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文化   2025-01-07 19:02   加拿大  


▲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和夫人 | 拉瓦锡的座右铭是:“不靠猜想,根据事实。”

近代以来,“科学”被中国人所认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今,“科学”一词虽已被国人所熟知,却依然被严重误解,最明显的就是“科学”经常与“技术”相混淆,并且常常用“技术”取代了“科学”的概念。

一个国家想要提高科学水平,如果只注重技术应用情况,却避而不研究它背后的基础学科与文化精神,那就是舍本逐末,是注定难以长久发展的。

正如,决定一棵树能长多高的,并不是它繁茂的枝叶,而是它的树根扎得有多深,树干有多高——对于科学来说,基础学科就像一棵树的树干,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对宇宙认知的深度和高度。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的基础学科和文化精神呢?


▌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理性视角下的文明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就是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理科”的东西。事实上,除了这些之外,科学也涉及了宗教、哲学、逻辑等学科,而它们的重要性被我们长期轻视了。

理性和信仰是人类文明的双翼,科学是理性结出的最耀眼的硕果。真正的科学史,其实是一部理性视角下的文明史,涵盖了科学所需要的数学、哲学、逻辑等各种知识,以及思想、制度、信仰等环境。

比如,在人类文明“打地基”的阶段,古希腊哲人所留下的两项重大遗产:

· 运用理性,不断对世界求真的哲人精神;

· 在一系列基础学科上做出了建树,其中形式逻辑,是科学出现的必要条件。

这两个遗产,贯穿了西方文明2000多年的“接力长跑”,并最终引发了现代科学革命。




相对而言,东方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底色,导致中国古代虽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等技术应用,却未形成求真的科学精神。

基础科学停滞不前,纵有零星的技术,终究无法叠加、迭代。全球化背景下,基础科学落后的国家,在卡脖子的“根技术”上,很难突破。

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理性视角下的文明史——而在这部“文明史”中,中国所作出的贡献实是凤毛麟角。这与科学精神的缺失是分不开的。


▌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背后,其实是“人性自由”

如果说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决定了“硬实力”,那么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则是看不见的“软实力”。

科学精神最基本的特点,是使用理性和逻辑,对科学范畴内的事务,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逻辑和批判性思维长期缺失。

现实中,很多虚假消息、洗脑言论,只要稍加运用科学思维,便可辨别真伪,然而,却有无数人对其深信不疑。

日常生活中,各种反科学的言论和行为总是大行其道,让人大跌眼镜。比如,前两年新冠疫情期间,有人选择喝高度酒防毒,有人一出现症状就打抗生素,一些未经过双盲测试的某些药物被宣传成有奇效的灵丹妙药......

为什么时至今日,科学精神在中国依然如此稀缺?

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技术其实是一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事情;而科学则是含有创造性的,最终是根植于人性自由的维度,没有自由发展的个性,没有自由的空间,创新和创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自由精神。人性自由,正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所缺少的东西。


▌科学精神的三个维度:追问本质、尊重事实、捍卫真理

吴国盛老师说,科学,其实是一种有高度文化依赖的人类现象,而不是单纯为了生存目的而存在的人类事物。

●科学精神的第一个维度,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追问精神。与“功利性的追问”存在鲜明的差异:

科学追问的是现象背后支配一切的法则,而功利性的追问更关心的是,一个工具有没有用。

中国有能工巧匠,有四大发明,却没有人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指南针永远指南,背后存在何种规律?

追问停在了工具层面——这正是李约瑟难题“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技术发达的中国”的答案和原因所在。

●科学精神的第二个维度是尊重事实,因为这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它是一个不断用证据去验证命题的真假,从而使得“真命题”替代了“假命题”的过程。

尊重事实,要懂得各学科最基本的事实,还要掌握最重要的常识。比如:可以不懂医学,但必须尊重关于“病毒”的基本事实;不能成为经济学家,但一定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东西最后算下来,一般都是最贵的。

尊重事实,意味着不能自我欺骗,更不能歪曲,哪怕它伤害了自己的情感,冲击甚至颠覆了自己的认知。

只有把科学研究建立在事实之上,而不是为了政治目的伪造数据、编造事实,这样的科学才有希望,这样的社会才有会发展。

●科学精神的第三个维度是捍卫真理,真理不止发现难,传播真理、捍卫真理更难。

16世纪最大的科学观念革命“日心说”的提出,哥白尼虽对它有创造之功,但真正将它传播至全欧洲的,却是顶着极大的宗教压力,公开传播、捍卫“日心说”的布鲁诺”。

中国从来不缺为国家献身的知识分子,但敢于为真理对抗强权的知识分子却罕见于历史,科学精神的缺失,实为重要原因。


▌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科学精神不等于“科学主义”,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科学主义”则是以科学的名义一刀切地去评判人世间的一切事物。

科学是有其边界的,这条边界一旦越过,人的道德底线就可能崩溃,其后果极有可能是可怕的人道灾难。

当人的自由被“科学主义”所践踏,科学精神的根基也就不复存在。因此,“科学主义”事实上是科学精神的反面。




然而,科学精神从来没有进入国人的文化内核,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国人忽视科学,恰恰在于国人太重视科学,甚至到了“科学主义”的地步。我们常常在不该科学的地方滥用科学,在应该科学的地方却又很不科学。

中国人最缺乏的就是科学思考力,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虽然“赛先生”的概念传入中国已逾百年,其实“科学”在中国人眼里相当弱,它没有成为文化,更没有形成一种精神,科学从没有在中国成功扎根。

所以各种坑蒙拐骗总是屡屡成功。无论学历高低,年纪大小,总有人相信板蓝根能治百病、连花清瘟能抗病毒,总有人将钱财拱手送给骗子;十大谣言、十大诈骗年年更新,屡出不止;也总有人打着“科学”的幌子造晶片、骗经费......

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今天的科学教育,不能只教科学知识,而要讲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只有培养科学思维,才能让个人、让国家从根本上摆脱盲目与无知,走向理性与强大。

尽管如今市面上关于“科学”的书早已汗牛充栋,但绝大多数书籍依然只在普及科学知识,从未深入科学的“灵魂深处”。

为此,特别推荐这套《剑桥科学史》,这正是一套从科学精神入手,破解科学谬误,系统讲解科学方法,还原科学最真实样子的世界科学通史——

这套《剑桥科学史》所还原的,正是科学最真实的样子,书中,不仅理清了科学与技术、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更在每一章节中,完美结合了科学理论与人文思考。

另有一卷专门探究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科学的社会学领域。因而被盛赞“融学科史、思想史、制度史、社会史于一炉,彰显了科学历程中每一处动人的风景”,堪称一套全面厘清对科学的种种误解的“醒脑之作”。

中国科学史界有个说法叫做“南江北吴”,是指吴国盛、江晓原两位科学史大佬,这次中文版特意邀请到他们一道翻译《剑桥科学史》。整个翻译团队均为国内科学史界的中坚力量,刷新了中国科学经典的更高峰。


对于专业研究者,这套书是值得放在手边,以备随时查阅的工具书,而且40年都不会过时(吴国盛语);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是目前理解科学发展、培养科学精神的最权威著作。本书中文版与剑桥出版社同步出版,在完美还原原版的基础上,更在装帧、纸张等层面进行了全面升级。

因此,集权威、思想与工艺于一身的剑桥科学史,堪称一套家庭图书馆里必不可少的“科学经典”,更是一套致敬科学精神的“哲学经典”和寄托了卓越标准的“艺术经典”,是收藏传家、馈赠亲友最好的礼物。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文史宴
熟悉历史陌生化(重新解读),陌生历史普及化(详细介绍);通俗之中最专业(文章质量高),专业之中最通俗(重用户体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