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术语流变

文摘   文化   2024-12-09 22:31   上海  

北周敦煌抄本《碁经》云:「有节但打,使有劣形,纵使无功,于理不损。」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打。打有情伪。」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打,犹断意。打轻于断,打之或可以连,断之则不可续。棋有虚打、实打,如他棋有一尖相连,尖左我有子,尖右可实打之;若尖左我空着,先于尖右冷下一着曰虚打也。」明代《烂柯经》注云:「打者,击也,击其节也。凡打节,有实打,有虚打。」明代《适情录》注云:「击杀之曰打。」明代《弈薮》注云:「打,击也。击杀之曰打。」

由此可见,「打」始为分断之义,与「断」有轻重之别。「打」之犹可连,「断」之不可连。约明代始,「打」主击杀义,「断」主截开义,沿用至今。

杀、提、吃
三国《博弈论》云:「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北周敦煌抄本《碁经》云:「凡碁有征碁,未须急煞。内怀花六,外煞十一行之碁。将军生煞之徒。将军生煞之能。」「煞」同「杀」。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杀。务杀而不顾者多败。棋以变诈为务,劫杀为名。」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三子围一子曰杀,或五子围二子,六子围三子之类,皆谓之杀。」明代《烂柯经》注云:「棋死而离局曰杀,随手而杀者曰复杀。」明代《适情录》注云:「提取之曰毅,既毅而又受毅曰复毅。」「毅」系「杀」之讹也。明代《弈薮》注云:「杀,斩也。棋死而离局曰杀,俗谓之提,既提矣而随手杀者曰复杀。」

由此可见,「杀」始为击杀之义。其有二态:棋死离局,俗谓之「提」;击敌将死,仍谓之「杀」。「提」延用至今。见北宋《忘忧清乐集》、元代《玄玄集》棋势。后因「杀」义宽泛,不利定名,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有「打」有「喫」(今「吃」),以「喫」承其「击敌将死」之义,延用至今。「杀」则宽用于世。

刺、觑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刺。」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于可透点处促他一着曰刺,或截他眼亦曰刺。考金钩势之四三、擒纵势之三一二着,刺之意可见。」「金钩势」即《忘忧清乐集》之「五虎势」。明代《烂柯经》注云:「连子而入曰刺,如戈戟之直伤物。」明代《适情录》注云:「冲其要路使无眼曰刺。」明代《弈薮》注云:「刺,灭也。连子而入,冲敌要路,使之无眼曰刺。」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觑。路虚而无眼则先觑。两关对直则先觑。北宋《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觑,窥伺也。窥伺他虚,欲断之冲之曰觑,俗谓之望。」明代《适情录》注云:「当其关隘视之曰觑。」明代《弈薮》注云:「觑,视也。有可断而未断则先以子觑之。所谓觑者,即钻其罅也。」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有「觑」清代《弈理指归续编》云:「形方必觑。」清代《弈潜斋集谱》补注云:「又有软觑者,远一子觑也。」
由此可见,今日所言之「刺」乃「觑」也。「刺」者,连子而入,以破敌眼,以伤敌形,如戈戟刺物;「觑」者,窥伺敌虚,欲冲之断之。由「形方必觑」可见其义。见北宋《忘忧清乐集》、元代《玄玄集》棋势。

松、封、罩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松。」元代《玄玄集》注云:「松,宽纵不逼之意。棋中松意多妙。」明代《烂柯经》注云:「俗谓虚空曰松,取其玲珑虚空,疏而不漏之意也。」明代《石室仙机》注云:「俗谓慢曰虚松。棋家取其玲珑透空,疏而不漏之意曰松。」明代《弈薮》注云:「松,虚也。取其玲珑通达,疏而不漏之义。」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无「松」,有「封」「罩」,然文中多有「松」字释义。清代《弈潜斋集谱》补注云:「松,棋家取其玲珑透空,疏而不漏之意。」元代《玄玄集》棋势有「罩」,乃击杀封闭之义。后世「罩」与「封」相类,仅程度差异,皆犹「松」也。「松」义宽泛「封」「罩」具体。

、扳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绰。局势已弱,锐意侵绰。逢绰多约。」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斜尖压所敌之子曰绰。谓如与彼并行,于头上斜尖一着压之,不使之进是也。又于局边用钥匙头侵之,亦谓之绰。」明代《烂柯经》注云:「以我子斜侵彼头而殢其子曰绰。」明代《适情录》注云:「沿边侵取敌路曰绰。」明代《弈薮》注云:「绰,侵也。以我子斜侵敌路而拂其子曰绰。」又补注云:「绰,沿边侵取敌路也。」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以「扳」代「绰」。据《忘忧清乐集》《玄玄集》可知,「绰」即「扳」也。明代以后注本多有讹谬,或因伪作《围棋义例》而致误。

嶭、捺、约、挡、搪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嶭。有紧嶭者。约轻于捺,捺轻于嶭。」元代《玄玄集》注云:「嶭,山高貌。从高而压之使不出,逢冲多有此着。紧嶭,嶭之有力也。捺,棋欲横行而出则捺之,约则当之而已,故捺重而约轻。自关中冲出者,从高而压之,用力大,故嶭又重于捺。三字之义虽同而其用有轻重之差。」明代《烂柯经》注云:「嶭,取其靠嶭之义,谓恃己子取其截彼往之头绪,次着必断,使之急应曰嶭。」明代《适情录》注云:「邀截敌路以次断之曰嶭,即可纽断之曰紧嶭。」明代《弈薮》注云:「嶭,截也。邀绝敌路而次着断之曰嶭,即可纽断之曰紧嶭。」明代「围棋三十二字」释义多源于明人伪作《围棋义例》。清代以后,多以元代《玄玄集》注为正。明代以前之古谱屈指可数,宋代《忘忧清乐集》,元代《玄玄集》均收录北宋时期张靖《棋经十三篇》与刘仲甫《棋诀》,未见《围棋义例》。及至明代,《围棋义例》突然托以徐铉之名,出现于《说郛》一百二十卷增补本,然最早之一百卷本《说郛》并无《围棋义例》。古谱中与《围棋义例》内容相同者,亦无「围棋义例」与「徐铉」之题署。故学者章琦认为《围棋义例》乃明人伪作。今以元代《玄玄集》注为正。「嶭」,从高而压敌,使不能出也。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捺。约轻于捺,捺轻于嶭。」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因彼行而我兜之曰捺。捺,搦也。或曰:棋欲横行而出则捺之是也。」明代《烂柯经》注云:「以子按而压之,自上按之下也。」明代《适情录》注云:「自上而下邀住敌子曰捺。」明代《石室仙机》注云:「以子按其头曰捺,自上而下也。」明代《弈薮》注云:「捺,按也。以子按其头,自上而压之下。」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无「捺」。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约。约轻于捺。逢绰多约。」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因彼侵我而当之曰约,俗谓之当。(「当」通「挡」)明代《烂柯经》注云:「以我子拦彼曰约。」明代《适情录》注云:「沿边遮绝敌路曰约。」明代《弈薮》注云:「约,拦也。以我子斜拦敌路而遏其子曰约。」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以「搪」代「约」,意同,今袭「约」之俗谓「挡」。

「嶭」「捺」「约」,皆有阻挡之义,然有轻重之别:约轻于捺,捺轻于嶭。

跷、跨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跷。」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跷,考之棋势,即跳也。如沿边行,为敌子所压,间一着跳出曰跷。」明代《烂柯经》注云:「隔一路邀子曰跷,有断棋之意。」明代《适情录》注云:「自下而上邀住敌子曰跷。」此注非也。明代《石室仙机》注云:「隔一路偎敌子而下着若揭足之状谓之跷,有断棋之意,如以足之跷物也」明代《弈薮》注云:「跷,翘也。我彼之子皆相倚联行而我子居下势不能张而欲先取其势则以我子斜出一路而邀住敌子之头,若翘首之状曰跷。」此注非也。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以「跨」代「跷」。清代《弈潜斋集谱》补注云:「自下而上抄出敌路曰跷,即所谓上扳是也,与捺之自上按下正相反。作跳解,未详。跳与关近也。」非也。

「跷」,跨步也。考《忘忧清乐集》可知「跷」即「跨」也,清代以「跨」代之。明代以后注本多有讹谬,皆因伪作《围棋义例》而致误。

斡、挖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斡。」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虚探入他关曰斡。如仙老炼丹势之二三、养虎势之九三二着是也。」明代《烂柯经》注云:「不连子而入关曰斡。」明代《适情录》注云:「投子入关曰斡。」明代《石室仙机》注云:「不连而入曰斡」明代《弈薮》注云:「斡,间也。谓以子投入关而间之曰斡。」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有「斡」,俗作「挖」清代《弈潜斋集谱》引《玄玄集》注并补注云:「(斡),虚探,盖不连子而入关也。」

、出长、退、转(拐、曲)、爬

北周敦煌抄本《碁经》云:「或意在东南,或诈行西北。若诸葛之行丘,多能好诈。先行不易,后悔实难。」南梁武帝《碁经要略》云:「凡行,便既出手而无彼累,弥宜详慎。谨录先行之无可择,又置其尤。『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此先行之谓也。」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行。有慢行者。斜行不如正行。」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图释有「出」,乃「行」之类。元代《玄玄集》注云:「接先所下子而进一步曰行。又有慢行,冷行。慢行,谓不可速进也。」明代《烂柯经》注云:「行有紧、慢。与敌子相靠而行曰紧行;不相靠而行曰慢行。棋有紧行而争力相挨,大势外失,故慢行以缓之也。」明代《适情录》注云:「连走曰行,两棋并行曰紧行,自行曰慢行。」明代《弈薮》注云:「行,走也。连子而下曰行,两棋并行曰紧行,自行曰慢行,使有黏连不断之绪也。棋有紧行而紧靠相挨,恐失外势,故慢行以缓之也。」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有「行」「长」「退」「转」。

前行曰「长」,后行曰「退」,曲行曰「转」「拐」「曲」,居下紧行曰「爬」,破围而行曰「出」。

关(单关、双关)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关。两关对直则先觑。」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两子相对,中空一路曰关。关有单关、双关,单关可破,双关不可破。俗云:双关似铁牢。」明代《烂柯经》注云:「隔一路下子,若关之状,有单有双。」明代《适情录》注云:「行隔一路曰关,倍而并之曰双关,(隔)二路曰拆二单关。」明代《石室仙机》注云:「隔一路子相对,若关之状,有单关、双关」明代《弈薮》注云:「关,隘也。两子正相对而立,隔一路者曰关,倍而并之曰双关,隔二路曰拆二单关。」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有「关」「双」。清代《弈潜斋集谱》补注云:「双关,隔二路而关也。」

「单关」省曰「关」,「双关」省曰「双」,「拆二单关」省曰「大关」。
粘、接、连
粘,同黏,相着也。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粘。粘子勿前。遇拶多粘。」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遇拶多粘,不粘则有提。」明代《烂柯经》注云:「恐断,粘而为一也。」明代《适情录》注云:「防其冲断连之曰粘,遇拶而连之曰实粘。」明代《石室仙机》注曰:「恐断乃连而为(一)曰粘,若糊粘物也。」明代《弈薮》注曰:「粘,连也。防敌冲断连之曰粘,遇拶而连之曰实粘。」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有「粘」有「接」,小异耳。

「连」义宽泛,有实有虚。实者,「粘」「接」也;虚者,以「尖」「虎」「关」「飞」「盘」等,使两段不接而连也。非「粘」「接」者,今皆谓之「连」。

盘、过、渡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盘。」宋代《忘忧清乐集》图释曰「过」。元代《玄玄集》注云:「与盘同。如盘过之类是也。」明代《烂柯经》注云:「圆转而杀之,使彼不敢歇也。」明代《适情录》注云:「劫敌子连度曰盘,一举而接曰小盘。」明代《石室仙机》注云:「围转逼拶之,使不得歇曰盘。」明代《弈薮》注云:「盘,蟠也。两棋隔绝而欲连之,沿边而渡过曰盘。」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以「渡」代「盘」「过」。

「盘」义宽泛,有难有易。繁难曰「盘」,简易曰「过」「渡」。

门、枷

今之「枷」,实「门」也。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门。」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双跳而立他尖位以禁他子曰门,此一着象门中之闑也,故以门名。」明代《烂柯经》注云:「闭之使不得出曰门。」明代《适情录》注云:「关住敌子曰门,隔二路曰大门。」明代《石室仙机》注云:「闭之使不得出曰门,隔一路曰小门,(隔)二路曰大门。」明代《弈薮》注云:「门,闭也。闭住敌子使不得出曰门,隔一路曰小门,(隔)二路曰大门。」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有「门」。清代《弈潜斋集谱》补注引《残局类选》云:「门棋原非一种,盘门、软(门)、硬(门)、大门。另补注云:「隔一路曰紧门,隔二路亦曰宽门,而盘门尤非谛思不易得。」清代《弈法总论》云:「门有八法,有单关门,有金龟门,有隔二门,有日字门,有夹字门,有松门,有顶门,亦有始用门法而终用征法者,凡遇有紧关处,必思此数变门法门之,毋差毫厘而失千里也。」

「枷」罕见于明代文献,主以枷型而解繁难。主流仍以「门」为正,沿用至今。

拶、逼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遇拶多粘」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拶,逼拶也。如翻扑他虚眼,随后赶之,其名曰拶。拶之多粘,不粘则提之。」明代《烂柯经》注云:以子促而迫之曰拶明代《适情录》注云:「蹙杀之曰拶。」明代《弈薮》注云:「拶,逼也。以我之子而逼彼之子曰拶。」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以「逼」代「拶」,意同而用殊。「拶」之以急,「逼」之以宽
勒、挤、卡、掖
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勒。」宋代《忘忧清乐集》下卷有图释。元代《玄玄集》注云:「勒,犹赶意,赶,只顺赶之而已;勒,倒勒也。如杀在东去,倒勒西来;杀在左去,倒勒右来之意。」明代《烂柯经》注云:「束其腰聚曰勒。」明代《适情录》注云:「束其要路使无眼曰勒。」明代《石室仙机》注云:「束其要用使无眼曰勒。」明代《弈薮》注云:「勒,束也。束其路使之无眼曰勒。」清代《弈理指归》之「落子定名四十八字」以「挤」代「勒」。清代《弈潜斋集谱》补注云:「勒,夺其要路使无眼也。」

「勒」义宽泛,意在束其腰聚,夺敌要路,以现其罅,以破其眼。「挤」,直连子而进,束敌腰聚也。「卡」「掖」,夺敌要路,以现其罅也。

持、双活

北周敦煌抄本《碁经》云:「或劫或持之(碁),自由之行。弱者先持而有输局之意。非生非死非劫持,此名两劫之碁。凡获筹有持者,必须先破。……」北宋《棋经十三篇》云:「有持。」元代《玄玄集》注云:「持,持守也。谓两势相围,持守而不敢动也。」明代《烂柯经》注云:「两棋相围各生曰持。」明代《适情录》注云:「两碁相围而皆不生不杀曰持。有各一眼者,有各一劫者,有两段各一眼一段无眼间其中而持者。」明代《石室仙机》注云:「两棋相围而皆不死不活曰持。有两棋皆无眼者,有两棋各有劫者,有各一眼活者,有彼棋两段各一眼而我棋一段无眼间其中而持者。皆是也。」明代《弈薮》注云:「持,和也。两棋相围而皆不死不活曰持。有两棋皆有劫者,有各一眼活者,有彼棋两段各一眼而我一段无眼间其中而持者。」清代《弈潜斋集谱》补注云:「两势相围而皆不死不生曰持。有两棋皆无眼者,有两棋各有劫者,有各一眼活者,有彼棋两段各一眼而我棋一段无眼间其中而持者。」

「持」者,「双活」也。以「无眼双活」「有眼双活」为常见形式。

成书于北周时期之敦煌抄本《碁经》残卷,为目前已知最早之围棋理论专著,其已包含基本术语:「打」「征」「劫」「杀」「断」「行」「聚」「持」等。

成书于北宋时期之《棋经十三篇》有基本术语三十二名:「冲(衝)」「斡」「绰(綽)」「约(約)」「飞(飛)」「关(關)」「扎(劄)」「粘(黏)」「顶(頂)」「尖」「觑(覷)」「门(門)」「打」「断(斷)」「行」「立」「捺」「点(點)」「聚」「跷(蹺)」「夹(夾)」「拶」「嶭」「刺」「勒」「扑(撲)」「征」「劫」「持」「杀(殺)」「松(鬆)」「盘(盤)」。此「三十二名」基本术语被后世棋家奉为典范,围棋专著多有收录。

宋代《忘忧清乐集》所收「棋势」,除含有「三十二名」之外,另有「出」「过(過)」「赶(趕)」「争(爭)」「提」等基本术语。元代《玄玄集》对「三十二名」有系统释义,其所收「棋势」,除含上述术语外,亦含有它名。

约明代以后,除部分术语因释义混乱不清而被弃用外,大部分术语皆沿袭不辍。至清代,则进而发展为「落子定名四十八字」:「投」「飛(飞)」「拆」「逼」「鎮(镇)」「罩」「門(门)」「封」「托」「壓(压)」「扳」「退」「嵌」「斡(俗作挖)」「頂(顶)」「衝(冲)」「長(长)」「行」「夾(夹)」「渡」「並(并)」「立」「雙(双)」「關(关)」「蓋(盖)」「貼(贴)」「跳」「跨」「擠(挤)」「掽(碰)」「搪」「闌(拦)」「引」「征」「覷(觑)」「虎」「斷(断)」「接」「轉(转)」「撲(扑)」「收」「點(点)」「喫(吃)」「打」「劫」「提」「粘」。



弈家之言
謙沖自牧,斅以致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