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由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哲学所想到的

艺术文化   2023-12-22 12:02   山东  


由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哲学所想到的

文◎王玉玲

 

写下这个题目,缘于我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所阐述的哲学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他30岁完成的著作。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继承了康德哲学的遗产,主张“现象”与“物自体”的分离,并以“意志”代替了康德“物自体”的观念,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意志哲学,叔本华也被视为生命哲学的先驱,称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一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唯我主义的唯心论,二是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三是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四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正如叔本华本人所说:“人类的问题不能单独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关系连带着研究,要把小宇宙与大宇宙联系起来看待。”《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的两句核心论点:“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并在书中提出了生存意志,世界的精神内核是“生存意志”。叔本华以意志为人生的本质,人要么处于意欲得不到满足的状态,感觉人生无意义;要么处于意欲得到满足后的空虚感,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于是人生就变成了一场悲剧。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让我走进里面去。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关于世界的定义,自古以来各门类哲学家各抒己见。那么,世界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是依赖于主体的。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那么,世界主体与认识世界主体的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他认为: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的本质,就是意志。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意识仅仅是我们心灵的外表,我们对于心灵正如我们对于地球一样,不认识内部,只认识外表。”潜伏在有意识的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奋进而持续的生命力,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是一种欲望迫切的意志。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像一个向导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人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甚至还苦心经营了种种哲学和神学掩饰我们的种种欲望。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过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要说服一个人就必须迎合他的自身利益;他的欲望、他的意志。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胜利记得很长久,却对自己的失败忘得很快;记忆力是意志的奴仆。所以说,人最容易犯错误,人们摆脱不开仅凭着思考而满足欲望行事。

   因此,意志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作为人和宇宙之源的意志并不是一种具有某些固定性质和特征的东西,它是一种纯粹的倾向,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基础,也不服从任何目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意愿。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应该说叔本华是真诚的悲观主义者,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称叔本华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

   叔本华这样阐述人的欲望:因为意志本身就表示欲望,它所欲求的总是大于它所能得到的。欲望的无穷和满足的短暂是矛盾的。每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的地方,余下来就有十个欲望得不到满足。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这好像投给一个乞丐的施舍一样,维护他活过今天,以便把他的痛苦拖延到明天。只要我们的意识中还充满意志,只要我们还沉溺于种种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的希望和畏惧之中,只要我们还听任意愿的驱使,我们就决不会有永久的幸福或安宁。”即使欲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也不能摆脱痛苦,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满足了,那么他就会陷入孤寂、虚空、厌倦中。就好像世间的无敌高手总是寂寞的、厌世的。其次,人生之所以不幸,是因为痛苦是它的基本刺激物和实体,快乐只是痛苦的消极中断。《形而上学》哲学体系的奠基者,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聪明人不求快乐,只求免去忧虑和痛苦。某种程度上与叔本华哲学思想有着共识。叔本华说:“人生犹如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来摆去。自人们把一切痛苦的折磨变成地狱的概念之后,留给天堂的就只有无聊了。”人们越在自己的行动中取得成功,就意味着意志越强烈,从而也意味着更大的痛苦。人就是这样的矛盾体。“如果我们把人作为整体来看,并且只强调它最显著的特征,那它的确是一场悲剧;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细节,它又有喜剧的性质。”叔本华所说的喜剧性是指,人的意志欲望注定给人们带来痛苦,但是哲学教化,宗教信仰以及艺术熏陶就能够净化意欲。

   终究人活着的意义不是为了痛苦,那么如何拯救痛苦成为自由和道德的人,就要抑制人的欲望,去除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忘掉自己和自己的物质利益,把心灵提高到对真理的意志的沉思中去,否定人的生命意志。叔本华提出的具体的办法有:研究哲学、寻求艺术创作中的直觉以进入无我之境等等。他提出哲学净化意志的哲学观点,但是哲学不能理解为单纯的阅读或被动的读书,而应该是经验和思考。艺术比科学伟大,因为科学由辛勤的积累和谨慎的推理得以进展,而艺术则由直觉和表象立即达到它的目标。作为自由之物的意志本身的行动才是自由的。

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写到,“读这本书之前,需要先去阅读印度哲学著作《吠陀经》,还要了解康德的哲学”。叔本华曾经认真研究过印度佛教理论,这本书明显受到印度哲学的启发和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当时他的墙上挂着康德的画像,桌子上还放着释迦摩尼的雕像。他的“生存痛苦说”与印度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境界。

《吠陀经》是有关解读和认识宇宙的神秘知识,是印度佛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被印度教奉为其核心文献其中《羯陀奥义书》第二章第六轮写到:“大动之宇宙,万物无不遍,皆自生气出,亦在其中转。”认为宇宙是一个“旋转大梵轮”,“在大梵轮中,众生得以存,万有安其内,天鸿自飞骞。”印度古代哲学将宇宙视为大圆。而叔本华也同样认为宇宙为一环,并称之为:“乙克赛温之环”。也就是说,叔本华将宇宙视为一个大环,一个无疆界的无限大环。用艺术哲学的观点看待宇宙,宇宙就是圆的艺术。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人的生存本质,重新认识宇宙;人的主观意志如何顺应宇宙的自然规律等。同时他的哲学思想更为人们如何摆脱意志的束缚从而升华生命质量而开拓了一条道路----艺术创造、宗教信仰。世界的表象和世界的意志是宇宙的客观存在,那么,哲学与艺术则是诠释“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最高的科学认知和最智慧的生存价值。

      当然,我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自认为即没有达到叔本华纯粹的悲观主义的思想深度,也未有入宗教信仰的精神高度。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中西方哲学体系以及宗教信仰的兴趣和尊重,反而从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去领悟:伟大的哲学家,站在哲学的巅峰看宇宙,将宇宙视为圆的艺术。这个圆,不是简单抽象几何图案的圆,更不是仅仅局限于人们对于事物圆满的向往。宇宙的圆,囊括了人们对宇宙的不可知,也包含了对宇宙可知的科学运转规律,从中更孕育了哲学理念,宗教信仰,艺术的创作力等等。

 

二      圆的艺术哲学

 

关于圆的艺术哲学,其实,早在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就以圆的轮回论述了对宇宙的认识。《老子》二十五章记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意识是说,“道”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比天地先生,不知疲乏地循环运行。循环运行则是圆的意思。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一,以一生万,乘万为一。这个化生万物的道恍惚幽渺,无形可循。“道是万物的原质,生的一,是未分阴阳的浑沌气。”我国哲学把这浑沌无形之气视为圆,圆代表无形,方代表有形;圆代表浑沌,方代表浑沌的落实。

由此而得知,圆,是中国人对宇宙的意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圆,与生命情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易学史又将老子的“道”、“一”称为“太极”。《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万物化生之源,易学史上,将太极视为一个圆,以圆包裹阴阳。“许惟太极圈中妙,不向梅花雪里求。”由此我们会联想到太极图,阴阳界面的外部圆满,便看见了整个宇宙。太极虽无形,却具有一切生命之质。“太极者,天地人物混然一贯之理,无象形而能象形者也”。是说它本无形,却含有化生万物之理,太极本是一团混仑之元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摩相荡,万物于是生焉。 太极圆说所蕴含的圆为一切生命之源的精神,确切地说,对中国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

《周易》同样以“圆”作为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运转不息的,万物彼此蝉联,交织成像网眼一样的世界;二是变化莫测,包含着生命世界的全部秘密;三是周遍万物,正如张横渠所说:“旁行而不流,圆神不倚也”。使得万物一体,天人合契,从而圆成一生命世界。《周易》以圆为最高境界,重视万物的生命特性,“圆”中含“生”是《周易》的核心内含。“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生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这种循环往复的圆的生命观被运用到艺术领域,使中国艺术散发出独特的韵味。所谓圆语合圆天,圆也被视为最高的道的境界。不仅以圆为化生万物之根源,而且将生命的最高境界也归之于圆。

宋代的张载在《横渠易说》:“天地动静之理,天圆则须动转,地方则须安静。”在上述言论中,整个宇宙被形容为一轮转不息的圆环,来往穿流,万世如斯。圆如天,天道虚廓飘渺,生生不息,天的精神是超越具象的,是万物深层所蕴含的流转不息的生命之流。《庄子·齐物论》写到:“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其中的园就是圆的意思。庄子认为,人回归真实生命(道)就达到了玄珠的大圆之境。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他将天地比喻为一运转之环。圆,是最完善的体现,而完善则是一种美的意念。圆,对于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对于那些美好的、理想的东西,常常以一种完满的圆来体现。圆在中国人的心灵中,一直是一种极美的希望和心愿的聚焦。以圆而传承的思想观念,文化产品等在我国的社会进程中始终在完善中不断体现。

 

三     圆的诗意哲学

 

写到圆的诗意哲学,首先要讲到我的昵称:飘逸。我的QQ和微信等昵称都是飘逸。我之所以喜欢飘逸一词,还缘于我国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二十四诗品》,在诗品当中其中有一品为:飘逸。飘逸一词,蕴含诗意哲学。这部美学著作是晚唐时期诗人、诗论家司空图撰写。他的《二十四诗品》是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其内涵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生发天地万物,二十四诗品也是道所生发的二十四种美学境界。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名篇。《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

 

在这里选几品分享:

 

.飄逸

 

落落欲往,矯矯不群。山之華頂。高人中,令色氤禦風,泛彼垠。如不可,如者已,期之愈分。

 

意思是诗人孤傲潇洒远去,超然独立不同凡群。像缑山上飞去的仙鹤,如华山顶游动的白云。高雅的名士内心聪慧,美好的风貌清秀有神。自驾蓬叶小舟乘风而去,向着无边大海畅游长吟。这样的境界好象难以捉摸,有时却能够有所领悟。理解此等情景才能心领神会,勉强硬求飘逸那就无处找寻

 

雄渾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中。持之非無窮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然空。月出東鬥,好。太夜碧,人虛佇神素,然畦封。唐在,落落玄宗。

 

那有道的人乘风而行,手托着一束芙蓉。经历了尘世劫难之后,只留下缥缈空虚的踪影。月亮从东方升起,和风也有意伴从。华山的夜空碧蓝而宁静,人们倾听着清新的钟声。作家保持这样质朴的感情,超脱世俗陈旧的习性。向往远世寄托雅致的意趣,孤傲自赏高古的诗风。

 

典雅

 

壺買春,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初晴,幽相逐。眠琴綠陰,上有瀑。落花言,人淡如菊。歲華,其曰可

 

用玉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雨自娱。坐中有高雅的名士,左右是秀洁的翠竹。初晴的天气白云飘动,深谷的鸟儿互相追逐。绿荫下倚琴静卧,山顶上瀑布飞珠。花片轻落,默默无语,幽人恬淡,宛如秋菊。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

 

精神

 

欲返不,相期與來。明漪底,奇花初胎。青春鸚鵡樓臺。碧山人,清酒深杯。生氣遠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誰與裁。

 

人的精神难以全部反映,适当时刻就会显现出来。好诗如清水能够见底,又如同是形容奇花即将绽开。春光里鹦鹉正在歌唱,杨柳掩映着水中楼台,青山雅士飘然而至,共饮清酒慰我情怀。作品显出生气,毫不刻板滞呆。写得微妙达到与大自然同化,谁还能够加以指责评裁?

 

含蓄

 

不著一字,流。不涉己,若不堪。是有真宰,之沈浮。如渌滿酒,花反秋。悠悠空,忽忽海罹取一收。

 

意思是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控物自富,期。室松下,帽看。但知旦暮,不辨何。倘然意,必有。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意思是根据性情充分发挥,真实显现不受拘束。万象在胸就会取材丰富,率真描绘才能运笔自如。青松下面修建茅舍,悠闲坦荡频频读诗。只知日夜变换,不管今是何时。纵情挥毫自表心意,何必一定故作雕饰。顺应诗人天然气质,才能识得疏野真义。

 

流動

 

,如丸珠。夫可道,假如愚。荒荒坤,悠悠天要其端,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往千,是之乎。

 

是形容诗的流动如同水车旋转,又好似滚珠滑动自如。这种诗风妙处岂可道出,借助比喻也难充分表达。苍茫的大地,悠远的天空,都像围绕着一个轴心移动。只有遵循它们的根本法则,作品才能与自然的变化相符。万物事理玄妙奇特,宇宙天地循环不已。千年万载它们往而复始,这才是流动的要义。

 

这一品名《流动》,道尽了圆转生命之奥义。前四句是说,天地的精神是变动不居、生生不息的,人要德配宇宙、齐同天地,将诗道圆于佳境,就应参赞化育,融入到万物皆流的生命秩序中去。此品象征着诗道之极境、艺道之佳境,以圆的流动润泽生命原理,反映出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审美倾向性。正如荀子所说的:“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以圆为美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远古时期,日出日落、昼夜交替、春往秋复,使人们直观地形成了“天圆地方”的信念。《系辞传上》写到:“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我前面讲到太极图就是最好的说明。老子也提出“周行而不殆”的循环变动的哲学思想,我们熟知的《道德经》则是以圆为循环体系,九九八十一章是章章勾连,推衍象征“道”的生生不息、周行不止。由此可见,孔子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与冲淡中和之美也都暗合着这一美学思想。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圆美”这一古老的美学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最终成为对我国艺术影响最大的、最具民族特性的美学思想。这一点在我国古代几位著名的文论家的论述中也可见一斑。刘勰既是僧人又深受《周易》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在《文心雕龙》里提出了“思转自圆”“骨采未圆”“理圆事密”“触物圆览”和“首尾圆合,条贯统序”等美学原则,全书多处都出现“圆”字。即圆融之美。此后,历代的文论、书论、画论以及音乐理论里都继承和发展了以圆为美的美学思想。“圆润”“圆融”“圆转”“圆熟”“圆通”“圆备”“圆畅”等词语在我国艺术理论中屡见不鲜。可以说,“圆美”的美学思想已经渗透在艺术文本和艺术创作的各个层面,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共同追求。

《周易》谈生生不息的变易道理,同时,又给这一生命运动画出了一个圆形的轨迹。《系辞上传》上写道:“变通莫大于四时”。四季变化,从春到冬,又从冬到春,循环相联,绵绵不已,而生生变易之理就如同这四季一样,始终作圆环运动。回环往复,从而产生了一种生命运动绵延不已的独特生命观。

       我国佛教也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这里以禅宗为例。神宗认为;佛性的境界就是圆境,充满而圆足。《五灯会元》卷2载宗密法师说道:“无碍是道,觉妄是修,道虽本圆,妄起为累,妄念即尽,即是修成。”这是说,一切众生都有觉性,觉性即“圆”,但在世态的污染下,圆性因而亏损,人,如能将心灵中的染污驱除,独归本觉,那就是归于大圆之境。禅宗以“心月孤圆,光吞万象”来形容归复本觉之心。

清代著名词人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圆是空,是运转不息的空,唯有其中无一物,才见宇宙万古风,大圆之圆是艺术生命之最高境界。中国人常将成功与圆联系在一起   如圆满,圆妙, 圆神等;大圆之境表明艺术生命圆融无碍地流淌,揭示对艺术生命的高峰体验,也体现了艺术作品达到的最高境界美。道家将得道的境界称为大圆的境界。

庄子认为,得道则进入朝彻境这微妙、完整、圆融无碍的境界,是一种浑化无迹的生命境界。中国艺术推崇浑化、浑沦、浑沌、浑涵、苍莽、苍率、荒率之美,与这种浑化无迹的生命哲学精神是息息相通的。而神圆则浑化无迹,微妙玄深,人与宇宙获得了大圆融,是最高境界。

我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浩瀚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这就叫:“随处充满,无稍欠缺”,称谓大充满。观看这一月,可观全月。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都是月之理的显现,都可以窥见万川之月的无限奥秘。

“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天下一太极,而物物一太极,物物均有内在的理,而内在的理又是共通的;自一物可观万物,自一圆可达万圆,万物蝉联绵绵无尽。纵观宇宙,一山一水,哪怕是一棵树,也会有宇宙中最雄奇的气势。

 

在这里分享一下宋代诗人雷庵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卷十八》之中的一首诗:

 

千山同一月,

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记得这两句诗是我在读高中时期常吟诵的,当时只觉得诗句很美却不解其中味。后来才读懂这是佛家最高的精神境界。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蓝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内心则会明净如光明。

 

写到圆的诗意哲学,既然联想到我尤其喜爱的《春江花月夜》,在这里分享一下这首诗歌圆美的诗意哲学: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花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这首诗的语词、音韵、结构、意境,美到极致,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歌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我国古老的美学思想——圆美。 

“圆美”相对于西方的壮美而言,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完满统一、虚实相融、循环变化之美。主要表现为诗歌音韵节奏上的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抒情结构上的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审美意蕴上的含蓄不尽的圆融之美。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首先体现在诗歌的节奏上。春秋代序,昼夜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音调和谐婉转、圆润流丽,并且与诗情、诗意同步搏动,朗朗上口、回环往复、和谐悦耳的节奏美和音律美,相得益彰。它是一个活的生命、一个美的世界。它静静地按照只属于自己的轨迹运行,流动着含蓄不尽的圆融之美。含蓄,是我喜欢的词语,可以说是我国文学特色的一种美,如钟嵘的“滋味”、刘勰的“隐秀”、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种含蓄之美实际上就是“圆美”的美学思想在诗歌意蕴上的体现。 

   这种圆融之美还体现为景与情的交融、虚与实的相契、动与静的结合。潮的起伏、月的升落、花的开谢、春的来去……既是自然之景的再现,也是生命情感的流动,更是宇宙天地的大意识。江、月、花既是景也是情,既是实景也是虚境,把整首诗渲染得空灵而又朦胧、含蓄而又深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的流动变化与宇宙的亘古不变、个体生命的有限与人类繁衍的无穷、人类生命的渺小与宇宙天地的宏大彼此交织在一起,相互映射和融合。在动与静、虚与实、瞬间与恒常的对比中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诗人认识到宇宙的永恒浩大,更意识到人类的渺小,青春的短暂,生命的已逝,表现出难以释怀的感伤,也给予生命的绵延与信念。

    我每一次欣赏这首诗歌,深深感悟到清新婉转的生命歌唱与圆融深厚的宇宙意识,在流转跳动而又圆满自足的抒情中如江河浑圆。正因为《春江花月夜》极具“圆美”艺术特色,才使它流芳千古。

 

四    外圆内方的生命哲学

 

我国古代科学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象天法地,感悟自然。认为日月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人类,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认为天是圆形的,如同一把大伞;地是方形的,好像一个棋盘。纵观自然界,凡是圆形的物体,都具有好动和不稳定的特点,就象圆圆的日月一般;凡是方形的物体,都具有静止和稳定的特点,就象静静的大地一样。动为阳、静为阴,天地共存,动静相宜。《易经》中天圆地方进一步符号化了,乾为天,为圆 ,为动;坤为地,为方,为静。正如孔子所说:圆者动,方者静。其见天地之心乎!

天圆地方是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所以,由我国古代方孔圆钱币的发明和使用,就深刻反映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以有形的圆,弥补无形的天;以无内容的方,对有形的地。突出地反映了道家所主张的有无、虚实相对的理论。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我国的古钱币,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朝代的经济流通符号,更集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追求发展变化的宇宙意识。方孔钱形象直观地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外圆内方的处世观。一枚铜钱,外圆内方,朴实无华,但这小小钱币却悟出我们的生命哲学。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圆有余而方不足,则缺乏支撑的筋骨,易成见风使舵的人物;圆不足而方有余,则棱角分明,刚脆易折,不免易成四处碰壁的腐儒。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中国文化:我们吃饭时用的筷子一头是圆柱的  另一头是正方的   接触食物(事物)的时候用圆的,圆滑处事(触食);而方形的压在两指中心处提醒我们做事要方正,也就是正直。告诉人们“处事”和“做事”要方圆有度。同样,也体现了中国古代 天圆地方的世界观。

我理解的为人的“圆”,绝对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通融,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时候也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就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

船航行在大海,船头不是方形的,因为方形的船头在海水里阻力大,所以船头都是圆形或尖形的,才能行江海劈波斩浪,风雨兼程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所以只有审时度势,适时改变方略,去融入社会大潮,与时俱进驶向成功。

我们为理想和事业而拼搏,不是为了 “壮志未酬身先死”,而是知进知退,却又懂得智取其胜。这种智取也是一种高明的圆,记得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的情商与沟通能力包括与人良好的交际关系等软科学本领。“圆”,不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而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艺术。

我理解的为人的“方”,应该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信仰,人格的尊严,做事的信念,是非曲直中坚持正义的原则,遵守道德修养等。这些高于生命的坚守,是对人类文明以及人生目标的追求,这是一种底线,是生命中坚不可摧的一道城墙。为生命中美好事物和理想不懈的努力奋斗,对人类对社会的最大的贡献。这便是方,是人之义。

我在给学生上即兴评述课时,经常讲到如何做人?我特别欣赏这样一句话:“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其讲求的就是做人要有脊梁,要有血性,要有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的理想和气度,但又不要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要有圆融处世,适应社会潮流的柔韧。“智圆行方”被古代大能贤士推崇为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同时也是我们今天为人处事的法宝。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季孙氏的家臣阳货权势很大,他想让孔子来拜见他,孔子根本不想同他往来。阳货知道孔子在礼方面有自己的原则(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派人送给孔子一只小猪,使得孔子不得不去回拜他。孔子不想见他,但又不能违背礼的原则,就趁阳货不在家时去拜访他,说已经回礼了。这就是坚持原则下的变通。而《左传》中宋襄公在宋楚交战中,死搬教条讲仁义,敌军渡河时不攻,敌军整队时不攻,最后大败被射伤了腿,还沾沾自喜地自夸君子。这就是不知变通的教条主义。

乾隆年间的纪晓岚认为:“做人要处世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即外圆而内方。“方”,就是人格独立、灵魂正直,是立世之本,为人应该在内方上下功夫。“圆”,就是融通老成,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纪晓岚爱好集古砚,他曾在一方圆池砚上,刻下这样的铭言:“池中规,砚中矩,智欲圆而行欲方,我闻古语。”智欲圆而行欲方,智慧圆融而行为端方,是纪晓岚饱含智慧的立身法则、人生哲学。也是他在险恶宦海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在《资治通鉴》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大多数的官员都趋炎附势之人,纷纷说:“大王当然是一代明君了。”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何以见得?”任座回答说:“大王您获得了胜利,攻下了城池,没有按顺序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魏王大怒,马上下令,将任座赶出去听候发落。接着问下一个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何以见得?”这位大臣说:“有古言说,明君手下多是些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听罢,魏王赶快把任座重新请进来赴宴。我们在这个故事中发现,第一种人趋炎附势,他们说魏王是明君,完全是出于保全自己与升官发财的私心,是圆滑。这样做只会更加助长魏王的昏庸无道。第二种是任座这种刚正不阿之人,敢于不畏权势,直言进谏。但却因为刚正有余,圆滑不足,触犯了魏王的君王威信和颜面,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自己被赶出去。最后一种人便是救回任座的大臣,他所有的不仅是刚正,而且是大智慧。其实,他很清楚魏王是昏君,但是直言不讳,必将会获得像任座那样的下场,为了使魏王能够纳谏,他顺从了魏王的心态,先说他是明君。因为这位大臣的初衷是想要帮助魏王的,所以他说出这句话与那些趋炎附势之徒有本质区别,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同。然后他在解释中婉转的告诉了魏王他就是个昏君,明君应该如何做。这样做就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不仅纠正了魏王的昏君所为,也解救了任座。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种处世之道——外圆内方。

许多成功人士以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成就了一生的辉煌,教育家黄炎培给儿子写的座右铭是:“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在他看来,做人要圆,就是要“和若春风”,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敬重,诚实,平易近人,和气共事;做事要方,做事要认真,坚持原则;要像铜钱那样外圆内方。李嘉诚也曾说:做人要圆,做事要方。方不是呆板,圆不是奸猾。处世要外圆内方,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变通,才能无往而不利,获得人生的成功。

目前不少企业及其他行业,针对市场竞争及内部管理,常借以狼的生存哲学作为其中之一培训内容。分析狼群的处事风格:在争斗中失败的时候,会主动地向对方投降,占上风也会见好就收,不贪心,当然,见到对自己有利的,只是乐在其中,并不过分的表现出来。狼的这种生存之道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处事哲学。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以“外圆”应付各种阻力,而以“内方”保持生命本色。

由此,悟懂了“方”是做事之本,“圆”是为人之道,就赢得了立世之本。或许与我的语言艺术教学职业有关,我对人的声音或说话音质与语气很敏感。学播音专业的学生首先要练就软腭发音的技能,因为软腭发音,音质圆润,音色甜美。圆润的嗓音会给人带来愉悦和美的享受。相反一个人在说话或发音时,气息没有沿着软腭到达硬腭再送到门齿前,发出的声音一定带有噪音,噪音会使人产生反感。如果用“方”来表现声音音域的质感,那么“圆”则是声音外貌漂亮的修饰。所以质感的音域要有高频音的金丝带装饰,就诠释了圆润声音艺术的内涵和魅力。一即万物,万物归一,万物通融,既圆融。这是由整个宇宙的大道浓缩成一枚外圆内方的铜钱的哲学思想,也是人生的处世哲学。当人的品质上升到圆融时,圆融便是一种高贵,一种大智慧,是一种人生境界!即体现出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修养和素养;体现出一种教养和涵养。圆融是不需提醒的自觉,是懂得规矩的尊重,是善解人意的厚道,是荣辱不惊的淡定。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哲学,解剖了人的意志欲望以及人在宇宙间的脆弱和渺小。而人性的贪婪和欲望,是造成人痛苦的根源。通过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哲学,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考:欲望,是人类生命的基因,正是因为这种基因的存在,一旦控制不当就会恶变成贪婪,贪婪是自我毁灭的癌症。所以贪婪是一种病。如果说,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是高人,那么,一个能节制意欲摒弃贪婪的人一定是明人。适可而止,顺其自然是对生命的最大尊敬。

敬畏宇宙,天意不可违,不可恣意妄为人定胜天,从而摧毁和挥霍大自然,因为不遵循宇宙间的客观规律,其结果终将带给人类灾难。虽然,人类是智慧的生物,但是无论敬仙还是拜神,都无力阻止地裂海啸和雷霆给人类带来的灾祸;无论信仰哪种宗教,都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人生终究是一趟没有返程却有终点的单行道列车,死亡是一种必然,是此一点向彼一点划成圆的句号。所以,人们不管是在春风得意时还是痛苦困惑时,都要认真论证上帝布置的命题: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同时更要确信:不管人类拥有多少财富,最终都将还给这个世界,因为人无法带上这个世界去上路。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世界上的财富不属于我,但自己的孩子是属于自己的。其实不然,被称为艺术天才和文坛骄子的纪伯伦曾在《先知》第四章“论孩子”中写下这样的富有哲理的诗句: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

他与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以爱,却不能给他以思想,

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是在为社会培养孩子,孩子从来都不属于父母个人所有,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世界。每个人除了可以掌控自己的思想和心情,却无法掌控生命,生命同样不属于自己,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

既然生命都不属于自己,那身外的名利(包括官职、钱财),又岂能真正属于自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记得一次应邀参加一位企业家的博物贡院,贡院占地面积几十亩,建筑风格别致,里面的每一宝物都价值不菲,我问这位身价几亿的企业家:“这些宝物都是张院长花钱买的?”他笑着回答:“每一件宝物都是我买的。虽然在我的园子里,我只是为国家养护着、保管着。同时我也欣赏着。”多睿智的回答!高明之人!

增广贤文中有句话说的好:“有钱真君子,无钱语不真。”钱,对每个人来讲都是生存的最基本保障。毋庸置疑,钱和权在任何时代都很重要,因为它象征着一个人的地位、身份等,它还能买来名利。但它又不属于人的生命本身,而只是人们手中的工具。但是,如何使用和看待这个工具,就分出了人的高下。比如有的人成了钱的奴隶、权的阶下囚;有的人,既消费着金钱给他带来名利的荣誉、生存价值的幸福、成就感,也明智地将金钱视为身外之物。虽然“有钱就任性”,但任性需有度!毕竟,人,努力奋斗所创造的价值,即是为了自己也必须服务社会,所以,最终财富回归社会。

由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哲学延伸到生命哲学,人类无非是要承受一些不可避免地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痛苦折磨,也可能要遭遇难以承受的精神方面病痛折磨,比如抑郁症等。首先,要区分肉体病痛与精神疾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不同:人在肉体生病时往往会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然而,当人一旦患有精神疾病时却往往厌世,甚至选择自杀死亡。中医诊断人的肉体病痛,常用“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为理论依据,然而,人的精神疾病也无疑是因为思想的经络不通而造成精神的痛苦,久而久之,郁结成患。

活在当下,不谈前世没有来生,只看此生。我经常借用冯骥才的一句话加以内容上的改动,他说:钱是什么?钱是物质世界的空气,空气不流通,社会就不能繁荣。这是大作家站在经济学角度的精彩论述,而我只是以自我的浅显认识来论证我的生命观:哲学是什么?哲学是赋予万物的空气,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它,无香无色,却能拯救人的精神和灵魂。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整个宇宙的光明,它,没有月落日出的伟大使命,却能让世界色彩纷呈,它,没有光源分不清白昼,却能让人感到温暖看到彩虹的美丽。都说鱼儿离不开水,那么人的高质量生命更离不开空气和光明。当我们从主观的小路能走向客观的大道,当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当我们知道自己与人的关系,当我们知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当我们知道自己与宇宙的关系?那么,我们的精神经络或许会畅通无阻。亦或,这就是我们回答上帝布置的命题最好的答案。

活着,是硬道理。活着,思想和心情属于自己;活着,人生阅历就是财富。

然而,人,不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而是要好好的生活着!哲学通悟思想,艺术修养心性。哲学与艺术就是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精粹。人,是要有精神支点的,这个精神支点,或许是一种信仰,或许是一份美好的期望,或许是一个梦想,或许是每一个明天。不论我们是否相信有上帝,但是这个世界却给了我们人类所想要的一切:苍天大地,日月星辰,高山森林,大海河流,肥沃土壤、金色稻谷,芳香花朵,日出日落,四季轮回。请问:人在天地间,还有比这些更博大的财富吗?庄子就是如此的洒脱,他倡导的人生哲学:看开、看破、看淡、放松、放下、放空,教会我们如何善待生命。我们即要眺望路途的远方,更要仰望头上的蓝天,于是,便会感恩阳光撒下温暖。敞开心扉,去爱这个世界吧,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人类、爱宇宙万物,甚至一草一木,这样的生活才是生命的意义。



作者、朗诵者:王玉玲文学艺术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本科毕业,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北京市春蕾诗社副社长,齐鲁致远诗社副社长,齐鲁文学院副院长,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创作的诗歌散文等散见于国家及地方报刊。创作编写的剧本《生活就是五味瓶》《走过冬天》《真爱无言》《远方》等被山东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剧制作中心和福建及江苏电影电视制作中心拍摄成影视作品在全国播放。先后在《从头再来》《骗你没商量》《影子》《情人转正》《寻亲》《爱到绝路》《圈套》《水乡人家》《古城暗影》等十几部电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在山东有线电视中心举办的“演员才艺大赛”中荣获“十佳演员”,荣获中国华语诗歌春晚“十佳朗诵艺术家”。

欢迎您点击下方蓝色字继续欣赏王玉玲原创诗文朗诵作品


王玉玲散文朗诵《唱着青春的歌谣

王玉玲诗歌朗诵《荷香拂面》

王玉玲散文朗诵《爱,绽放在一朵花里》

王玉玲诗歌朗诵《春天的味道》

王玉玲诗歌朗诵《春光采诗》

王玉玲散文朗诵《音乐是流淌的诗画》

王玉玲诗歌朗诵《倚窗听雪》

王玉玲诗歌朗诵《荷花诗语》

王玉玲散文朗诵《女人味,是月光下的湖水》

王玉玲诗歌朗诵《淡淡书香》

王玉玲诗歌朗诵《杏花开了》

王玉玲诗歌朗诵《那片红林》

王玉玲诗歌朗诵《湖光秋色》

王玉玲诗歌朗诵《惊艳了时光》

王玉玲诗歌朗诵《如此爱着春天》

王玉玲诗歌朗诵《心中的格桑花》

有一种美丽叫寂寞

王玉玲诗歌朗诵《那些花事》

王玉诗歌朗诵《爱上红裙》

王玉玲诗歌朗诵《终于等到你》

遮不住的春光

王玉玲诗歌朗诵《今夜,我在长坂坡》

王玉玲诗歌朗诵《一杯苦咖啡》

王玉玲散文朗诵:《那片桃花林》

王玉玲诗歌朗诵《走进绿色》

王玉玲诗歌朗诵《倾听大海的涛声》

王玉玲诗歌朗诵《真的,一直在路上》

王玉玲诗歌朗诵《柳丝情长》

王玉玲诗歌朗诵《飘来,春天的约会》

王玉玲诗歌朗诵《像一棵树向上生长》

王玉玲诗歌朗诵《斟满玫瑰的诗篇》

王玉玲诗歌朗诵《细风秋语》

王玉玲散文朗诵《蓝色港湾》

王玉玲配乐散文朗诵《石榴红了》

王玉玲诗歌朗诵《雨中漫步》

王玉玲散文朗诵《女人味,是月光下的湖水》

王玉玲诗歌朗诵《玫瑰城》

王玉玲散文朗诵《爱,绽放在一朵花里》

王玉玲诗歌朗诵《再别康桥》

王玉玲诗歌朗诵《读你》

王玉玲散文朗诵《女人如茶》

王玉玲诗歌朗诵《春天的味道》

王玉玲诗歌朗诵《与春天有约》

王玉玲诗歌朗诵《等雪》

王玉玲诗歌朗诵《诗意的栖居》

王玉玲诗歌朗诵《与荷叶为伴》

王玉玲朗诵作品《我愿意是急流》

王玉玲诗歌朗诵《暖香的叶儿》

王玉玲配乐诗文朗诵《石榴又红了》

王玉玲诗歌朗诵《海浪扬帆》

王玉玲配乐诗歌朗诵《致凯恩》

王玉玲诗歌朗诵《藤萝花开》

王玉玲配乐诗歌朗诵《绝美的留白》

王玉玲诗歌朗诵《春风十里》

王玉玲诗歌朗诵《春天的路》

王玉玲诗歌朗诵《三月风来》

王玉玲配乐诗歌朗诵:美丽的雪花儿

王玉玲诗歌朗诵:雪花儿初遇红梅

王玉玲诗歌朗诵《飘逸的梦》

王玉玲为您读诗《济南的冬天》

王玉玲诗歌朗诵《不想长大》

王玉玲配乐诗歌朗诵《怡人的午后》

春江花月夜,流水曲潺潺

王玉玲配乐诗文朗诵作品《唱着青春的歌谣》

王玉玲为您诵读诗歌:《走过瘦西湖》

王玉玲配乐诗歌朗诵《枫叶》

《王玉玲为您读诗》:红丝巾飘起来

王玉玲配乐诗文朗诵《夏日情怀》

王玉玲诗文朗诵《江南的春》

王玉玲配乐诗文朗诵作品《梦中的小桥》


欢迎您长按二维码加关注,或者点击上方蓝色字加关注。


艺海诗音
《艺海之星培训学校》总校:北京,分校:山东。高考艺术培训项目: 播音主持专业、表演专业、编导专业。电话:15006652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