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重生”可见——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身体媒介

文摘   2024-08-11 13:04   四川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装置艺术就被用来指艺术实践,它是一种由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选择、改造、组合,以演绎出新的展示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不仅可以理解为“观念+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并且由于其极强的公众性、观众的介入与参与,还可以视为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因此,装置艺术,这种艺术形式不仅突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还将空间、物体、环境以及观众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多维度、多感官的艺术体验,更强调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使得艺术作品成为了社会现实和个体情感的镜像。



Sofie Layton,一位以情感细腻、题材深刻著称的英国艺术家,她的作品总是能触及人性最本质的层面。《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这件装置艺术正是她对生命、疾病与希望深刻思考的结晶,正是一次帮助探索个人和集体疾病叙事,对患者和护理人员产生赋权效果的艺术实践。



Sofie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将那些常常被社会边缘化、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挣扎——尤其是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经历——带到公众视野中,让“不可见”的痛苦变得“可见”,从而激发观众更多的理解、同情与支持。



《使隐形可见》是由艺术家Sofie Layton于2015-2016年在伦敦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住院1年期间创作的,从患者及其家人的角度来探讨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接受心脏移植经历的装置艺术。



它包含了不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疾病患者心脏的1:1复制品,(包括法洛四联症、全异常肺静脉引流、先天性主动脉狭窄、大动脉移植和发育不良左心综合征),这些模型来自心血管核磁共振数据集,按照经过验证的方法在三维(3D)中重建,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



尽管这些3D心脏模型表面上是医学对象,但被放置在玻璃钟罩下,赋予了它们博物馆文物的光环。它们静静地躺在模拟手术室环境的不锈钢桌子上,但每一颗心脏背后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先天性心脏缺陷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脆弱。



周围环绕的医院屏幕——上面有心电图描记和其他心脏主题参考,不仅增添了现场的真实感,更让人仿佛置身于紧张而充满希望的医疗现场。


 游客在耳机上聆听音乐景观。(图片来源:Jim Wileman)



但真正让这件装置活起来的,是穿插其间的声音景观:(莱顿与声音作曲家朱尔斯·麦克斯韦合作完成)一位母亲讲述她儿子心脏移植过程的声音、孩子自己的声音、护理人员的声音以及艺术家对复杂的医学术语和技术解剖温柔解读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成一首关于爱、勇气与重生的交响乐。这些声音,如同灵魂的低语,穿透了每一寸空间,触动着每一个聆听者的心弦。



临床角度来看,装置的沉浸式性质有助于提醒观众和患者对心脏的了解以及对心脏问题的经历,并为他们提供了对心脏移植奇迹的新见解。可以说,艺术家介导的疾病叙事可能代表着一种宝贵的反思性刺激。


参与者与艺术家讨论作品(照片来源:Clint Randall)



因此,艺术家在重新呈现疾病经历的背景下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是调解通过参与式实践出现的叙述,另一方面是在重新呈现中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从而有助于构建意义。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不仅仅是一件艺术装置,它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个生命体都承载着不可见的重量,那些病痛、挣扎与坚持,都是构成生命多样性的重要部分。



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力量——这就是“重生”的力量。


图片来源:

1.http://sofielayton.co.uk/biography.html.

2.Biglino G,Layton S, Lee M, et al.Med Humanit Epub aheadof print: [2024.08.02]. doi:10.1136/medhum-2018-011466.

 往期精彩回顾 



“重生”—— 2024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美术馆国际装置艺术年度展征集

西财天府学院客座教授、天府学院美术馆特聘艺术家张小涛个展——韩国光州G.MAP媒体艺术中心





我们一直在这条路上寻找,希望你也同我们一起。


设计|蒋洁

编排|马亚楠

编辑|马亚楠

初审|何思敏

复审|李文波

终审|蒲果毅


天府学院美术馆
天府学院美术馆成立于2020年,致力于现当代新媒体艺术,以“科技与艺术”为宗旨,以“专业性、功能性、社会性”为办馆理念。发布艺术展览等学术活动信息、艺术家推介、艺术鉴赏评论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