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陪着父母自山东来,说希望能去《梨园春》节目的现场体验一下,原因很简单:“看了那么多年电视和直播后,我爸妈觉得鸡蛋好吃,就一直想去看看鸡长什么样。”网络视频时代,对一个节目一往情深,每周雷打不动地从头看到尾,这让我很吃惊。这样的父母还有很多,包括我们这里的老家人、乡里人、已退休的人、上年纪的人,这几年想找票去现场看的虽少了许多,不过,在家里、在公园里、在田间地头,听戏、唱戏仍是他们日常的习惯。有时到乡下游走,猛然之间会在村头田间或集镇的某处空旷之处遇到人山人海的场面,车行之处水泄不通,满耳充斥着嘹亮、激越的豫剧唱腔,不用问,这准是哪个豫剧演出团体来唱大戏了。逢此,我往往会停下来,在拥挤的人群中待上那么一会儿。这如同草木永远扎根大地,一簇簇、一丛丛,成为其葳蕤生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我们的《梨园春》,30年了(1994年10月7日,《梨园春》首期开播)。30年对于一个电视节目说,有点老,但对于戏剧本身,它还年轻。历史上它曾万人空巷,无论是两位主持人,还是众多一年一度打擂台的民间选手,都一个个与《梨园春》结下不解之缘,成名成家之外,不少人都拥有着一个丰富多彩的戏剧人生。不久前我参加双汇40年庆典的晚会,意外看到庞晓戈在台上深情回忆《梨园春》这30年的风雨历程,当时的感觉就是,岁月会老,人会老,但艺术却永远会像女人的笑容一样,美丽、轻盈。她的父亲庞新智曾做过我的领导,我至今还记得,每当轻松相聚的时刻到来,这位老先生总会微笑站起,尽兴给我们唱上一段《大祭桩》或《七品芝麻官》,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个整天码字的老报人。对了,庞先生还做过古装豫剧《唐知县放粮》《清风亭上》等知名剧目的编剧和总策划。一个《梨园春》,不仅影响中原地区,也广受新疆、陕西、天津、河北、湖北黑龙江等其他众多地区观众的喜爱;不仅震动了豫剧圈、电视圈,也为全国戏剧界、文艺界、传媒界的鼎力革新树立了标杆;不仅传播豫剧,也将全国其他地区的剧种汇聚在一起;不仅成为戏剧名家展演的平台,30年中更是吸引了2.5万多名戏曲爱好者登台打擂。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近些年各大电视台、网络媒体搞的歌手、脱口秀或喜剧大赛,从形式、程序的丰富程度到内容、参与面的热闹程度,恐怕都难以和最初几年的《梨园春》媲美。我记得2005年前后找到我向电视台栏目组约票的老乡、朋友,几乎每月都有好几个(那时我还当跑线记者);也记得那时全国各地电视传播界的考察团,前来向电视台取经的不绝如缕,据说湖南卫视都派人来了,《梨园春》的“红”,为业内外所公认。而且,开播那么多年,央视的《正大综艺》《综艺大观》《曲苑杂坛》早就先后停播了,剩下的综合性曲艺节目,大概唯有1997年开播的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能和《梨园春》PK了。所以,2018年6月《梨园春》迎来第 1000期节目时,该栏目被世界纪录认证协会现场认证为“世界上持续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电视戏曲栏目”。一个电视节目何以能做成这个样子?方家解读的很多,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简单要素:坚持做好的内容产品;集中全台力量打造品牌;扎根脚下沃土,打造自身特色……前两年,河南电视台又推出“唐宫夜宴”“奇妙游”系列,并且一直在不管不顾的嗨下去,这种开拓、坚守精神,和他们做《梨园春》的态度一脉相承。很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节目做的都是“文化”,一个俗,一个雅;一个根植民间、来源民间,一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系统、各个门类,但不管怎样,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就是“中原”,就是“河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只有文化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此话一点不假。不过,岁月作为雕刻师,会给我们留下精美的石像,也会留下破碎的石屑。《梨园春》毕竟有点老了,不,确切说无论是展演形式还是具体内容都因为跟不上时代变化,都呈现出一些衰退迹象。业内论者对此多有深入分析:原主持人倪宝铎和制作团队更换,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和喜爱度有所下降;节目内容长期重复传统的唱段和表演形式,缺乏改革与创新,难以吸引年轻一代观众的兴趣;专业评委缺乏,引入许多喜剧演员等非专业评委,导致节目的专业性偏离;直播等新媒体对收视率带来直接冲击……这是留恋、惋惜和珍重。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主流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形式,《梨园春》能历经30年岁月淘洗而不倒,其实已经难能可贵了。我本人常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关注问题。一个文化现象或IP,操作好了,常常会带来并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典型的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这个曾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娱乐节目,带动整个长沙市成为娱乐休闲之城。《梨园春》在开播之初,其实也有产业发韧的迹象,授权造酒,生产食品,开餐厅,等等。但这么多年过去,许多产业不但没有做大,反而纷纷凋零垮败,这也让人为之扼腕叹息:今年9月18日,河南梨园春酒业宣告破产;同样是今年下半年,梨园春种业资金链断裂,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失信名单;去年3月,梨园春食品被申请破产;日前,由河南电视台控股的、承载着《梨园春》整体文化产业发展的河南梨园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已经注销……现在留存下来的还有河南梨园春实业公司和河南名家梨园春擂主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不过与电视节目《梨园春》大概已没什么关系了。“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有时我们会对此有着诸多思绪,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这大概就属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梨园春》若持续火、更加火,那么与其品牌有关的那些产业和产品一般也会持续火、更加火;反之则会像今天这样日薄西山。当然事情也没这么绝对,我们还需要从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上找原因。不久前,我曾以《“梨园春”30年品牌,何以没能做大做强?》为题,简单分析过《梨园春》相关产业和品牌在运营中出现的问题:1、没有系统规划,没有发展动力,没有运营机制,没有经营人才;2.若只搞品牌授权,那么经营者无恒产,无恒产即无恒心;3、授权那么多,却没有核心的主打产业支撑;4,因人而兴,因人而衰,人走茶凉,人去楼空;5、产业、产品和文化,两张皮;6、没有耐心,也不了解乡村市场,各类产业和产品缺乏下沉能力;7、商标不是万能,离品牌运营还远着呢——当时表达的担心是,“奇妙游”“唐宫夜宴”等新栏目,正在走类似的一条路。这已是脱离《梨园春》节目本身的另外一个话题了。我们总是爱屋及乌,希望一切都好。不过人有生老病死,一个节目,也逃脱不了兴衰起伏的生命周期;经历过了,就算在一代人、两代人面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衰落的或许是一种种艺术形式,但为人生而服务的艺术,却会一直活着,并在人们心中保留下去。我想起40多年前的某个夜晚,一个四五岁的少年蹲在父亲的腿边,一会儿快乐一会儿惊恐地望着台上那些身着戏装的大人们,他那时还不知道,这世间什么叫人生如戏,什么叫戏如人生;及至经过这么多年,当他有一天再次陪着老父亲坐在《梨园春》的演播现场,他突然明白,原来人的一生一直都是在看或在演一场大戏,那台上的生旦净末丑,原来都在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中穿过。(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重庆前首富尹明善退休,河南力帆没人要了 ?| 豫记
许昌人为啥以胖东来为荣?| 豫记
© THE END
豫记小秘书:salome1203(微信号)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商务合作:166966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