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Cite this article:
Xia, F., X. G. Huang, J.-F. Fei, J. Wang, X. P. Cheng, and C. Zhang, 2024: Influence of Synoptic Pattern on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 and Diurnal Variation of Extremely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Over Sichuan Basin, China. Adv. Atmos. Sci.,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3358-9
Download:
http://www.iapjournals.ac.cn/aas/en/article/doi/10.1007/s00376-024-3358-9
预出版
天气型对四川盆地极端持续性强降水的时空特征以及日变化的影响
四川盆地是中国极端持续性强降水(EPHR)事件的高发区。2009至2019年四川盆地内的EPHR主要集中在盆地北部和西北部的迎风坡以及中部区域,且主要发生在6至9月,特别是7月,日峰值则出现在0300LST。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和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发现盆地内EPHR事件发生期间主要有三种典型天气形势,且均伴随西南涡,西南涡的位置和强度、青藏高原的热力强迫以及低层风场对EPHR的强度和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当西南涡位于盆地西部且存在偏南低空急流时,低层辐合和上坡风会在盆地西北部或北部迎风坡触发EPHR事件。当没有低空急流且整个四川盆地处于西南涡中部时,夜间西南涡内部环流和青藏高热力强迫产生的上升气流会在盆地中部触发EPHR,但降水强度相对较弱。盆地东南侧入口是低层风场主导EPHR在夜间到达峰值的关键区域,该区域夜间增强的偏南低空急流是边界层惯性振荡导致的。该地区的地形摩擦会产生偏东以及东北非地转风,在输送动量和水汽进入盆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极端持续性强降水, 天气型, 低空急流, 日变化, 非地转风
图1 三种典型天气型下四川盆地内夜间极端持续性强降水生成机制的概念模型
创新点
本文统计了11年间发生在四川盆地内的极端持续性强降水事件,揭示了天气型对该类降水的强度和落区的影响,以及不同天气型下强降水的触发和日变化机制。本研究还从非地转风的角度发现盆地东南入口区域是造成盆地内极端持续性强降水产生以及在夜间达到峰值的关键区域。
关注大气科学进展
大气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科研前沿|行业热点|学科动态
写作规范|投稿技术|科研工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大气科学进展
《大气科学进展(英)》(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简称AAS)——中国大气科学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英文期刊之一,1984年创刊,1999年被SCI收录。最新影响因子6.5,JCR分区表一区。
AAS主要发表大气和海洋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刊登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探测、气象学、天气学、数值天气预报、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人工影响天气和应用气象学等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国际最新创造性论文和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AAS积极扩展栏目,除学术论文外,还设有数据描述文章、会议报告(特邀)、学科亮点(News&Views)(特邀)、展望(Perspectives)(特邀)及有关大气科学领域研究进展的讨论等。
AAS由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由Springer和科学出版社共同出版,是国际IAMAS的合作期刊。来自9个国家、36个专业科研机构的60多位优秀责编全程监督审稿过程。
更多信息,欢迎登录AAS官方网站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