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说起。
今年23岁的黄琦是浙江大学在读研究生,目前在浙江某儿童医院进行规培。
2024年10月,她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称其造血干细胞入库血样信息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询问她的个人意愿。
“入库时就想好了,这是一件有缘分、正能量的事,只要和患者匹配上,一定会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黄琦毫不犹豫地回复。
不过,这个初筛通知的电话之后,黄琦一度陷入焦虑。后续两个月时间里,进一步检查的通知迟迟没有等来。“当时内心还是挺失落的,还以为选择其他志愿者了”。
其实初筛时,患者匹配了两位合适的志愿者。另一位志愿者因身体检查不符合条件才顺位启动下一位志愿者。接到红会的第二次电话后,黄琦幽默地表示不介意当“备胎”。这份特殊价值的血缘联系很有意义。
今年1月13日,移植对象病情突然恶化,需要尽快完成捐献。“临近春节,不知道志愿者能否在这个时间段捐献?”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工作人员将这一紧急消息告知了黄琦。接到电话的她第一时间调整了原有行程,并爽快地答应了。
“什么事都能年后再说但这事不行!”
黄琦本来计划早点回老家看看父母,现在遇到救人的事就推迟回去。黄琦表示希望她这一束微光能够为患者家庭点亮灯火,让他们能够像普通人一样团聚。
1月24日,捐献当天,黄琦收到了来自患者家属的感谢信。黄琦看到来信后感触颇深,“只要小患者能早日康复,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这次我用一种特殊方式救治一位血液病患儿,很有意义。希望年幼的患者能够平安健康!”
招34人!人才津贴25W!江陵县2025年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简章
欢迎扫码参与
邀请码:FCT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