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陈维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研究成果,首次发布了氢气电极作为正极的电池化学新体系,为基于氢气正极设计高性能电池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氢气(H2)作为最具前景且经济高效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可在与高活性电催化剂结合时,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电池电极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充电的镍-氢气电池因其高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已被NASA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超过30年。
近年来,中国科大陈维教授课题组聚焦于氢气电池,创制了不同类型的氢气电池体系,包括先进的镍-氢气电池、卤素-氢气电池、质子-氢气电池以及碳-氢气电池等,以其卓越的循环稳定性重新受到关注,并在大规模储能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因此,中国科大研究团队提出,氢气的优异氧化还原特性不仅使其可作为负极,还可作为极具潜力的正极,与低电位负极配对。研究团队在论文中首次报道了一种可充电锂金属-氢气(Li-H)电池,展现出极具吸引力的电化学性能,包括高达2825Wh kg-1的理论比能量、3V的放电电压、99.7%的循环能量效率、5-20mAh cm-2的可逆面容量、-20℃~80℃的宽工作温区及活性材料的高利用率。
Li-H电池结构和工作示意图。(图源:中国科大新闻网)
此外,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一种无负极Li-H电池,在首次充电时从低成本的锂盐中沉积锂金属生成负极,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和经济适用性。该工作为基于氢气正极设计高性能储能电池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大创新团队培育基金,中国科大人才团队项目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实验中心、超算中心和微纳中心的支持。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合肥日报
初审:李玲 | 二审:林昆 | 三审:庄玮
—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