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科研,贡献青春
一起来看国科大南京学院青年学子
近期在科研领域的新进展!
本期导航
研究揭示扬子地台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
数据分析揭示泥盆纪植物传播模式
长江下游地区末次冰期—间冰期转折期植被及其气候响应
水库大尺度空间编目与库容模型估算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东北黑土形成过程研究获得新进展
全球湖泊生态系统弹性变化评估取得新进展
研究揭示扬子地台
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
通过应用黑色页岩铁组分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标,国科大南京学院硕士研究生宋晨冉在导师王伟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关成国的指导下,系统分析了华南扬子地台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所反映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演化趋势等。研究发现,总体上,埃迪卡拉纪早期下扬子区的古海洋普遍以缺氧环境为主,在下斜坡相伴有不稳定的缺氧硫化区域。对比岩芯样品和露头样品的铁组分差异,后期风化过程中黄铁矿组分的丢失可能会导致露头样品的铁组分数据落入指示缺氧铁化环境的范畴内。结合前人研究,本研究认为有机质硫化作用可能对有机物质的埋藏和保存起到积极有利作用。同时,缺氧硫化水体也可能有助于埃迪卡拉纪宏体生物的特异埋藏过程。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
扫码查看|论文原文
数据分析揭示
泥盆纪植物传播模式
国科大南京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洪河、黄冰,博士研究生刘炳材、王凯、白姣,联合曲阜师范大学博士汪瑶,构建了全球泥盆纪植物化石记录数据集,对泥盆纪植物化石记录数据进行了选取和梳理,并开展了时空分布、网络多样性和古地理方面的综合分析,识别出了泥盆纪植物的传播模式和古植物地理分区。研究表明,草本石松和前裸子植物多样性在中泥盆世吉维特期到达了顶峰。研究团队系统总结了深时植物传播的演变过程,推断认为,陆生植物自隐孢子阶段可能已由洋流、风等因素驱动,开始了全球传播过程,随着植物繁殖体的不断演化,以及传播媒介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共同促进了植物定植生境的扩大和多样性的增加。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古生物领域专业期刊Palaeontology。
扫码查看|论文原文
长江下游地区末次冰期—
间冰期转折期植被及其气候响应
通过对巢湖地区不可多得的优质高分辨钻孔开展花粉研究,国科大南京学院博士研究生韩箫屿在导师舒军武副研究员、李保华研究员指导下,与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吴立合作,揭示了长江下游从距今最近一次冰期转向间冰期时(13900—9100年前)地带性植被格局、气候转型的重要信息,为破解这一关键时期的气候-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东亚夏季风启动的驱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团队通过多次野外探勘,精选位于巢湖市同大镇南灵村LZK1502钻孔连续稳定的湖相地层,结合14C测年详细数据,重点对花粉记录进行了深入解译。研究结果发现,地球经历了末次冰盛期后(距今约2万年),冰盖消解,逐步进入末次冰消期(距今13900至11900年,深13.08-10.24 m)。推测当时气候较今干凉,冬季漫长,虽然夏季风逐步转强,但冬季风依然强盛。相关成果在国际知名专业学术刊物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发表。
扫码查看|论文原文
水库大尺度空间编目与
库容模型估算研究取得进展
通过联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国空间研究中心和河海大学等机构的学术同行,国科大南京学院岗位教师、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宋春桥研究员团队利用卫星遥感产品编制了2000年后全球新建水库清单(GREI-p2k)。该清单识别了21世纪新建水库的热点区域,并从水资源政策角度讨论了水库修建的潜在驱动力。进而,研究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综合考虑水库周围地形和气候等因素,基于资料记录水库库容信息构建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精确估算了全国尺度水库库容。该研究为快速估算水库库容和监测大尺度蓄水量变化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对于合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以及制定相关政策至关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和Journal of Hydrology,通讯作者为宋春桥研究员,第一作者分别为博士研究生范晨雨和硕士研究生苑春雨。
扫码查看|论文原文
我国东北黑土形成
过程研究获得新进展
基于东北典型黑土区平稳地形下的黑土剖面,国科大南京学院研究生导师、岗位教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甘霖、隆浩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及湖南科技大学,开展了系统的单颗粒释光测年。该研究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单颗粒释光测年技术,结合成土背景信息及数值模拟,可有效提取原生土层的年龄信息及土壤混合过程的信号。该工作首次量化了我国东北黑土剖面的扰动强度,并成功实践了团队此前提出的土壤精细测年的新方案(Zhang et al., 2023, 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该成果与团队前期获得的系列成果对探讨黑土资源形成过程与机理、评估黑土资源可持续性以及土壤年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博士研究生张爱敏为研究论文第一作者,隆浩研究员和张甘霖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扫码查看|论文原文
全球湖泊生态系统
弹性变化评估取得新进展
通过对全球1049个大型湖泊(>25 km2)2000至2018年间弹性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国科大南京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张科研究员团队,基于热点分析(hot spot analysis)建立了全球湖泊弹性变化的空间模式并识别了聚集现象,并进一步量化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因子对于湖泊弹性变化的贡献。研究发现,全球约47%的湖泊过去20年间表现出显著的弹性下降,主要分布在北纬30°-60°,尤其是北欧和北美的东部。南半球如南美洲南部和非洲的一些湖泊也显示出明显的弹性下降。同时,23.5%的湖泊弹性增加,主要分布在北纬30°-40°和50°-60°,如青藏高原和北美中部。
研究成果在地学领域知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发表,张科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生韩瑶瑶和林琪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成果同期被美国地球物理协会(AGU)以Half of world’s lakes are less resilient to disturbance than they used to be为题对该研究进行了深入报道。
扫码查看|论文原文
END
来源:各专业学院(科教融合单位)
美编:郭宗煜
责编:张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