中秋月饼一面镜,照甲大厅光映映。
街头巷尾博月饼,厝内喊甲大细声。
孙仔细汉博一秀,阿姐博无让大兄。
博着对堂安妈赢,安公博着状元饼。
——闽南语童谣《中秋博饼》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夕、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博 饼
闽南博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其规则源于“状元筹”,始于明,盛行于清。博饼最开始是文人雅士的游戏,后来工商界行会、店铺也流行起来,为避免掷骰子有“赌”的嫌疑,商家会先把中秋饼敬财神土地,然后“卜信杯”开始博饼,最大的中秋饼叫“龟头”(即“鳌头”),是“博”第一的意思。闽南博饼是中原文化和闽南文化、科举文化和民俗文化、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中秋节(闽南博饼习俗)”于2022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笋江泛月
烧塔仔
中秋节,闽南孩童有烧塔仔的习俗,捡瓦片,叠塔仔,不同形状的塔仔有不同的寓意。叠好后,扫来树枝树叶放进塔中烧,烧得塔仔通红通红的,寓意以后的日子平平安安、红红火火。这项中秋习俗相传源于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相约于中秋时举火为号,实行武装起义,为纪念人民的勇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烧塔仔”便流传延续了下来。
敬田头
敬田头是一种充满田园风情的节日祭奠活动,千百年来,泉州不仅有用番薯和芋魁祭奠祖先的习惯,还有用番薯和芋魁敬“田头”的风俗。由于番薯和芋魁是农家中秋必备的食品,故泉州至今还有“八月十五众人芋”的俗谚。
拜 月
拜月一般是属于妇女的活动,泉州人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的崇拜之情。古时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几乎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听 香
听香,是在中秋节夜间到附近的土地庙或其他庙宇,以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然后手持炉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再以此句话为依据,如同“测字”一样,判别问卜的结果。泉州有句俗谚“祖师公听香”,就是由过去市区后城“祖师公”中秋夜听香的盛况流传而来的。
吃月饼
编辑/陈 冰
一审/范其仁
二审/庄建萍
三审/丁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