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粉丝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科普小讲堂!还记得上期我们介绍的是谁吗?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的是长脖子的恐龙——雷龙。
雷龙意为“雷电的蜥蜴”,最早在1879年被奥赛内尔·查利斯·马什发现并命名。早期学者认为雷龙过于巨大,很难在旱地上支撑自己的身体,但近年的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说法,事实上就如其亲属梁龙一样,雷龙是植食性恐龙,有着长颈及长尾巴作为平衡,它们可能群居生活。成年的雷龙个体身长接近20米,体重可达20余吨,在走路时,身体里会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在20世纪初期,雷龙常被描绘成颈部高举、以树冠的叶子为食。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争议,怀疑它们的心脏是否能够维持足够的血压,供应血液至脑部。另外,近年的研究也发现它们的颈部结构无法大幅向上弯曲。所以它身体的后半部分极有可能比前半部分高。
雷龙的体型十分巨大,想让身体正常运行的话,每天都要补充巨大的能量,所以雷龙一生之中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吃,在咀嚼的时候为了不占用时间也是马马虎虎,交给强大的胃来慢慢消化,就像今天的小鸡吞石子一样,雷龙也会吞食石子,圆滚滚的鹅卵石是他们的最爱,用以研磨坚硬的食物。这些石子被称为“胃石”对雷龙是非常重要的消化工具。
我们都知道马门溪龙的脖子占到了身体的一半长,但是雷龙就不一样,作为鞭尾类它们身体的一半都被尾巴占据,而且尾巴又细又长,是一种类似鞭子的形态。当然这也不仅仅是为了好看,鞭尾可是雷龙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被它的尾巴抽打一下,就仿佛是被一门海军大炮击中一样,简直是传说中的“闪电五连鞭”啊!
不过近期也有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认为梁龙的长尾巴其实是它们用于和同伴进行交流的工具,当它们在丛林中行进时,可以用尾巴和身边同伴的身体进行接触,以此来判断对方的位置,保持步伐和行动的一致性,不会彼此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