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画面晃动的灯光,沉闷单音调的背景音乐一上场,玩家就知道这多半是恐怖游戏。如同游乐场中的鬼屋布置,恐怖游戏在入口界面就已经提前布置,通过各类动效和界面搭配,烘托整体氛围感,令人身临其境。
使用与满足理论由卡茨等人在1974年提出,该理论提出将受众视为具有特定‘需求’的个人,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 “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的因果连锁过程。
恐怖游戏作为细分热门类目之一,主动选择该板块的玩家,不仅由自身心理需求驱动,也同时被游戏光怪陆离的故事背景、惊悚离奇的闯关环节所吸引。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与解谜,能让玩家在游戏中获得认知满足。
例如在《寂静岭2重制版》中,迷雾中任意切换的异世界,弯曲复杂的人物故事线,将随着游戏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逐一解开谜题。游戏开头的CG画面中,仅用寥寥数语交代了大致背景,不仅激发玩家对于早期版本的故事记忆,也标明了主故事线路的继续延伸,满足了玩家的认知需求,同时也开启了对新游戏的未知探险之路。
在该处CG画面与人物跑动的过渡中,并没有设置UI提示或者文字提示,当故事交代完毕音效结束,玩家可立即操作角色开始起跑动作。以《寂静岭2重制版》为例,通过弱化开始界面的交互提示,并采用入口动作的软链接设计,这些关键举措旨在满足玩家的认知需求,直接开启下一个关键触达:媒介期待。
《寂静岭2重制版》游戏场景
玩家通过短小精悍的前期故事指引,无需退出界面或者看到任何文字提示,直接开始操作人物跑动,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操作,极大地提升了人物的代入感和沉浸式氛围。
《寂静岭2重制版》人物手臂离开栏杆后,游戏正式开始
举其中一个场景为例,玩家需要进入一个废弃的医院。医院内部设施破旧不堪,空气中弥漫着腐朽和死亡的气息。当玩家走过走廊时,地板上的碎片和垃圾会随着玩家的脚步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有无形的生物在暗处窥视着他们。这种声音反馈不仅增加了游戏的真实感,也让玩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恐惧。他们开始更加小心翼翼地行走,生怕惊动了什么不可名状的存在。
《寂静岭2重制版》里·布鲁克黑文医院
此外,游戏中的物理交互也极具特色。当玩家推动某个物体时,物体会发出相应的声音,如金属的碰撞声、木板的吱嘎声等,这些声音不仅增加了游戏的真实感,还让玩家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了物体的质感和重量。特别是在紧张刺激的追逐场景中,玩家需要快速判断并操作,而物理交互的及时反馈,让玩家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自己的行动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游戏的紧张感和刺激感。
恐怖游戏的忠实玩家绝大部分也钟情于恐怖电影,紧张惊悚的特定氛围,容易让玩家加快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产生强烈的恐惧与刺激感,以此来调剂日常高压力高强度的生活节奏,在情感体验中得到一定宣泄和释放。多数恐怖游戏因题材小众受众面较窄,后期多加入打斗元素以此提高玩家参与度。
但《逃生》并没有给主角加入任何打斗技能,玩家不能通过动作比划就打到反派,只能做出逃跑动作,是一部纯粹的恐怖游戏。这一动作逻辑相较于观看电影,进一步给予玩家主观能动性,让人置身其中参与各种环节。《逃生》中玩家的第一视角内即为主角的视线范围,没有使用第三视角的半身像或出现持械双臂等,画面随着视线切换产生晃动和模糊感,与电影表达语言类似。
《逃生》第一视角:主角观看监控室画面
此外,游戏中加入重要物件“摄像机”作为玩家探索未知世界的“眼睛”,其视角中的光线与视觉效果被精心设计,以模拟出真实而紧张的探索体验。通过将主角色本体弱化,凸显动态交互画面的镜头感和拟态真实感,能够满足玩家的强烈刺激的情感体验需求。
当玩家在昏暗的环境中缓缓前行时,摄像机的视角会敏锐地捕捉到光线的每一丝变化。光线的强弱、闪烁、甚至是微妙的颜色变迁,都如同现实中的探险一般,让玩家的心跳随着环境的变迁而起伏。特别是在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瞬间,光线的异常变化仿佛预示着某种未知的恐怖即将降临,使得玩家不得不更加谨慎地观察四周。
此外,摄像机视角的设计点在于它如何引导玩家的注意力与行动。游戏中的线索与道具往往隐藏在不易察觉的角落,玩家需要通过摄像机的画面,仔细观察、分析,才能找到通往下一个目标的路。这种设计不仅考验了玩家的观察力与智慧,更让玩家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沉浸于游戏所营造的恐怖氛围之中。
《逃生》系列中夜晚场景由摄像机探索前进方向
同时,《逃生》通过摄像机视角的精妙设计,成功地在玩家与游戏世界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它不仅让玩家体验到了真实而紧张的探索过程,更通过光线的变化、视角的引导以及与剧情的紧密结合。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游戏的戏剧性和张力,还让玩家在体验恐怖氛围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游戏的剧情和故事。
团队协作常出现在竞技类型中,如果是恐怖游戏加上团队协作,则更进一步驱动玩家极其团队相互竞争、展现游戏技巧,通过完成团队互相托举,顺利通关可以满足玩家对自我认同的需求。例如《黎明杀机》的团队协作中,队友位置可透墙显示,团队需分工明确,谁去引开怪物谁去修理机器,成功开启大门成功逃脱后,方可计入游戏胜利。
该款游戏中主角含有多项技能,不仅能自救还能解救队友,进一步扩大了主角光环,拥有更多的可操作性。随着环节深入和血条减少,画面四周将逐渐加深暗角和血块显示,起到烘托恐怖氛围和提示主角生命进度的作用。而在队友遇险时,仍有机会进行二次解救,该关键动作提升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升玩家对自我能力肯定的同时,也会得到队友等第三方的支持鼓励。多重肯定与胜利结果叠加,可进一步满足玩家的自我认同,提高自我认知。
《黎明杀机》游戏画面
个性化的交互设计提升真实感和沉浸感
在当前恐怖游戏市场同质化现象日益显著的背景下,个性化设计已成为区分游戏作品、吸引玩家的关键要素。以《逃生》为例,该游戏通过独特的仿真摄影机视角设计,结合光影效果、视角切换等个性化交互提示,为玩家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怖探索环境。
摄影机的晃动、画面的模糊与清晰切换、以及特定场景下光线的微妙变化,都如同导演精心安排的镜头语言,不仅增强了游戏的真实感和沉浸感,更在无形中引导着玩家的探索方向,加深了玩家的恐惧体验。这种个性化的交互设计,不仅展现了游戏制作者的创意与匠心,更让玩家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惊喜(或惊吓),从而保持了游戏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逃生2》仿真摄影机的拍摄效果
简化界面布局,使玩家专注于游戏本身
为了增强玩家的游戏体验,开发者还在交互界面的设计上投入了大量心思。力求界面布局合理,信息展示清晰,操作反馈直观,让玩家能够迅速上手并专注于游戏本身。以《层层恐惧》为例,游戏设计采用了无UI的沉浸式探索方式,使得玩家在大部分时间里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而未知的世界中,能够更加专注于游戏的环境和氛围,沉浸于恐怖故事的探索中。
然而,当玩家进行交互操作,如拾取物品、打开门窗、解谜等关键时刻,简洁明了的UI元素才会适时出现,提供必要的操作提示、物品图标或解谜进度条等信息,帮助玩家理解当前的操作状态。这样的设计不仅服务于功能需求,还与游戏的剧情和氛围紧密融合,以神秘或恐怖的方式呈现,进一步强化了游戏的恐怖氛围和解谜成功的喜悦感,同时又在完成任务后迅速消失,避免了对玩家沉浸体验的干扰。
《面容Visage》在有交互操作才会浮现的UI提示
《层层恐惧》与环境融合的交互提示
在恐怖游戏的广阔世界中,交互设计作为连接玩家与虚拟恐怖世界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对于恐怖游戏中共性与个性化设计的探讨,揭示了探索性交互设计的应用。
共性设计,以其对环境的细腻刻画和玩家感知的精准把握,构建了一个普遍而真实的恐怖体验框架,让玩家能够在不同游戏中找到共鸣与熟悉感。而个性设计,则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恐怖游戏的创新之路,通过独特的创意与巧妙的构思,为每款游戏注入了独一无二的灵魂,使得恐怖氛围得以深化,玩家的体验也更加丰富多元。
● 战斗快感提升妙手:天下武功,唯慢不破!
● 游戏中的飘字设计艺术
● 调动玩家情绪的利器——快速时间事件(QTE)
● “禅意”的游戏体验击中玩家之心
● UI控件+体验:如何从落地出发拆解微动效
● “能来帮帮胡桃吗”——游戏中的女性角色真的很弱吗?
● 为何钟爱年货游戏?——从《使命召唤》系列说起
● 那些年,“断层出道”的时装们
● 当玩家说“爆率低”的时候,你应该想到什么?
● 怎样让玩家在游戏中成为一个“好父亲”?
全球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