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严肃事件沦为绰号与调侃,就是娱乐至死的时代

文摘   2024-12-25 05:55   西班牙  

第一次看到“远洋捕捞”这个网络热词的时候,我感到不解和好奇。

后来我才通过各方面了解到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但因为“远洋捕捞”所造成的不痛不痒的初步印象,导致我对该新闻有点淡漠,甚至有点熟视无睹。

作为读者的你们呢?如果你们不知道远洋捕捞的意思,会觉得它意味着非常严重的法治问题吗?

 
来让我们看看官媒的定义:

“远洋捕捞”,主要指的是违法违规异地抓捕民营企业家,查封、冻结、甚至划转外地企业和个人财产的行为。此类行为严重侵害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侵蚀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是对法治的破坏,也是对一地营商环境的污染。

这种行为,当它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热门流行词的时候,标志着背后发生的数量已经非常令人担忧。

它的性质又有多严重?可以说严重到令人高度担忧的程度,因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用公权力对私有财产的侵犯,也是对行政权力肆无忌惮的滥用,是对几十年来好不容易建立的脆弱法治基础的破坏。

甚至可以说,它破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社会与法律基石。

如果这种行为无法得到遏制,除了会导致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恶化——这与现在重振经济的口号完全南辕北辙——更重要的是,还会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从内里击溃社会发展的信心。

然而,当这种事件被一句绰号——“远洋捕捞”所定义,事情就变得轻飘飘、无足轻重了。

正如文章开头所描述的我自己的感受,一开始我并不知道,竟然会大规模发生如此恶劣的公权力违法事件。
这就是网络时代的一种传播效应,即民众会因为涉及敏感词,而给一些敏感事件取绰号、取代号,但这种绰号与代号,会逐渐变味成为一种网络段子式的调侃。

再进一步,人们就会忘记事情背后的真正危害和严肃性,网络段子的流行彻底消解了新闻事件的严肃感。

与此同时,这种消解与解构,却是公权力所乐见的。甚至,他们还会适当利用“网络段子”,扩大绰号与调侃的传播力度,从而让真正的批评声被淹没。

这种新闻传播的例子不胜枚举,经常可见。

996就是一个典型的此类例子。本来是对劳动法的粗暴侵犯和蔑视,是有组织的违反劳动法并且司法不作为,但却被网络段子化,提到996就成了“打工人”的一种自嘲,法律的严肃性被消解了。
而官方也只需要不痛不痒附和一声“反对996”,就好像完成了任务,也不用再去承担真正的监管与执法责任了。

远洋捕捞也是如此,官方开“禁止远洋捕捞”为主题的会议,这种会议名称本身就是在消解行政与执法的严肃性。

前段时间的极越汽车裁员事件也被网络段子化、娱乐化,又变成了一种类似打工人自嘲的娱乐事件,那些真正在一线争取劳工权益的员工,却无人关注。

网民越是喜欢娱乐化新闻事件,公权力也就越是会“积极配合”,最后被无视的都是真正的受害者。

除了在一些公共事件当中,在热点社会新闻当中,“段子化”传播带来的危害也很大。

在这其中,往往是年轻网民喜欢用取绰号等方式描述公共事件,然后媒体再加以推波助澜,形成一种严肃事件的幼稚化。

2020年疫情刚起时,网上就充斥着段子,比如要求外国政府“抄作业”,等等。这种幼稚化、拟人化的方式,让严肃的公共讨论无法继续进行,只剩下一群无脑的、跟风的网民喧嚣造势,其中还夹杂着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让整个社会看待公共新闻的眼光,都带有过度娱乐化和偏狭、简单化的倾向。

这些现象所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正常的公共讨论的消失。

公共讨论必须是严肃的,它的严肃性与意义甚至不亚于正式的法庭辩论,有一些高质量公共讨论会极大地促成事件本身的进步。

这种公共讨论主要来自两种方式,一种是网络名人之间的“口水战”,这在国外网络非常常见,但正是这种“隔空对战”,让公共事件的争议点越来越清晰,也让不同立场的人更清晰地表达出背后逻辑,而公众则会作为“评判者”。

还有一种就是普通网民的热议。不能小看普通人的思维深度和力量,很多人都对公共事件有着深刻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而且,严肃的公共讨论会带来很多对于司法或者制度本身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一些存在争议和灰色地带的事件,这种讨论本身会让情况“越辩越明”,理性成为辩论的武器同时也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

比如针对日益严重的极左跨性别问题,哈利波特作者罗琳就与其他一些名人进行过多次“对战”。在欧洲社会,但凡有政府腐败、程序违规之类的事件,X上面的讨论也常常会让事件信息非常透明,会倒逼相关机构作为,同时引发公众的一些深度思考。

然而在中国的网络上,近些年来一直存在一个循环,就是网民为了躲避监管,给公共事件取绰号、编段子,这些段子让事件变成热点的同时,却又消解了事情的严肃性,沦为段子本身,并且被公权力所利用。

这样一来就让严肃的公共讨论消失了——我们在简体中文网络上已经几乎见不到这样的讨论。取而代之的,是娱乐至死。

法律、警察、公权力……这些强大的力量背后,都意味着普通人的命运和权利是否会受到尊重,甚至意味着人命,所以对于这些相关的话题,是不能娱乐化的。

就像远洋捕捞这个娱乐化的词背后,其实是无数企业家突然的倾家荡产,甚至牢狱之灾。
然而在娱乐至死的社会,严肃和深度的退场,也同时意味着公民权利与事件真相的退场。

当受害者离开公共视野,事情本身也无法得到真正解决,只剩下狂热、狂欢的段子与热点,过几天即会消失。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警惕类似“远洋捕捞”这种娱乐化的表述,不要去合谋传播它,而是尽量传播它背后的真实事件。

·END·
欢迎加入我的讨论社群,现在已经有600位读者在里面与我进行你问我答、股市投资交流(仅投资知识,不分析股票和进行投资建议)、宏观经济动态、独家专栏文章分享、时事动态探讨、好书推荐、往期被禁文章分享等等。
这不是微信群,是“知识星球”app旗下的付费社群,费用88/年。欢迎扫码加入:
防失联或者知识星球加入咨询,都可以加我个人微信:
写作题材敏感,有封禁风险,防失联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备用号:

倪刃
我的思想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