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念琴:那一颗幸福的纸包糖——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政务   2024-10-10 17:40   湖南  



那一颗幸福的纸包糖——评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文|念琴


在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一颗桔子水果纸包糖,作为一件串起李默尹全家情感线的道具,牵动着观众的心。



这颗糖,不仅包含着战友情、父子情、兄妹情,也饱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是志愿军保家卫国这个特殊年代弥足珍贵的精神符号。

李默尹即将奔赴到最前线,临别前,彭德怀问:“听说你有个儿子在188师啊?” 

李默尹说:“不光儿子,我那闺女也来朝鲜了”。

彭总把一个八岁小朋友夹在信里寄给志愿军的一颗糖果,放到李默尹手中,送给他在一线作战的儿子李想。李默尹郑重地收下,小心地放进口袋。

这一刻,这颗糖,代表着刚满一岁的新中国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重托,代表着祖国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牵挂,更代表着彭总对出征的战友及其家人的关怀和鼓励。

李默尹下连队后,见到儿子李想,话还没说两句,因全营等着李想做战前动员,父子二人匆匆告别,车开动后,李默尹才想起把彭总送的糖给忘了。

一家三口在断垣下短暂团聚,又被炮火拆散。李默尹把儿子喊住,把糖抛给他说:“接着!彭总给的!守铁原看你们的了!” 

李想接住糖:“爸,你放心,我是你儿子!”便带着妹妹撤离。

这一刻,这颗糖,极大地鼓舞了前方战士的士气,代表着军令的传递和执行,代表着李默尹对儿子的信任、期待和关爱,更代表着李想对首长、对父亲和对祖国比生命还重的承诺。



在铁原,兄妹并肩作战,李想命令妹妹撤退,掏出糖对妹妹说:“看,爸说这是彭总给的”,剥开糖纸把糖喂到妹妹口里:“甜不甜?” 李晓大口吃下:“甜!”

这一刻,这颗糖,成为战士们互相支持、并肩战斗的精神象征,代表着身为兄长的李想对妹妹的疼爱,代表着李晓对只见过几面的哥哥毫无保留的信任,代表着战火下的战士们对“好日子的味道”的向往。 



身负重伤无法动弹的李想在群敌包围下,从容掏出糖纸,舔舔余留的甜味,包上妹妹送的花,放在漫进战壕的水中,按下炸药推杆,与敌人同归于尽。糖纸与干花顺水漂流而去,烈士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精神,在血与火中延续。

李想用生命守住了阵地,却再也无法实现他与爸爸的承诺:“等我打胜仗回国,我们一家三口,好好在一起”。

这一刻,这张糖纸,代表着李想对生的渴望,代表着他用生命去守卫和平的信念,更代表着他身为共和国军人而做出去牺牲的抉择的伟大,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这颗幸福之糖,在以上四个场景出现,把战争片中的人物串联起来,成为联接人物情感,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不仅是情感的纽带,更是希望与理想的象征,给紧张而惨烈的战争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曾经在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4师文工队服役的志愿军战士章开明——也就是原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诗人未央,在他耄耋之年曾回忆道:“那时候除了胜利,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白天能安心走在大街上,二是想吃‘纸包糖’。”

吃一颗纸包糖——这似乎是当年曾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士们共同的心愿。

未央说,胜利回国之后,一位战友回到在武汉,大白天躺在床上,身边放着‘纸包糖’。“躺着,什么也不做,一会儿剥一个糖放嘴里。”品尝那在战火中憧憬已久的幸福。



正是编导团队做了大量扎实而深厚的史料积累工作,才能设计出“一颗糖”这个蕴含深刻隐喻的道具,将人物命运与史实完美交融,让影片更细腻、更鲜活,从而成为情感的载体、故事的桥梁、历史的见证,才能让广大观众在品尝了这部史诗级惨烈的战争片后,还有像舔糖纸那样,幸福、温暖而又充满希翼的回甘。





松一松手,

同志,

松一松手,

把枪给我吧……

红旗插上山顶啦,

阵地已经是我们的。

想起你和敌人搏斗的情景,

哪一个不说:

老张,你是英雄!

……

——《枪给我吧》未央





END

实习编辑 | 王博雯

       一审 | 施俊杰

       二审 | 陈   薇

       三审 | 蒋蒲英






湖南文联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是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下的,由湖南省各文学艺术家协会、各市州文联、省企(事)业文联和全省性的行业文联所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湖南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