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正常解剖、功能及常见疾病

健康   2024-12-16 20:16   江苏  

【医影】投稿文章
邮箱:yxfw8436@163.com


脾脏正常结构及功能 


一、脾脏位于左下腹后部,上方为横膈,内侧为胃底,外邻胸壁。脾的膈面及胸 壁侧光滑、圆隆,而脏侧面凹陷为脾门。平扫脾密度均匀一致并低于肝脏。增强后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而呈花环状,门静脉期后密度渐趋向均匀。脾动静脉分别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明显强化。


 二、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 25%,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成人的脾长约10-12cm,宽 6-8cm,厚 3-4cm,在 CT横断面上脾外缘通常不超过5个对应肋单元。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触摸到脾脏边缘,说明脾大。


脾脏常见疾病 


01

游走脾


1.概念: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内其他部位,称之为游走脾(wandering spleen)或异位脾。游走脾多系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 


2.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并有脾扭转时可产生腹痛。极易导致各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脾蒂扭转、与脾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的部分或完全性脾梗死, 甚至合并其他器官扭转,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高达 50%[1-2]。当突发剧烈腹痛通常提示脾蒂扭转,文献提示约 20%游走脾可并发蒂扭转[3]。 


3.影像诊断要点:有文献报道[5-6]CT、MRI 检查肝内异位脾的密度及强化方式 与正常脾脏相似,增强后三期强化均匀,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持续性 强化,延迟期强化稍减退。脾扭转时 CT 上的脾的密度可以降低。CT 增强扫描能 够显示脾脏和脾门蒂血管的血供情况[4],对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这 对儿童病人尤为重要。


 4.鉴别诊断:游走脾需要与左肾、胰腺、腹腔的肿块、淋巴结肿瘤相鉴别,要 点是增强扫描有无脾门切迹和脾门血管影,此为脾脏鉴别于其他腹部脏器与肿瘤 的重要特征。


02

副脾 


1.概念:是指胚胎发育异常而造成另外异位的脾组织,尸检副脾发生率达 10%-30%,大部分为小结节并位于脾门或脾门附近,约有 20%的副脾发生在腹部或后腹膜的任何地方。由脾动脉分支供血,单发或多发。


2.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偶尔发现。较大者可于上腹部触 及肿块。


3.影像诊断要点:副脾一般都较小,副脾多位于脾门、脾蒂或胰尾附近[7],高 于肾门。典型副脾与正常脾无论密度、信号强度及其对比增强程度均相同。特殊 部位及特殊血供的副脾虽易造成误诊, 但 CT 及 MRI 平扫及动态增强仍具有典型 的表现。


4.鉴别诊断:

(1)副脾误诊为肿大的淋巴结也较为常见,肿大的淋巴结为中 等大小,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大的淋巴结多由恶性肿瘤转移所致,通常有原发病的表现,且常为多发性。单个肿大的淋巴结与副脾酷似, 但是具有与脾门不相通的血管,强化程度及方式也有所差异。

(2)其他部位肿 瘤患者应有血尿生化的异常,单纯副脾无此改变,故及时完善生化检验,结合生 化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可以降低误诊的几率。


03

无脾综合征


1.概念:无脾综合征又名 Ivemark 综合征、无脾伴先天性心脏病综合征、脾 脏发育不全综合征、先天性脾缺如伴房室和内脏转位综合征等。无脾综合征预后 差,文献报道 90%-95%的无脾综合征一年内死亡。


2.临床表现:无脾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复杂先天性畸形,和多脾综合征一起合 成为心脾综合征。1958 年又有 Polhemus[8]总结其特点如下:

(1)先天性脾发育 不全或缺如;

(2)胸腹腔脏器结构和位置异常,右移化;

(3)伴有心血管严重 畸形;

(4)伴双侧肺多叶畸形及发育不全;

(5)可以有多个系统及器官多发性 畸形。由于存在多种脏器畸形,预后差,病死率极高。但发病率比较低,临床比 较罕见见,且容易误诊为多器官畸形。


 3.影像诊断要点:患儿一般出生时即有青紫.气急,主要体征为横位肝.右位 心者心尖搏动在胸骨右侧,有些病例在胸骨左侧或右缘可听到中度响亮的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单一。CT、MRI、B 超和放射性同位素脾扫描均能发现无脾。x 线检查,内脏血管造影能发现肝左右叶对称或反位,肺分叶异常,胃肠反位,下 腔静脉干缺如。心导管捡查能发现心血管畸形类型。MRI 在心脏大血管成像中可 做多层面、多方位成像,能全面地显示胸腹腔脏器的位置、形态以及房室、心室 大动脉之间的连接、大动脉的位置关系,并能对单心室功能做出评价。当怀疑该病时,可查周围血红细胞中找到 Howell-Joll 小体诊断意义很大。


04

多脾综合征


1.概念:多脾综合征由 Hiekman(1869 年)首次报道,为多个脾脏伴多发性内脏畸形。Moller(1967 年)报道 14 例,指出该征为脾脏数目增多并伴有左侧脏器结构重复,右侧脏器缺如的先天性畸形病征,故称为多脾综合征。


2.临床表现:

(1)脾脏增多至 2 个以上,增多的脾脏大小相近,总重量等于正常脾重( 此与副脾不同,副脾指除有一个正常大小的脾脏外还有一或多个小脾脏);

(2)双侧肺均分为两叶(体现左侧器官结构重复);

(3)肝左右叶反位或对称等大,胆囊居中或缺如;

(4)静脉回流异常,先心病等心血管畸形, 

(5)消化道转位,其它内脏异位或畸形[9]。


 3.心电图检查:多脾综合征常显示 P 波电轴向上向左为特征的冠状窦性心律。


05

脾弥漫性病变 


1.概念:脾脏弥漫性病变多表现为脾大(enlarged spleen)。测量脾脏的平 均长 10.5cm,宽 6.5cm,厚 2.5cm,最大径超过 15cm 者肯定增大。引起脾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淤血性、增殖性、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浸润性病变等。


2.临床变现:因病因不同而表现各异,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深吸气时, 脾脏触诊在肋缘下超过 2-3cm。


3.影像诊断要点:

(1)X 线:脾增大明显时可致左侧横膈升高,胃泡右移, 结肠脾曲下移。胃肠造影:可显示肿大脾对胃肠道的压迫、推移情况。

(2)CT和 MRI:可直接显示脾增大的程度、形态、密度或信号变化及脾周围的情况;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密度逐渐均匀。横断面 上脾外缘超过 5 个对应肋单元即为脾大;若肝脏下缘消失的层面上脾下缘仍能看 到,则认为脾向下增大。当脾脏密度高于肝脏密度时,提示有肝脏弥漫性病变。 


06

脾脓肿


1.概念:常为败血症脓栓的结果。脾脓肿多由细菌栓子在脾内存留引起,可 发生在脾的任何部位,可为多个小脓肿遍布整个脾脏;也可是单个大脓腔。


2.临床表现:脾脓肿早期无特殊表现,大部分患者均有某种先驱感染史,以 后出现败血症。典型的临床表现:

(1)畏寒、发热;

(2)腹痛;

(3)脾大; 

(4)白细胞增高;

(5)血培养。

体检可有左上腹触痛和摩擦音、左侧胸腔积液和脾增大,血培养可呈阳性。 


3.影像诊断要点:

(1)X 线:腹部平片可见脾影增大,左上腹可见肠道外积气或液平面。胸部平片可见左侧膈肌升高,运动受限,左下肺肺炎,胸腔积液 等[10];

(2)CT:脾脓肿早期表现为脾弥漫性肿大,密度稍低但均匀。当发生组 织液化坏死后,平扫可见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灶,境界清或不清。形态呈圆形或椭 圆形,大小不等。增强后见脾实质和脓肿壁有强化,液化坏死区无强化。在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间有时可见低密度水肿带。少数病例脓肿区可见小气泡或小气 -液平面,为脾脓肿的特征性表现。当脓肿为多发而又较小时,则常表现为增强后脾内斑点状或粟粒状低密度灶。 


4.鉴别诊断:

(1)脾脏淋巴瘤:脾原发性淋巴瘤很少见,多为继发性。CT 平扫可见脾内多发略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有一定程度点片状增强,但其增强程度明显 低于脾实质。

(2)转移瘤:CT 平扫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有轻、中度不均匀增强。多同时可见肝脏或其它脏器转移灶。

(3)脾梗 死:典型的 CT 表现:平扫为底向周边的楔形低密度区约占 1/3,增强扫描无增 强。脾梗塞可继发脾脓肿。

(4)脾血肿:CT 可见包膜下血肿为新月形,中央破裂 者形态为原型、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多数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发生感染可继发脾脓肿。

(5)脾结核:CT 表现为边界不清,大小不等的多发低密 度灶,可无明显增强或边缘稍增强。有人认为,CT 表现为多发粟粒型结节状低密度灶,特别是灶内见更低密度灶或合并钙化灶对脾结核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6) 脾血管瘤:单发或多发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由外向内结节状增强.延 时扫描病灶被对比剂充填。


07

脾囊肿 


1.概念:指脾脏组织的瘤样囊性病变,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分为寄生虫性和非 寄生虫性两大类,后者又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者囊壁内含有上皮细胞层, 而假性者囊壁不含上皮细胞层。假性囊肿大多与外伤、感染和栓塞有关。


2.临床表现:小的囊肿仅为影像学检查时偶尔发现,多数无症状。巨大囊肿可 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或于左上腹部触及肿块。脾囊肿主要压迫胃、左肾、左输尿 管。脾上极囊肿可致膈肌上升,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动过速等。囊肿破溃时 左上腹肿块缩小或消失,继而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症状,甚至休克[11-12]。 


3.影像诊断要点:

(1)CT:平扫见脾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 并接近水的密度,即 CT 值约为 0HU±10HU。增强后边界更清楚,但病灶无强化。脾囊肿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如果病灶较大,可造成邻近脏器的推移。少数囊肿 可见囊壁弧形钙化影。外伤性 囊肿内由于出血和机化,囊内可呈混合密度,假性脾囊肿壁偶可见强化。脾包虫 性囊肿据文献报告表现为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单房或多房,境界清楚,边缘光 滑的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灶,CT 值在-14~十 30HU 之间,有时囊内可见子 囊或分隔成多房,甚至囊内有软组织块,密度不均,其中可见低密度小囊或钙化 灶,囊壁钙化更多见,呈新月形成环形、厚薄不均,增强扫描多无强化。脾细粒 棘球蚴亦呈囊性,常有囊壁或囊内钙化,以及母囊内有子囊存在。增强后囊壁有 强化,囊壁多可见小软组织结节,增强后有明显强化,提示头节的存在。

(2) MRI:T1WI 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边缘光滑锐利。增强扫描囊内信号无变化。脾细粒棘球蚴表现囊内内容物呈水样信号,T1WI 为境界清晰的低信号,T2WI 为 明显高信号,囊内分隔 T1WI 为中等信号,T2WI 在高信号的囊液对比下间隔为线 状低信号。


4.鉴别诊断:

(1)淋巴管瘤:表现为脾的液性占位,内可见粗大的间隔,CT 值往往高于单纯囊肿。

(2)囊性转移瘤:两者 CT 值可十分接近,CT 增强扫描 如发现囊壁厚度不规则、囊壁钙化、囊壁强化、附壁结节的显示,都提示肿瘤的 可能。

(3)脾脓肿:脾脓肿的患者常存在败血症症状,出现寒战、高热、恶心、 呕吐和白细胞计数升高。多数患者有腹痛,典型者可以局限于左上腹或左肩胛区 [13]。增强后脓肿壁多呈厚壁强化,而液化坏死无强化。在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 间有时可见低密度水肿带。少数病例脓肿区内可见小气泡或者小液气平面,为脾 脓肿的特征表现。


08

脾血管瘤 


1.概念:为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解发现率为 0.03%-0.14%。


2.临床表现:一般没有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左上腹无痛性包块。但较大 的血管瘤可以伴有脾增大而压迫周围的脏器产生相应的症状。极少数患者由于脾 血管瘤较大而破裂,出现急腹症、突发腹痛、血压下降和休克等。也有由于脾功 能亢进而产生贫血、乏力、心悸等表现。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 瘤和混合型血管瘤[14]。 


3.影像诊断要点:

(1)X 线:可见脾区内斑点状、星芒状钙化

(2)CT :脾血 管瘤类似于肝脏血管瘤,平扫为边缘清晰的低密度区,常有多发点状钙灶。增强 扫描病灶周围可见明显结节状增强,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延迟扫描大多数病灶 能完全充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

(3)MRI:血管瘤 T1WI 的信号强度稍低 于正常脾组织。血管瘤内为丰富血窦和缓慢血流,故其 T2WI 弛豫时间长,T2WI 则表现为显著高信号,颇具特征。增强表现通 CT 增强检查。 


4.鉴别诊断:

(1)错构瘤:可有点状钙化,多呈不均匀强化。

(2)淋巴管瘤:常呈囊状表现,并含有较多粗大间隔,可有强化,但无血管瘤的周边强化特征。 

(3)脾内孤立转移瘤:强化程度通常较低,易有中心性坏死灶。图 A 为平扫可见脾实质内类圆形低密度影 图 B、C、D 分别为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动脉期病灶周 围可见明显结节状增强,其后逐渐向中央充填,延迟期病灶能完全充 填,与正常脾实质密度一致


09

脾淋巴瘤


 1.概念:淋巴瘤是脾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淋巴瘤和全身淋巴瘤脾浸润 两种。全身淋巴瘤脾浸润的发生率达 40%-70%。病理学上分为霍奇金病(HD)和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脾脏浸润是淋巴瘤患者常见的结外病变之一, 大约 30%-40%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伴有脾脏浸润,其中约 10%的霍奇金淋巴瘤患 者脾脏是膈下唯一的浸润器官,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脾脏浸润的发生率约为 10%-40%[15]。


 2.临床表现:病理分型

(1)弥漫脾大型,无明确肿块;

(2)粟粒型:无数直 径小于 5mm 的小结节;

(3)多发结节型肿块,直径可为几个厘米;

(4)孤立大 肿块型。 


3.影像诊断要点:

(1)CT:部分脾淋巴瘤在 CT 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影,然而 淋巴瘤弥漫浸润脾时也可表现为类似正常脾密度而导致漏诊。弥漫肿大型仅可见 脾大,粟粒型也因肿瘤太小致 CT 不能显示。多发结节和孤立肿块两型除 CT 显示 脾大外,还可见脾密度不均匀,有单发或多发低密度肿块,边缘模糊不清。增强 扫描后肿块与正常脾组织密度差别增大,病变显示更清楚。全身淋巴瘤脾浸润者 CT 还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2)MRI:平扫可仅表现为脾大,也可发 现脾内单发或多发混杂信号圆形结节或肿块,边界不清。增强肿块轻度强化,信 号较正常脾实质低,典型者呈“地图样”分布,可见脾周或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 


4.鉴别诊断:

(1)转移性肿瘤[16]:脾转移瘤远较肝少见,常见的原发病是乳 腺癌和肺癌,其他原发部位还包括大肠、胰腺及胃等;脾是黑色素瘤最常见的继 发部位。CT 主要表现为脾内多灶性或融合性低密度。增强后轻度环形强化或无 强化,且大多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一般当脾转移时肝也已有转移。

(2)血 管瘤:CT 平扫为边缘光整的均匀低密度肿块,增强后以边缘结节状强化开始, 呈渐进性充填式强化,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见中央瘢痕。

(3)淋巴管瘤:脾 内单个或多个散在低密度影,多为囊性,增强后无强化,常为薄壁,部分可伴有 钙化,并有分隔;较大的淋巴管瘤可使脾不均匀增大。

(4)错构瘤:为少见的 脾良性肿瘤,通常为无意中发现。CT 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有时伴 有钙化,增强后通常无明显强化,少数呈中度不均匀强化;无钙化的错构瘤与淋 巴瘤较难鉴别,必须依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5)血管肉瘤:为脾血管源性恶 性肿瘤,发现时多有肝转移,表现为境界不清的低密度影,增强后实质成分不均匀强化,短期内增大较显著,易囊变。

(6)脾脓肿:一般为脾单发低密度灶, 但脾脏不大,邻近结构有粘连,周围有渗出,增强后病灶环形强化或分隔样强化;结合临床相关病史可做出诊断。

(7)脾梗死:表现为脾内楔形低密度区,尖端 指向脾门,边界清楚,增强后无强化。 


10

脾转移瘤 


1.概念:脾转移瘤是仅次于淋巴瘤的常见脾恶性肿瘤,一般发生于晚期肿瘤患 者,CT 检出时多已伴有全身其他位广泛转移。据报道,尸检脾转移瘤仅有 67% 肉眼可见,其余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多项研究报道显示,最常转移到脾的 肿瘤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黑色 素(34%)[17-18]。


2.临床表现:脾转移瘤可为其他脏器恶性肿瘤血行转移而来,也可为邻近脏器 恶性肿瘤直接侵犯。一般为多发,少数为单发。 


3.影像学诊断要点:

(1)CT:脾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边缘清楚的类圆形低 密度灶;病灶非弥漫性分布,但体积相对较大;增强扫描病灶可呈现“牛眼征” 或“靶心征”,少许病灶不增强。

(2)MRI:单发或多发的肿块,T1WI 低信 号,T2WI 稍高或高信号,如中心坏死,可见中心性高信号;增强检查表现类似 于 CT。


4.鉴别诊断:

(1)脾恶性淋巴瘤:二者均可表现为单一,一般为多个低密度 结节灶,大部分病灶增强不明显,腹腔淋巴结的发现有助于鉴别诊断。但是脾恶 性淋巴瘤对放疗、化疗等治疗反应特别敏感,治疗后病变常缩小或消失,恶化时 又复出现。

(2)脾血管瘤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呈边缘斑块样增强,并向中心充填; 

(3)淋巴管瘤为脾内多发低密度灶,边界清楚,CT 值约 15~20Hu,无增强: 

(4)脾炎性假瘤多为单发,边界清楚,一般无特征性征象,CT 发现高密度钙化 包膜可提示其良性病变;

(5)脾结核一般表现为脾内弥漫性低密度灶,直径多 在 20mm 以内,无增强,可有散在钙化点,患者多数伴结核毒血症状;

(6)脾 脓肿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较大低密度灶,脓肿壁增强明显,内壁光整,壁外可见 水肿带,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7)脾梗塞多发生在 包膜下,尖端指向脾内的楔形低密度区,病灶无增强;

(8)脾囊肿多呈圆形低 密度影,可单发或多发,边缘清晰、锐利,密度均匀,无增强。


11

脾梗死


1.概念:是指脾动脉或其分支闭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2.临床表现:临床上,多数脾梗死无症状,但有时可出现上腹痛、左膈太高和 胸腔积液;少数可闻及摩擦音。因此无论有无基础疾病, 对突发左上/中腹痛、 发热、恶心、呕吐伴血白细胞、血小板升高者应想到脾梗死可能, 尽快行 B 超、 CT 及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19]。 


3.影像诊断要点:

(1)CT:CT 可在 2 小时以后检出梗死灶,诊断的特异性可 达 80%以上。脾梗死早期表现为三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指向脾 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增强后病灶无强化,但轮廓较平扫时清楚。少数梗死灶 可呈不规则形。当病灶内伴有出血时,可见到不规则形高密度影。少数脾梗死可 伴有包膜下积液,表现为脾周新月形低密度影。急性期后,大的梗死灶中央可以 伴有囊性变。陈旧性梗死灶因纤维收缩,脾可略缩小,轮廓呈分叶状。

(2)MRI:对脾死检出较敏感,急性和亚急性梗死因病灶内组织水分增加,T1 和 T2 弛豫时 间延长,故 TWI 表现为低信号,而 TWI 表现为高信号。慢性期由于梗死区有瘢痕 组织和钙化形成,在 T1WI 和 T2WI 上均呈较低信号改变。

(3)B 超:对脾梗死 的最早检出时间为 24 小时以后 ,急性期表现为: 

①周边部单个楔形低回声区; 

②多个混杂回声区;

③间有无回声区。

诊断的特异性为 60%以上。在慢性期,随 时间回声渐增强,脾体积可缩小,表面不平。


4.鉴别诊断:

(1)脾脓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后脓肿壁有强 化,而且可见水肿带,典型病例病灶内可有气体和液平。梗死合并感染,则感染 性梗死与脾脓肿无法区别。

(2)脾破裂:多有外伤史,CT 表现为脾轮廓不规则 并可见透亮裂隙,同时常合并包膜下出血和积液。


12

脾淋巴管瘤


1.概念:脾淋巴管瘤(SL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良性肿瘤,一般起源于淋巴管 系统的良性肿瘤(肿瘤样错构瘤),比较少见,可以发生在人体任何包含淋巴管 道的部位系统。


2.临床表现:淋巴管瘤分为三类:毛细血管状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 状淋巴管瘤 


3.影像诊断要点:

(1)CT:通常表现为脾实质内或被膜下单发或多发液性低 密度灶,边界清楚或不清楚伴分叶,囊内可见分隔,囊壁及间隔均有强化,囊壁 显示清晰,囊内容物无强化,病灶内偶尔可见钙化。

(2)MRI:囊性病灶为主, 内容物为 T1WI 低、T2WI 高信号,其内可见 T2WI 等、T2WI 稍低信号的间隔。对 于毛细血管状及海绵状淋巴管瘤,表现为 T1WI 低,边界欠清,T2WI 不均匀稍高 信号,病灶中央略高于边缘。增强后动脉及门脉期均可见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 迟期边缘强化呈等信号,病灶中央不强化。囊状淋巴管瘤则为 T1WI 结节状低信 号,T2WI 为极高信号,增强扫病灶边缘可表现为轻度强化。 


4.鉴别诊断:

(1)与血管瘤、血管淋巴管瘤鉴别:CT 平扫血管瘤、血管淋巴 管瘤、淋巴管瘤三者表现极为相似,增强可以鉴别,血管瘤强化明显,且有向心 性持续强化,血管淋巴管瘤强化相对略弱,淋巴管瘤没有或轻度强化。

(2)脾 包虫囊肿:其特征表现为大囊内可见子囊,囊壁钙化囊内间隔及囊壁无强化,临 床需有疫区生活史。

(3)脾脓肿:脓肿壁有明显强化及壁周水肿,临床有寒战、 高热及白细胞计数增高。

(4)含有坏死成分的脾脏恶性肿瘤:实性成分强化, 坏死区无强化。

(5)脾梗死:以脾包膜为宽基底的楔形,梗死组织增强后不强 化,无分隔,而特征性的薄层包膜样强化是典型表现。


参考文献 

1. Assaf Ragheb,Shebli Baraa,Alzahran Ayham,et al. Acute abdomen due to an infarction of wandering spleen: case report.[J]. Journal of surgical case reports,2020,2020(2):

2. Francesco Colombo,Pierluigi D'Amore,Michele Crespi,et al.. Torsion of wandering spleen involving the pancreatic tail[J]. Annals of Medicine and Surgery,2020,50:

3. 郑力,黄福光.超声诊断小儿游走脾伴脾蒂扭转 2 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02):43.

4. A. Ben Ely,R. Zissin,L. Copel,M. et al. The wandering spleen: CT findings and possible pitfalls in diagnosis[J]. Clinical Radiology,2006,61(11):

5. David C. Reisner,Constantine M. et al. Wandering Spleen: An Overview[J]. Current Problems in Diagnostic Radiology,2018,47(1):

6. 相丽,顾康琛,孙莉华,等.腹腔异位脾种植的多层螺旋 CT 诊断[J].中国 CT 和 MRI 杂志,2019,17(09):101-103.

7. 张成,高广荣,张雪峰.大网膜内巨大副脾 1 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7,24(05):655-656.

8. 杨金龙.无脾综合征一例报告[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0,9(01):82-83.

9. 刘庆荣.无脾综合征与多脾综合征尸检及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06):51-53.

10. 温漪. 《钱礼腹部外科学》[N]. 健康报,2006-03-31(004).

11. Hansen MB,Moller AC.Splenic cysts[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04,14(6):316-322.

12. H. Till,K. Schaarschmidt. Partial laparoscopic decapsulation of congenital splenic cysts: a medium-term evaluation proves the efficiency in children[J]. Surgical Endoscopy,2004,18(4):

13. 曾勇超,苏洋,丁宏达.脾囊肿 35 例诊治经验[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14):2451-2452.

14. 黄学全,刘光琼,周荣智.脾血管瘤影像诊断[J].激光杂志,2000(04):58.

15. Sara J. Abramson,Anita P. et al.. Imaging of Pediatric Lymphomas[J]. Radi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8,46(2):

16. 乔英,李健丁,张超,等.脾脏肿瘤的 CT 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05):715-717.

17. Ivan Botrugno,Vassili Jemos,Lorenzo Cobianchi,et al. A Metachronous splenic metastases from esophageal cancer: a case report[J]. 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2011,9(1):

18. Philip Smart,Mark Cullinan,Gary Crosthwaite. Spontaneous splenic rupture secondary to metastatic gastric carcinoma: Case report and review[J]. ANZ Journal of Surgery,2002,72(2):

19. 王祥龙,夏中平,闻久辉,等.胰腺炎并发脾梗死 6 例诊治体会[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7(06):500+502.


医影课程广告


1、医影2025放射医师中级(344)学习安排


2、医影2025放射技术(士师主管)考试培训计划

3、医影2025年超声中级刷题班培训计划

4、哪些人可以参加2025年卫生高级职称考试

5、医影2025(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同等学力专硕培训

关注【医学影像服务中心】,有你想要的精彩!小编微信:yxyxfwzx

↓↓欢迎进入医影学院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
【医影】影像人的良师益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