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遇见西方:为什么有人说中国女性在德国生活会更好?

文摘   2024-09-25 00:20   希腊  

出品 | 另外一种生活

作者 | 夏天的香草 summervanille

微信号 | lyannq


受到一位网友留言的启发,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题目。


很多平台上都有不少女性表示:女性在国外的生活更好。虽然我不完全赞同这一说法,但在这篇文章中,我想通过抛砖引玉的方式,比较一下两国女性生活的一些差异。
再次声明,文章不会引用个别案例,而是探讨中德两国社会和文化的大体差异。

1

女性的职场机会与挑战
国内女性最关心的两大职场不公平问题: 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虽然这些问题在德国不能说完全不存在,但总体情况的确要好得多。
德国提倡性别平等,虽然一些岗位的确存在性别偏好,但公司招聘时却必须明确表示性别平等。然而,现实却是绝大多数的女性对传统男性职业并不热衷。
统计数字显示,女性在这些"传统"男性职业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比如说,德国女性职业消防员的比例低于1%,即便在志愿消防员中,女性的比例也只有近6%。
直到2006年,德国北威州才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女消防队长。42岁的消防队队长莎宾娜.福斯在2009年接受DW电台采访时坦言道: 刚加入消防队的时候,每天都有人问她说:"姑娘,你行吗?" 我还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她处理危机的能力不比男同事逊色。
所以,尽管德国政府鼓励女性打破性别限制从事传统男性行业,但根据职业中心统计,大多数女性的职业培训仍集中在助理、导购、幼教、护士等传统女性职业。
尽管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在不断增加(2021年,女性大学新生注册比例为50.9%),但公司管理职位中女性比例仍不到1/3。2022年的数据为28.9%,低于欧盟平均水平。

图: 数据出自https://www.destatis.de/
德国政府为促进职场性别平等采取多项措施,如规定公司董事会需有女性成员,提高女性在领导层的代表性;实施父母育儿假,允许父亲参与育儿,减轻女性的离职压力;并提供职业培训,尤其是在IT和工程领域,帮助女性提升技能,进入男性主导的行业......
虽然政策在推动性别平等上有一定作用,但实际效果往往有限。
我的一位医生朋友从刚入职时就决定不参加晋升考试,她更愿意做一名家庭医生,兼顾家庭和工作。她今年24岁,刚结婚,
要知道,德国医学院的录取标准非常高,能考上的学生通常都是学业最优秀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她还是很上进的姑娘。但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如果成为专科医生,那么肯定会更忙。
这种特别重视生活与工作平衡的态度在德国女性中非常普遍:她们对物质并没有过高的追求,拥有一份能兼顾工作与生活的职业,往往就能使她们感到满足。
在德国,如果女性面临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单项选择时,她们也往往会先考虑照顾孩子。一方面,许多女性确实是真的觉孩子更需要母亲的照顾;另一方面,也因为德国社会对母亲非常宽容。
母亲可以申请每周35小时或半职工作,几乎所有公司都会批准。相比之下,其实父亲也可以如此,但是却很少见到男性去申请减少工时以照顾孩子。(说实话,如果有,肯定会被同事八卦。)
如果家庭主妇离婚,法律规定丈夫需支付生活费,直到她找到稳定工作且生活水平不低于离婚前。这无疑又在鼓励女性大胆去做家庭主妇。
虽然这种保障制度处处在维护女性利益,但不可否认,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她们与男性在职场上的差距:有多少公司会考虑将CEO职位给一位在工作时间上有明显限制的员工呢?
事实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在德国依然广泛存在,虽然看似陈旧,但许多女性对此并不抗拒。
她们会自动选择不卷入职场激烈竞争,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种自愿的选择,或许也是一种幸运。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德国福利较好,因此女性的生活比较安逸。然而,与德国相比,福利更好的北欧国家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况。
在这些国家,男性承担家庭责任,女性专注于事业的现象并不少见。根据统计,瑞典、挪威和芬兰女性在管理职位中比例均超过或接近40%。
因此,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实质上仍然是一个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国家。


2

和德国女性相比,国内女性由于所受教育和视野的不同,立场更加分化,有些女性非常传统,而有些则非常独立。但我总体感受到,许多女性仍然崇尚家庭与事业兼顾的角色。
除了个性原因外,女性在这个社会中缺乏安全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方面,国内现行的制度并不能很好地保障家庭主妇的利益。而另一方面,女性长时间脱离职场后再回归的挑战比欧洲女性面临的更为艰巨。
社会制度方面对男女平等这块推动得仍然比较缓慢。打破职业性别壁垒的进程更仅仅是一个开始。
和德国1%的女性消防员数量相比,我国在2019年之前几乎没有女性消防员,直到2019年消防部门计划招募上万名消防员时,才硬性规定将10个名额留给女性。
根据贝恩公司在2023年发布的关于中国职场女性现状的报告显示:50%的女性进入职场,名列世界前列。然而,女性进入执行董事金字塔的比例却大幅下降(如下图)。

贝恩公司将原因归咎于在中国社会中,家庭责任、犹豫不决(受传统影响)、被排除在男性网络之外以及无意识偏见为四大主因 - 严重影响着女性在职场中的参与和晋升机会。
尽管中国女性面临的社会制度(例如,欧洲不少国家规定了女性高管的最低比例)和福利条件不那么有利的情况下,她们仍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我对此感到非常自豪。
这和我现实中遇到的情况一样。即便在国外,我遇到的很多中国女性都非常独立和进取,这与德国女性的好逸恶劳(这里是中性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我母亲并非是事业型女性,但我依然从她身上看到了她非常“强悍”的一面:为了保护家庭,她始终能够接受挑战,承担重责。
又如我,在国内我肯定算是安逸型,工作时宁可少拿钱,也要选择不加班的岗位,但到了德国,却被同事们视为事业型女性 - 因为会自愿加班。这种环境的转变确实让我感到有些啼笑皆非。

3

文化期望与个人选择

我在讨论中德文化时,在我看中德文化之: 德国人的亲情到底有多淡漠?一篇中曾提到德国人在亲情方面的淡漠,这与中国文化中的亲情观形成鲜明对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角色期待通常与家庭紧密相连,尽管现代社会在这一点上有些许变化,但整体上仍显不足。
许多女性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常常需要在个人生活和长辈的期望之间找到平衡。
父母的期望多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但时代在变迁,许多传统观念与价值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会与子女产生代沟。
传统的中国家长往往缺乏与子女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无法真正理解子女的需求与理想,然而,他们却期望子女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工作表现优异,最终能够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在他们看来,这种“标准化”的生活模式似乎就是最完美的人生蓝图。
很多年轻人在努力迎合父母期望的同时,内心的渴望和真实的自我却被压抑下来,形成了强烈的心理矛盾。
对他们而言,如何找到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同时又不辜负父母的期待,成为了一项艰巨的挑战。
图: 摘自网友留言
4
与国内许多父母不同,德国父母在子女成年后,会逐渐将他们视为平等的个体。
同事Gehard的女儿Rebecca离开家前往另一个城市完成职业培训。在学习期间,她与一位罗马尼亚女孩相恋。后来,那位女孩决定回罗马尼亚,而Rebecca则告诉父母,她也想退学跟着女友去罗马尼亚。
如果这事发生在国内,家长们恐怕要第一时间就抓狂了。然而,Gehard和他的妻子虽然内心波涛汹涌,但还是冷静地对女儿说:“我们能不能好好谈一下?”
待女儿情绪平复后,他们与Rebecca达成了一项协议:“不管怎样,你先完成学业,学业结束后,我们会支持你去找你的女朋友。这两年也正好考验你们的感情。”
在这场谈判中,Gehard俨然将自己在工作中的谈判技巧运用到了家庭事务上。
大女儿的事情刚处理完,Gehard的小女儿考取了兽医专业,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然而有一天,她在车里突然对父亲哭诉:“我很想去柏林,但就是等不到宿舍。”Gehard立即安慰女儿:“没关系,我会帮你租房子。”
他马上给我们打电话,询问在柏林如何租房的技巧,接着便投入到日夜不停地刷房源的状态中。(柏林的租房市场非常紧张,一房难求)
此时,他又立刻化身为一个问题解决专家,主动承担起帮女儿找房子的重任。
德国父母真的对子女感情淡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身边许多德国的父母朋友都表示,他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不是出人头地,而是平平安安、幸福安康。
中国父母与德国父母在爱子女这方面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唯一的差别在于爱的表达方式。
中国父母常常为子女的未来操心不已,希望他们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而德国父母更倾向于关注孩子当下的幸福与心理的健康。
当然,也不是所有中国父母都如此。这里只是讲一种现象。

5

在婚恋观上,中国女性和德国女性所面临的现状也是截然不同,我曾在真的吗?国内大龄剩女在国外反而会受欢迎?一篇中有过详细讨论。
在中国,大龄女性因为生育能力下降常被视为"次等品",因此被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
而在德国,大龄未婚女性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德国人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到了较大的年纪还未结婚,无论男女,要么是因为他/她的个人选择,要么就是还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
上篇的评论中有人讨论过德国性与婚姻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在中德两国的差异更是引人深思。
许多中国女性即便移居国外,仍然会将性看作确定双方关系的重要标志。
事实上,我认识的中国女性里有人曾希望通过发生性关系来加深感情,甚至用怀孕作为手段来让对方承担婚姻的责任。她们相信,性和怀孕可以成为维系感情的纽带。
然而,这种想法在德国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德国社会普遍认为,性和恋爱是可以分开的,感情的稳固依赖于情感上的共鸣和尊重,而不是通过行为来束缚对方。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德国谈恋爱必须先发生关系。实际上,在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后再发生关系的才是常态,或者说,是否进一步发展完全取决于彼此的意愿。
互相尊重是所有交往的前提。作为中国女性,在德国的恋爱文化中并不需要对是否发生性关系感到压力。双方尊重彼此的节奏和边界才是核心。
同样,如果在确定男女关系后,一方如果仍然与其他人发生关系,这在德国也同样被视为不忠的行为。在这点上,国内外并没有大的区别。(事先双方确认的开放式关系不在此列)
另一方面,德国的离婚程序相对复杂且耗时,因此很多德国人倾向于在结婚前先同居,以确认彼此是否适合共同生活。
我个人认为,这种同居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未来婚姻生活的一种测试和保障。
在中国,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同居,但社会上依旧有人认为这对女性不利,认为同居降低了女性的婚姻“价值”。
然而,在德国,同居不仅不会被歧视,反而被视为理性而成熟的普遍选择。
甚至很多德国情侣选择长期同居而不正式结婚,但仍然建立起稳定的生活伴侣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在法律上不及正式婚姻那样全面受保护,但在德国社会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可。
比如我的朋友Andreas,他和他的伴侣从小青梅竹马,俩人现在已有了一个三岁大的儿子,但是,这近二十年都只是同居状态。Andreas说因为女朋友成长于破裂家庭的原因,所以她并不相信婚姻可以守护感情,因而不愿意结婚。对此,Andreas也只好接受。
总体来说,德国女性在婚恋中的自主权相当强大。她们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论是婚姻、同居还是单身。她们并不会因为选择某种生活方式而被社会歧视或评价为弱势群体。
在婚恋关系上,德国女性展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这点和社会的政策以及包容度是脱不了关系的。

6

当然,这种自主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婚姻中双方共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婚姻不仅仅是感情的结合,更是一种生活的共同体,因此夫妻之间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协调。
通常情况下,如果两人都在外工作,那么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责任自然应由双方共同承担。无论是在支付生活费用、孩子教育还是日常开销上,夫妻双方都需要彼此分担,平等参与家庭的各个方面。
然而,如果情况是其中一方没有工作,而家庭主要依赖另一方的经济支持,那么负责家庭日常事务的一方则需要在家务管理、子女照顾以及其他家庭事务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实现家庭的整体平衡,让彼此的付出和贡献都能在不同领域体现出来。无论是经济上的支持,还是精神和生活上的照料,都是维系婚姻和家庭稳定的必要部分。
关于德国家庭的分工模式及文化背景,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更详细地展开讨论。

7

篇尾
在上篇文章中,我谈到了大龄女性在中德两国面临的不同处境。有位网友留言说:“生育的渴望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对此,我持保留态度。
一方面,的确,可能我们的基因中存在某种繁衍的驱动力。这种渴望和传统思想以及外部环境的长期压力息息相关。
然而,另一方面,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和北欧,这种"基因"却受到了挑战: 人们对生育的渴望远不如对个人生活质量的追求那样强烈。因此,欧洲的人口多年来一直呈现负增长趋势。
虽然在我队友眼中,这似乎是个不值一提的话题,但我成长的环境对我的影响“深远”,使我不得不认真思考:究竟是个人选择更为重要,还是我对人类繁衍的“责任”更为优先?
不过同时,我也注意到我身边的印度朋友对生育的渴望比我们更强烈。至少在未来的百年里,我担心的人类灭绝还不可能会发生。
回到开头的问题:女性在国外是不是比在国内生活得更好?
坦白说,德国确实为女性提供了不少机会和社会福利保障,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过,这个话题确实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都深受个人专业背景和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不同。
因此,这篇文章只是为大家呈现一个现状。至于生活在国外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答案就留给你自己来定夺啦。













土浪漫指南
实时世事,深深旅行,细品酒精,狠听音乐,冷漠酷玩——给你最接地气的“捣鼓浪漫”攻略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