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差返程的航班上,观看了这部电影。
后来,在网络上一查阅,年初就在国内的院线上演过了。
而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尤其是 ChatGPT之类的聊天机器人大热的背景下,观看这部有点科幻也有些恐怖的电影,似乎从中可以看到一些人所担忧的失控的超强大语言模型。
电影的情节是这样的:
洁玛是任职于西雅图高科技玩具公司“芬奇”(Funki)的机器人专家,意外得到在车祸中失去父母的侄女凯蒂的临时监护权。
然而,毫无育儿经验、又忙于工作的洁玛只感到无可奈何,直到有一天她察觉到凯蒂急需要有人在其身边陪伴时,灵机一动,她著手开发出了“梅根”(Model 3 Generative Android;M3GAN),一个以人工智慧驱动、栩栩如生的类人型机器玩偶,被编程为孩子最好的玩伴以及令父母最安心的盟友。
作为一部充满思考的影片,《梅根》用深刻而又真实的方式探讨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
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她不只是个玩具,而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该影片辛辣地揭露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危机和巨大风险。
影片中反映了一种典型的“反人工智能”思潮,即人工智能在高度进化后会对人类造成伤害,这一思潮不仅在电影中有所呈现,也在现实中被广泛探讨和讨论。
在影片中,为了保护凯蒂,梅根不仅伤害了邻居家的狗,间接地害死了欺负凯蒂的同伴,亲手杀死邻居老太太,甚至还试图杀掉发明自己的洁玛。
然而,我们需要更为理性和客观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危险和威胁。
回顾历史,涉及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早期科幻故事,大都表现出一种对科技进步的担忧:
人类创造了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往往会自食恶果,被机器人取而代之。
这种对科技进步给人带来威胁的论调,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再一次被不断强化。
其实,早在1940年底,为了扭转这种技术悲观论调,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科幻编辑约翰·坎贝尔,共同为机器人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就是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定律”:
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2、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除非命令与第一法则发生冲突;
3、在不违背第一或第二法则之下,机器人可以保护自己。
的确,最近几年,在广泛的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以 ChatGPT、GPT-4以及百度文心一言、讯飞星火认知为主的大型语言模型(LLMs)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然而,这些模型有时会表现出意想不到的行为,如“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错误信息,或是产生有害、误导和偏见的表达。
于是,“AI对齐”(确保先进的 AI 系统按照人类的道德原则和目标行事)、“技术向善”、“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成为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热门话题。
其实,人工智能,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乃至其他的技术,
归根结底是合乎人的目的性的存在。
Photo by 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