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王建福的随笔《扇子》

文化   文学   2024-07-17 00:46   湖北  




扇子

  

王建福 

 

与孙子陪读,天天跑公交。小满刚过,忽然发现车上的年轻美女们,手机之外,又多了一个神器:类似电动剃须刀大小的微风扇,这样的风扇能产生多大的空气流动,我表示怀疑。但是我立即知道自己的老思想又落伍了!人家拿这小扇子,不一定真是用来散热降温的!这只是一种时尚,一种风情。有如旧时大家闺秀手执团扇,无论玉手轻摇送香风,还是莲步频移扑流萤,都只是显示一种女性的柔弱美、雅致美而已。  
从公交车上下来,忽然想到扇子是值得说一说的。  
扇子并非中国独有。史书记载中国的扇子可能最早出现在商代,是用野鸟羽毛制成,称之为“障扇”。因为这个名字,有学者认为,当时的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帝王外出巡视时遮挡阳光风沙之用。我不赞成这一说法。如只此一项功能,那就该称之为“障屏”了。扇与搧通。“障扇”者,应当是屏障、搧风功能兼而有之。  

不过这说明中国最早的扇子,是羽扇,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毛扇。西汉以后,用毛扇搧风取凉已经很常见很普及了。中国人熟知的蜀国丞相诸葛亮,毛扇在手运筹帷幄的形象深入人心,便是证明。  
古人很聪明,善于向大自然学习,能够朴素地运用仿生学。毛扇的发明,便是发现飞鸟搧动翅膀可以产生气流,遂利用羽毛拼成翅膀模样来搧风取凉。毛扇轻,搧出的风柔和,不伤身体,特别适合老人、妇女、孩子使用。所以过去夏天坐月子的产妇要用扇子,只允许使用毛扇。毛扇多用鹅毛制作。我有一次在赤壁旅游,购得用洪湖水鸟毛制作的毛扇一把,回来送给老伴,老伴爱之如珍宝。盖水鸟羽毛毛管长、管壁薄且强度大,既轻巧又耐用,确实不错!  
扇子搧风取凉成为普通百姓习惯后,需求量巨大,用来制扇的羽毛便供不应求。到东汉时,制扇材料改羽毛为可以大量生产、比较轻薄耐用的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木、竹之类为框将其绷起,并点缀以绘画或刺绣。于是团扇便出现了。从字义理解,团扇之“团”,是因为它最初的形状有如一轮明月。到后来,团扇的形状就推陈出新花样百出了,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金钟、匾圆各种形状。扇柄用木、竹、骨、象牙等材料制作。讲究的还在扇柄尾端饰以流苏、玉坠。  

团扇自东汉登场后至今,一直是中国人最常用的一种扇子。在折扇大规模使用前,团扇更称得上是主角。因其形状多样、小巧玲珑、轻盈秀美,尤其深受女性喜爱,历代文人墨客在描写女性的生活场景中,以团扇作道具很多。比如王昌龄《长信愁》诗曰:“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范成大在《南柯子/南歌子》中写到:”槁项诗馀瘦,愁肠酒後柔。晚凉团扇欲知秋。”;王建《宫中调笑.团扇》曰:”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等等。  
相反,在欣赏古诗词及字画时,我几乎没见过男性使用团扇的场景。有专家考证,团扇出现初期,又称绢宫扇、合欢扇,是当时妃嫔仕女的用品。我以为有道理。团扇的材料、形状天生就有女性化味道。  
有阳刚之气的扇子,当属折扇。  

折扇,初名腰扇,据说起源汉末,我未见文字。到晋代,腰扇又称为叠扇,已成为上流社会广泛使用的取凉器具,倒是有据可考的:晋诗《乐府诗集》中《夏歌二十首》第五首,描述了一位芳华女子,在夏日黄昏收拾好卧室,登上高台,期盼着自己的情人乘风而来的幽思之情:“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轻袖拂华妆,窈窕登高台。”诗里为男友准备的叠扇,就是折扇。因为,叠,除了有重叠的意思外,还有折、折叠的义项。  
折扇开始从上流社会传向底层,大约在唐朝之后的五代。《中国风俗辞典(扇子趣话)》写“唐宋时,刚刚产生的折扇制作还很粗糙,很难普及。”这个比较真实,我见过一张考古发掘的唐代折扇照片,只有很简单的五根扇骨,展开的扇面角度不到90度。经过五代至宋朝,折扇在民间的使用才开始多了起来,这从宋朝折扇名称众多可以看出来,比如《高丽图经》称它为“折扇”,《梦粱录》称它为“折揲扇”,《癸辛杂识》称它为“聚扇”,以及民间还有称为“聚头扇”、“聚骨扇”等等。  
折扇的大规模使用应在明朝以后。明初朝廷定制折扇,命待诏学士书写端楷诗词文句,画苑画师绘上工致画图,每年农历5月1日进呈,以备皇上在5月5日端午节分赐给嫔妃宫女。今年端午节,阳新县女作家汪卫红发文,描述了该县民间端午节有亲朋互相赠扇的习俗。原来明朝宫廷的端午赠扇,已成民俗延续至今!到明永乐帝时,命令内廷大量制作折扇,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折扇大贵,成为一种时尚。皇上带了头,文人雅士也学着互赠题诗赋词折扇。手  

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  
明清时,在折扇的主要生产地——江南一带,出了很多名士。其中以唐伯虎为代表的书画大家,以扇面题诗作画,既可赚些银子,又营造出秀美江南水乡的文化氛围,而折扇也因了这些美画佳句的广告效应,成为广泛使用的必备生活用具。  
扇子里面我以为折扇是最为方便实用了。用时打开,不用时收起,很方便且不占地方。我小时候,街坊里的男人多用折扇,打开、收拢都是单手操作,嗖嗖作响,风雅潇洒,叫我们这些孩子羡慕。后来长大了,才晓得折扇玩得最雅的,是把它当书画。在扇面上写字画画的,是书画家。有书画家着墨的折扇,是艺术品。我家小弟也算画家,送我一把他画的折扇,我从没用过一一把艺术品拿来当实用器,岂不是有辱斯文?!当然也有把折扇用得俗气的:隔壁大哥每次用完折扇,总是随手望脑后一插,放进后背汗衫里。若是打赤膊,就干脆插在裤腰上,返朴归真,成为名符其实的腰扇!  

中国还有一种扇子,其使用范围、人群可能要超过毛扇、团扇和折扇,这就是蒲扇。也有地方叫它芭蕉扇。它实际上是用蒲葵叶制成,与芭蕉无关。蒲葵是一种棕榈科的植物,其叶子具天然扇形,有相当强度,叶柄又是天然扇柄,用来制作扇子,工艺简单,质轻价廉,自然被广泛应用,是百姓认为最实惠最实用的扇子。我妈讲究,她买回蒲扇后,一律用布条包上边。现在回忆当年,老人家这样做多半是因为我们这帮孩子:夏夜乘凉,母亲习惯坐在竹床边为孩子们打扇。蒲扇既用来扇风,又用来驱赶拍打飞虫。高频率使用下的蒲扇,包边才耐用。  
还有一种扇子,是旧时剃头铺独有的一道夏日风景,估计只有五十岁以上的人才可能见过。那时夏天没有电扇,顾客理发披上围布已是汗流浃背,更兼剪下的短发纷纷落至脸颊颈间,叫人如芒如刺坐立不安。理发店便将一大块长方形硬帆布挂在天花板上,与滑轮、绳索相连,形成一把巨大的扇子,让老板娘或小徒弟坐在门口慢慢拉扯绳索,于是帆布开始搧动,店堂里便有轻风徐来。凡是有这套土设备的理发店,生意都会比较红火。  
其实无论毛扇团扇还是折扇蒲扇,归根结底,一把扇子两种功能。首先是实用具,可引风纳凉;其次是工艺品,可美化、装点生活。  
扇子自从发明,就一直在中国人手中使用。天有四季,人有凉热,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仍有空调、电扇到达不了的地方,扇子就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用具。汉口民谣曰:"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我们小时候甚至把这民谣写在自己的扇子上。这能否确保扇子不被"借"走,不好说。但至少向人宣示了扇子是其主人的不可或缺。  
即使有一天中国人真的不需要用扇子来取凉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或工艺品,或装饰,或把玩,扇子在中国都会永远被百姓珍爱一一男人手中一把包浆厚重的折扇,女人床头一柄薄如蝉翼的团扇,或沧桑或别致,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风和文化味儿。  


(2024年6月25日)  


王建福,企业退休职工。经常写点生活题材的散文随笔自娱娱人。出版有散文集《人间有味》《春花秋拾》。


点亮分享+留言+收藏在看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哦!温馨提醒您,可将“新东西”设置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赞”+“在看”,就会正常收到我们的每次推送啦!顺手点点文中的广告,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