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上方蓝字“东岳客”快速关注
你的凝视
沈 念
“你凝视着她,她也在凝视你。”
站在万平口海滨的夜幕下,眼前的夜色,天地玄黑,逼近又撤离的潮声,发出有节奏的动颤。幽静的海域披上一层银纱,动颤的缝隙里,白色浪条浮现的瞬间,让你开始回想白昼的那一段凝视时光。
凝视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那件黑色的陶杯。它只有22克,一个无法想象的关于时间的重量,灌注在这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的黑陶之上。她被命名为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造型简洁明畅,细薄的陶壁,精巧的镂孔,高耸的柄身,透露着神秘的美感。长久凝视,你能看到杯身布满细密的弦纹,杯口外侈,仿佛几千年前的风,刚从口沿上呼啸而过。静静立在透明的展柜里,她等待着你的到来,你凝视她,她也不知与多少凝视的眼睛相遇,不知凝视过多少认真、讶异或惊喜的面庞与流连的身影。
你们相遇了。你们的凝视就是一场对话,说到久远历史与地方迁变,说的是时间里的寓言。今天的遇见得感谢上个世纪的一次考古挖掘。1936年,梁启超之子、考古学家梁思永带领考古队前往日照两城镇遗址,发现了这件4500多年前的黑陶杯。又过了30多年,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了两件黑陶杯,其中陈列于山东博物馆的那一件,是后来出土百余件同类器物中完美的代言。你一眼就看到展厅里的她,因为独特的造型而长久凝视,杯身直筒圜底,器柄中空,内含陶球,摇之有声,无釉而黑亮,胎薄却坚硬,器壁有细密的条形镂孔和陶土纹路,仿佛叙说着神圣的母语。
夜色打开想象。那个尚且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当第一缕曙光从海上照射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时,陶器上残留着未干的黑色陶衣,在晨光中泛着幽亮的光泽。先民种植水稻和粟,饲养家畜,制陶、纺线、织布、雕琢玉器,一群手捧陶杯的先民,正绕着火堆欢歌舞蹈,在祭祀、庆典、宴饮中捧出的高柄杯不再是一件日常盛酒的用具,而是一种礼器,承载着礼仪与信仰。时间里的事物灰飞烟灭,只有那些陶器顽强艰难地留存下来,尘封在大地之下,成为历史长河的见证。
遇到的一位陶艺大师,给你讲述黑陶制作的不易。选土、采土、晒土、舂土、筛土、羼料、和泥,经过这些花费很长时间的工序后,再将陶泥揉捏成想要的形状。遥想匠人们在水边淘洗陶土,判断胎体的厚薄,考验手上功夫,你的耳际似乎听到匠人粗糙的手拍打陶土发出的声响。
你急切地想听讲述者说那最关键的一步——烧制黑陶需要非常高的温度控制技术。陶艺大师说,陶坯在烧制时要经历低温素烧、高温釉烧和熏烟渗碳等复杂的工序,尤其是在熏烟渗碳阶段,匠人们要选择合适的燃料和烟熏材料,通过控制烟熏的时间和温度,让烟中的碳粒均匀地渗透到陶坯的表面和内部,从而形成黑色的釉层。他讲述里掺杂的现代名词被你忽略,你的心底涌动着一个滚烫的声音:黑陶,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这个过程一定是千万次的实践,和此后留在匠人手上的经验包浆。火焰红灼,浓烟黑绕,如果温度控制不当或者烟熏材料选择不合适,都会导致烧制失败。时间在某一刻凝固,也在某一刻新生,在经历泥土的温润、匠人的雕琢、烈火的焚烧之后,她最终涅槃为火中的凤凰。
黑陶杯的胎体有的地方非常薄,最薄处的口沿仅有0.2毫米,两页纸的厚度。面对这只黑陶杯,杯身上不易被察觉的茂密纹路,你似乎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躁动。先民们的智慧和情感,让他们熟练地掌握了陶土的配方和烧制温度,还能够在器物表面进行精细装饰和造型加工。太不可思议了!现代人拉出如此超薄的胎体都不会太顺利,但4000多年前的先民做到了。黑陶理所当然地成了日照的地理标识,高超的制陶技艺被看作龙山文化的精华,代表了陶器制造史的巅峰,也被后世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你没有想到,在日照这个日出初光之地,有800多处陶的遗址。那些陶土原本不会有具体的名字,但到达此地,你的目光必然被丰富多样的黑陶器型所吸引。人间烟火升腾,那些鼎、壶、罐、杯、豆、盉,饮酒、吃食、盥洗,人的生活都分解进这些陶土器物的虚空之中。
当然,黑陶的故事还有很多,也永远不会结束。她像眼前的大海,是日照这片临水之地最具生命力的元素。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黑陶的制作和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日照100多个制陶的村庄和街道,依然有许多非遗传承人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技艺。你无从一一走访,80种工艺技法,镂、挑、雕、剔、压……在今天的匠人手里,黑陶依旧在生长变化,简洁中有繁复之美,繁复里藏着简洁之力。他们制作的黑陶艺术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精髓,也在融入现代的审美设计后,有了新的形式转化。那些手揉捏着陶泥,感受着泥土的体温,是时间的裂变,也是时间在隐身。
夜色中的海面有着光影变化,水浪轻轻荡漾开,形成一道道曲折的波纹。黑陶身体上的每一道刻痕,每一处磨砺,变成海上层层叠叠的细浪,波纹在黑色的映照下变得耀眼。每一件黑陶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各自的形状、纹饰和色彩,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己的性格与灵魂。“你凝视着她,她也在凝视你。”这样的凝视是泥土对火焰的凝视,是人对大地的凝视,也是生命在凝视着自身的深邃与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