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3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22项,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我国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民族文化的多重属性,构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来源,形成了数量众多、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印发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该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可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确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对应。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科技、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价值,不仅来自过去,更通往未来。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持续加大保护力度,但在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遗产保护传承仍面临主体缺位、文化失忆等诸多问题,影响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及价值表达。需采取多样化措施唤醒农业文化遗产,让这些中华农耕文明“活化石”真正“活”起来。
当前,农业文化遗产存在被遗忘的风险,究其根源,在于遗产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挖掘与利用。在挖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要避免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冷冻式保存”。应助推农业文化遗产实现经济价值,促进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中世代沿革的传统农耕智慧,将丰富卓越的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更加有效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农产品增产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农产品价值,从而实现在保护中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中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良性循环。
来源:综合农业部网站信息
及经济日报-孙良顺-《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多重价值》部分内容
欢迎您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