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贝碧嘉、普拉桑……今年9月的台风怎么这么多?

学术   2024-10-15 15:17   北京  

正文共1755字,预计阅读时间约为8分钟

可点击右上角小圆点“听全文”~

今年9月可以说是“台风月”,前有超强台风“摩羯”在海南兴风作浪完,后有上海正面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台风“贝碧嘉”,又有热带气旋“普拉桑”紧随其后,来江浙沪逛了一圈……


眼见着10月马上要到了,天气一天天凉爽,夏天正要过完了,台风为何扎堆登陆我国呢?


台风“摩羯”重创海南

(图片来源:周祉吟 摄)


秋台风为什么这么强?


首先要明确的是,虽然夏天是我国台风高发的季节,但并不是天气转凉入秋后,就不会有台风登陆了。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特指在热带或副热带太平洋洋面形成的强烈低压气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按照其底层中心最大平均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风力超过12级的才能被成为台风。台风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给我国沿海地区造成重大灾害性影响。


台风的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台风的形成条件决定了我国的台风季节通常从每年的5月开始,持续到11月结束,其中7月到9月是台风活动的高峰期。气象学上,台风依据其生成月份可划分为夏台风(6月至8月间形成)和秋台风(9月至11月间形成)。两个季节的天气特点不同,因此生成的台风也存在多个方面的区别。


在中国,相比于夏台风,秋台风的发生占比较少,但并不算罕见。秋季海温仍然足够高,足以形成台风,特别是冷空气的侵入增强台风的对流活动,使台风的结构更稳定。而季风槽能增强台风的水汽供应和上升运动,两种系统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台风强度。


除此以外,秋台风常常生成于距离陆地更远的洋面,有足够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生命史更长,强度也更大,给陆地带来更强的暴风雨影响。而且相比夏台风,在多种天气系统的影响下,秋台风的移动路径变得更加复杂,给预报带来更大困难,容易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9月登陆我国的台风甚至平均强度是最强的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台风为何扎堆?


除了强度超出预料,今年的台风“扎堆”现象也引起大家关注。实际上,这种多个台风同时生成、相互影响的“扎堆”现象并不是偶发事件。根据统计资料,1980-2020年间,在西北太平洋一共生成的523个热带气旋中,199个气旋都是和其他气旋一起出现的。


从季节来看,出现台风扎堆现象最多在8月,其次便是9月,这是由于有利于台风“扎堆”的天气系统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当各个天气系统的强度、位置、相对关系与某些“特别配方”相同,就出现台风“扎堆”现象。这种天气系统的“套装”可以按照相关天气系统的种类和分布分为四种:


  • 季风槽型:台风主要受到副热带高压与季风槽的相互作用;

  • 汇合型:台风受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和季风槽的共同影响,生成于西南和东南气流的汇合区;

  • 东风波型:台风主要受东风气流影响;

  • 季风涡型:台风出现在以西南气流为主的季风涡旋内。


与台风扎堆相关的四种“天气套装”(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因为天气系统总是在同样的季节呈现出相似的特征,这四个“套装”总是倾向于在特定季节出现。其中与副热带高压带西侧的季风槽相关的天气“季风槽型套装”就常常在秋天出现,这是导致秋台风扎堆现象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台风的形成主要受中层垂直速度和低层涡度的控制。


今年登陆海南造成巨大破坏的的台风“摩羯”受到南海活跃季风和南半球越赤道冷空气的水汽和能量“支持”,北方的弱冷空气又通过加强空气流入加强了它的“体力”,使得摩羯长时间维持超强台风的等级。


不过,冷空气并非都使台风加强,台风“贝碧嘉”遭遇干冷空气几乎被摧毁,只是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修复后又绕过了舟山群岛的削弱,才以巅峰强度到达了上海。


全球变暖的影响


台风的生成需要温暖的洋面,今年秋台风的频繁爆发,也离不开持续高温的暖洋面提供能量的加持,那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将会如何变化呢?台风的扎堆状况又会怎么变化呢?


实际上,全球变暖使得洋面变得更暖的同时,也调整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及水汽含量的分布。一方面台风的频率自工业革命以来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大气能量增强,水汽含量增加,台风带来的风雨可能更强,强台风出现的概率将增加,台风扎堆的天气“套装”的出现时间和概率也可能发生变化。


近年来的台风发生频率变化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而从我们应对的角度来说,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台风的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给气象预报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更需要加强应对台风的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灾害预警系统,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更强、更频繁的台风灾害。


参考资料:

[1] 季倩倩.近40年西北太平洋登陆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特征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20.DOI:10.27788/d.cnki.ggdhy.2020.000064.

[2] Gu, Y. N., R. F. Zhan, and X. M. Li, 2024: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Multiple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dv. Atmos. Sci.,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3237-4.

[3] Yao, X., Zhao, D. & Li, Y. Autumn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1949-2016: A Statistical Study. J Meteorol Res 34, 150–162 (2020).

[4] Zhao, H., Zhao, K., Klotzbach, P. J., Chand, S. S., Camargo, S. J., Cao, J., & Wu, L. (2024). Decreasing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in CMIP6 historical simulations. Science Advances, 10(27), eadl2142.


作者:潘容筠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原来9月的台风比夏台风还要猛?>>

我们离台风发电还有多远?>>

中央山脉把台风打成蛋花汤!>>

因为气候变暖,我们正在失去陨石 >>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主办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运行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中国科普博览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 

大气科学进展AAS
《大气科学进展》(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84年创刊,已被SCI收录,最新SCI影响因子为6.5(一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