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记者节:与报纸同行

民生   2024-11-08 17:38   山西  


拥抱你的独特

文/王志荣


在记者节日与立冬节气交替之际,收到了一张与众不同的图片,不仅钟意设计师的策划,而且喜欢撰稿者的文笔:“走着走着,冬天就来了,冬盼春暖,夏盼秋凉,时光总是这样,给点苦头,又给点甜头,再给点盼头,就把我们变老了。”


我将这张独特的图片,发给立冬节气互相问候的好友。那么,今日记者节会与好友互动什么内容呢?答案是:不只转发图片,改为加赠文章《拥抱独特:与报纸同行》如果你对这种现象不理解,那么让我们一起共享三件事。


第一件事,发生在2023年。11月1日,中国老年报社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按照会议安排,由我给与会同志做一期题为《借助媒体 提升谋篇布局能力》的讲座。


这期讲座的安排,富有“三个不多见”的特点:①“国”字号媒体聘请授课老师,不从高层聘请而从基层聘请,这种选择师资的现象不多见;②专题讲座注重埋下一颗创新的种子,体现实战实用实效特色,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不多见;③课件PPT制作以我在《中国老年报》发表的多篇文章作佐证,阐述观点,更新思维,这种融合媒体的讲座不多见。


难怪国资委建材离退休干部局局长刘晓玫同志感慨:“我们准备办一期实战培训班,聘请老师就需要这种类型。”河南商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王培富同志当即邀请我到他们的培训班授课。当你与报纸结下如此不解之缘时,你不珍惜这张报纸才怪呢!


第二件事,发生在1996年。我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出主题为“商海韬略”的长篇文稿。文稿根据经商者涉足商海、逐鹿市场迫切需要韬略术的实际情况,从韬略的角度出发,对具有普遍指导性的奇谋妙策作了分类概括,融汇吸收古今中外名商巨贾的经营理念,凝炼成一些思路新颖的商战密招,并辅以数百个经营案例进行系统阐释,从中揭示商海致胜的神奇和奥秘。


为了印证文稿在媒体上的认可度,我陆续投寄到“国”字号媒体去“检验”,结果很快便有了回音。时任《中国机电报》副总编杨青同志认为:文稿堪称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破译经商魔方的密码,系我报的“免检产品”。之后,这个长篇文稿在该报连载两年之久。


1988年12月17日,这是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机电报社以机报联(88年)14号文件聘请我为“自费专职记者”,并给我颁发了一个黑色(后换发成蓝色)记者证。


当上记者后,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想得更多的是要无愧于报社的厚爱。因此,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意识,而是凭着那股非要干出个名堂的怪脾气,步入了以苦为乐、开辟新路的记者生涯。


1989年~1991年,我撰写的稿件被报社“一报三刊”采用了163篇,平均每周发表1篇文章,成了典型的“高产记者”。1994年底至1995年,我继续努力,奋笔耕作,被报社采用稿件70多篇。我连续五年受到了报社的嘉奖。在对待《中国机电报》的态度上,我唯一选择只能是“爱你没商量”。


第三件事,发生在1985年。那时,我在一家化肥厂担任技术员。厂长安排我设计一个技改项目,将过去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掉的废机油进行回收利用,以节约成本、降低消耗。于是,我从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班加点,顺利完成了对废油回收的技术改造,很快收到了项目预期的效果。


我带着项目投产达效的喜悦,撰写一篇题为《废油回收 变废为宝》的文章,很快被1986年1月17日的《山西科技报》刊发。之后,我瞄准了在国家级的《科技日报》上“露脸”的新目标,1990年8月19日,我的稿子《在“桥”上做文章》被报社加“编者按”刊发。随后,让我与十多家科技类媒体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缘分。


写到这儿,又到了我今天的阅读时间。我翻阅着新来的《中国老年报》《老年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组织人事报》,心情格外舒畅,它们与我退休后所从事的与老为伴、为老服务以及党建研究的志愿者事业休戚相关你觉得我能离开这样的报纸吗?!


来源:乐龄书虫茶座
本期编辑:康馨月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忻州在线”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互联网是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尊重原创,崇尚分享。欢迎来稿!

投稿邮箱:xzrbwxgzh@126.com


关注!

忻州在线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社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