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远新力排众议,在地震中挽救十万人,事后他对伟人说了6个字

文摘   2025-01-01 16:06   浙江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智慧的光芒,成为永恒的记忆。1975年的辽宁海城地震,便是一个这样的时刻。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一个名字——毛远新,以其果断的决策和非凡的勇气,成为了挽救无数生命的英雄。

幼年的毛远新经历了人生的坎坷。1942年,年仅一岁半的他随父母被军阀囚禁,父亲毛泽民英勇牺牲,直到1946年,他才与母亲重获自由。1951年,毛远新来到北京,投身到大伯毛主席的怀抱中,从此在毛主席的关爱与严格管教下成长。196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次年转入哈军工深造,为避免特殊对待,他化名“李实”,默默耕耘。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轻易放过这位年轻才俊。在主政辽宁期间,毛远新犯下了一些错误,这使得他的政治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做出了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决定——在海城地震中力排众议,发布预警,挽救了无数生命。

1975年2月4日,海城地区突然发生了强烈地震,震感波及辽宁乃至周边多个省份。在地震发生前,毛远新作为辽宁省的负责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地震的前兆信息。面对专家们的不同意见和民众的恐慌情绪,毛远新展现出了非凡的决断力。他力排众议,坚持认为应该立即采取行动,疏散群众,做好抗震救灾的准备。

这一决策在当时无疑是需要巨大勇气的。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在当时仍存争议,且大规模疏散群众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然而,毛远新深知生命重于泰山,他毅然选择了以人民的生命安全为首要考虑。正是这一决策,使得海城地区在地震中的人员伤亡降到了最低,据统计,至少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地震过后,毛远新带着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工作的深刻反思,前往北京向毛主席汇报了海城地震的情况。当得知伤亡人数相对较少时,毛主席深感欣慰,对毛远新的工作给予了肯定。然而,在毛主席面前,毛远新却难以掩饰内心的紧张与后怕,他忍不住感叹道:“当时我很紧张。”

这六个字,虽然简短,却道出了毛远新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责任感。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系到无数人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关键时刻,他选择了勇敢站出来,承担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然而,历史的洪流总是无情。1980年12月,毛远新因政治风波被判有期徒刑17年,他指挥避震的英勇事迹也逐渐被遗忘。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毛远新在海城地震中的英勇表现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中,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智慧分享宝库
每日分享成功。励志。美文,正能量语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