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这个古老的词汇,代表人与灾难做斗争。自它诞生起,它就与遥远而神秘的上古节日祭祀紧密相连,它祈求吉利,驱除鬼神、疾病。同很多民族的节日祭祀一样,东方人的傩祭,也有着它的血腥与恐怖。它后来又演化成少数民族的傩技,少了血腥,却依然那样神秘,如同西南地区那带着迷雾和瘴气的山林,如同那统帅着阴兵的“鬼师”……
傩,本是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后来,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傩戏。 由于交通闭塞,在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土家族中,保留了古老的傩仪,他们可以一直上溯到上古传说中的蚩尤时代。当然,在漫长的延续中,它们夹杂了许多其它文化因素,形式也各有不同。 古老的傩祭,一直带着神秘。那最初的傩祭、祭师,还带着血腥与恐怖。 阴历十二月,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候,周代的宫廷照例要举行傩祭,以驱除疫鬼。鬼,总是伴着阴气而来。 一个身高近两米的魁梧的人,领着120名“罪隶”,狂呼号叫地在宫中一个一个房间地搜索鬼疫。这个领头的,与其说是人,不如说他更像一个鬼。他头上顶着熊皮,从肩部披下,熊皮的头部装着带有金黄眼睛的面具,用绳索串连起来,两端挂在耳朵上。那眼睛用黄金铸成,诡异的是,不是两只眼睛,而是四只,四只金眼布置在鼻子的两边。他的身上则穿着褐色的上衣和红色的裙子,左右手分别挥舞着盾和戈。 他是方相氏,是宫廷特设的专职驱疫赶鬼的军官,宫廷傩礼的主角。方相氏被称为“狂夫”,因为他们是个子高、力气大、本领强的军中能人,傩礼的礼意也是“军人战胜鬼疫”。120名“罪隶”,是周族内部因罪被贬为奴隶的人。平时在官府做家中小事,举行傩礼时,则由方相氏率领在宫中驱疫赶鬼。周代有罪、蛮、闽、夷、貉五种奴隶,后四种都是外族俘虏,“罪隶”则来自周人内部。方相氏率领这120名奴隶在宫中奔走呼号,将每一间房屋的阴气都驱除一遍,这样各种疫鬼都被驱赶出了宫殿。然后,军士抬过来一些祭品,挂在宫中四方十二个宫门上。祭品是肢解并风干的猪、牛、羊肉以祭宫门之神,要宫门之神守好大门,不让鬼疫重新窜入宫内。 但是,在这些祭品中,除了猪、牛、羊肉外,有一些却是人的躯干、四肢甚至头颅!它们同样被风干,挂在宫门上。这些风干的残缺不全的尸体,叫人牲,是外族的俘虏,被杀死后献祭的。每次人牲祭祀,人数多者有三五百人,其次百人,少的也有二三十人!这个特殊的祭祀,叫磔禳。磔,肢解尸体;禳,祈祷消除灾殃。一年之中,什么时候举行驱鬼的傩仪,是不是要磔禳,在几个宫门磔禳,要根据不同时节阴气的轻重而定。仲春也即阴历三月,阴寒气尚存,但阳气正在东方上升,所以只磔南、西、北三面的九个门,让东三门的阳暖之气充满各方,使万物感气而生;夏季阳暑气过剩,驱之反会有害,所以不傩也不磔;阴历八月,阳气尚未衰退,但阴气将至,采取中和的对策,只傩不磔;而十二月阴气极盛,不但要有傩仪,四面十二门也都要磔禳。 在国家规定的傩事典礼中,雄浑、凛冽的傩仪,同厉鬼、自然灾害、瘟疫进行较量。在民间,还有“乡人傩”,也照此办理。当然,少了磔禳。如果我们再来到汉代的宫廷,会发现,那里的傩祭已经文明、开化多了,恐怖的磔禳终于被废除,但依然有其独特的神秘性。领头的方相氏,已经换成宫中的太监,但他是太监中的艺人,会舞蹈与歌唱,他有一个专门的称呼——中黄门。跟着他在宫中跳舞、呼喊的,不再是奴隶,他们一个个十来岁左右,面容俊美,原来都是童男! 最初,汉朝人选用的是童男童女各半,因为童男童女的纯洁,代表了求神的虔诚。后来又只用童男,因为纯阳的童男更能驱除代表鬼疫的阴气。 这些童男在呼喊中,还唱着一首奇怪的歌曲,而他们的头上,带着十二种不同的面具,那是一些从来没人见过的怪兽形象。每一种怪兽,专门对付一种鬼疫,汉代人要对付的鬼疫,又增加了一些他们害怕的东西,比如最毒害人的“蛊”,这种可怕的巫术常在汉代后宫争宠中使用,巫人用木偶和纸人做成仇敌的形象,以此来加害别人。 然而,这十二种怪兽,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似乎从来没有人见过。流传下来的史书,只记载了其中的四种,它们分别是: 伯奇,即百劳鸟。这种鸟本来是人,他的父亲轻信后母谗言,将他杀死,父亲发现错杀后,又射死了后母。伯奇变成了鸟,但心明如镜,能知恶梦、吃恶梦; 强梁,又叫疆良,它有老虎的头,人的身体,口里衔着蛇。强梁与祖明一起共同吃磔死、寄生两类鬼疫; 穷奇,一种像牛的动物,浑身长着坚硬的刺猬毛,叫声像狗。穷奇与腾根一起,专门吃最可怕的蛊。 这十二兽出身都不好,连根基很正的伯奇,人们也嫌他的叫声会导致死人。但它们能吃掉鬼疫,而被人们利用。 120名童男摇着鼓,夹着人的呼号声,惊天动地,声势十分浩大,在宫中一间一间房子地赶鬼出宫。最后还要劝鬼疫赶快逃跑,不然就会被十二兽掏心、挖肺、抽筋、扒皮、吃掉。 汉代以后,巫傩歌舞逐步溶入了杂技、巫术等内容,表演因素更多,并与地方戏剧融合,甚至出现了傩、戏杂陈的局面。那些神秘的仪式,只有在少数边远地区得以保留。湘西,作为中国地势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交汇处,云雾缭绕之下的武陵山、雪峰山,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
在武陵山与雪峰山之间,发源于梵净山南麓的锦江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麻阳陆相红盆”里的山原和丘陵。数千万年来,因流水冲刷、淤积而成的平原沿锦江河道分布。由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屯兵置戌的“麻阳戌”而改名的麻阳县,位于湘西腹地。在县境西部的一个山村里,一场带着杂技性质的节庆正在举行。
这是农历正月十五。苗人在每年这一天,送旧迎新,现在,他们将要观看这节庆里最隆重的一场表演。这种表演,是湘西“鬼师”们必备的傩技之一,每一个“鬼师”在取得“职业”资格的“考试”中,这也是必考的项目。傩,除了在一种叫“傩堂戏”的地方戏曲中使用外,一般的湘西人很少再使用这个词,他们最熟悉的,还是“鬼师”。
村子里的人围着一块开阔的平地,只见平地中间放一根四五丈高的木杆,木杆粗且直,顶上竖一面深黄色的旗。杆子上带着的似乎是一把把短刀,但又看不分明。因为只有刀把,隐约的刀口均用麻布紧封,有些神秘、庄严。
有几位身穿红袍、佩牛角司刀的人,正在人群的一边,口中似念着咒语,但又听不清楚,不知他们说的什么。他们就是“鬼师”。村民们都晓得,这些咒语是不能外传的,是故意念的不甚分明,免得外人听了去。
到了中午,苗人的“三连铳”大炮在山头响起,此时,那几个“鬼师”舞着花旗,在炮声中走到场中央。他们合掌指天,光脚赤手,耍舞一阵后,领头的“鬼师”走到杆子下面,慢慢揭去那些麻布,果然是一把把短刀,刀刃向上,一共36把。
领头的“鬼师”先用手紧扣着上面的刀刃,脚轻轻踩上下面的刀刃,爬上了“刀山”,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紧接着,其他鬼师也一个个跟了上来,一级级踏刃朝上攀登。他们的手指弯曲,死死地扣着刀刃边缘,但手指并不和刀刃接触;脚踏在刀刃上,轻捷而平稳,绝不在刃上有一丝滑动。越往上,刀刃越锋利,每爬上一级阶梯,围观的人群就齐声喝彩。
领头的“鬼师”爬上了顶端,他扯下一根头发,往那最锋利的刀上一搁,头发即断成两截!西南山林的少数民族,检验绝世兵刃的锋利,就是落发而断。
那“鬼师”从腰间拿出一只牛角号,仰天鸣响,雄浑激越的号音在人们耳际萦绕,在山岭间回荡。
等到几个“鬼师”们都上到了顶端,他们又头朝下,把脚搭在刀刃上,表演起了倒挂金钩!接着,还有大鹏展翅、观音坐莲,都是在刀刃上表演。
正在这时,倏然“三连铳”又跟着锣鼓、唢呐、爆竹一道,震天动地的轰响。一对戴着凶神面具的人,跳着怪异的舞蹈,呼喊着,走进场地中央。他们的面目,多立眉突眼、翘嘴獠牙,有勾簿判官,有押兵先师,还有钟馗、灵官。而围观村民的情绪,此时也达到高潮,雀跃、欢呼,如痴、如醉……
每年除了元宵节,农历四月八和中秋节,也要举行这种“上刀山”的傩技表演。此外,还有“下火海”,即将若干砖块立起,排列成一沟槽,槽内烧木炭,将砖块烧红,“鬼师”赤脚于烧红的砖块上行走;而含红耙齿则是将铁耙齿烧红,“鬼师”将它含在嘴上。
这些表演是给鬼神看的,也是给信徒和观众看的。前者在于告诉各路鬼神妖魔,“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鬼师”法力无边,各路鬼神妖魔,不得胡作非为;后者在于展示傩坛威风,吸引信徒,招来观众。
在湘西的大山深处,鬼与神,是人们的重要信仰。鬼师,则是连接人与神的纽带。几乎每一个山村里都有鬼师,他们代代相传,家里都有着古老的符咒天书。他们就是今天的“方相氏”,是傩仪的主角。麻阳县现在就还有340多位“鬼师”和“道师”。 那些祖传古书中,有关于“元皇流教”祭祀、师承及各种符咒的记载。比如,在一个名叫段法兴的“鬼师”家中,那流传已有三四百年的古书中说,他们的祖师法名叫“张法高”。尽管不知道这位祖师爷真实的姓名,但在四川峨嵋山却有他的牌位……如今的“鬼师”也已与各种“道师”混杂、合流,麻阳鬼师的唱词中,“三清大道、十极高真、三元法主、王母仙人……北极星君、五岳大帝,还有启教祖师吕山九郎、横山七郎、张姓二郎、李五郎、百法七十二位真人,以及天下统兵大元帅、五营四哨统帅”等各方神灵都在恭邀之列。 身披鬼邱、脚踏鬼罡、手拿鬼剑, 相对于主要做超度亡灵的“道师”,“鬼师”还有傩愿、取魂、渡关、安床、求子等等义务。有长时间家族传承的“祖传鬼师”很受苗人群众的认同。 “鬼师”所使用的法器,除司刀、牛角、竹筶外,还有宝印、“柳机袋”。而上刀山,最厉害的“鬼师”上的是36级刀山,不够厉害的,只能上12级、24级。 “鬼师”还可统帅阴兵,但他们对此讳莫如深,他们会告诉外人自己阴兵的数目,外人却从来不知道,这些阴兵究竟在何处……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