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第二任期在即,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将迎大考?

文摘   职场   2025-01-16 19:28   江西  

距离特朗普第二任期已不到一周。在诸多互联网讨论声音里,中国科技行业从业者是最关心其上任带来影响的职业人群之一。
特朗普主张对进口商品普遍加征高额关税,在竞选期间还曾预告将对中国台湾芯片进口美国增税。在特朗普的支持势力中,一份由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书写的《2025计划(Poject 2025)》倡议书抨击了美国大科技公司与中国的合作。
在部分国内从业者看来,科学仪器 [1] 领域“难逃此劫”。但也有激进网民认为“断运才能有发展”。
科学仪器,是我国芯片、医疗等行业都离不开的“科创基础设施”。特朗普上一任期时,色谱仪、质谱仪等科学仪器品类就被加征了5%到25%不等的关税。若中美科技脱钩加剧,国内企业将不得不全面自主研发技术,包括一些不符合相对优势的领域。
而在全球市场上,美国科学仪器“碾压”其他国家,差距甚至超芯片领域。2024年全球上市仪器公司营收TOP排行榜,美国企业占大多数。即便在发达国家,该领域也仍有长期增长空间。2023年末,高瓴旗下HHLR Advisors在美股大规模加仓的丹纳赫就是科学仪器产业链上的巨头。
我国科学仪器的供需是错位的:供给端缺少体量成熟、市场占有率高的科学仪器企业,然而市场需求巨大。业内曾有“中国的光刻机离国际还差半个世纪”的论调。
“国产科学仪器短暂地享受过欧美输出的技术合作,但很快就进入独立研发深水区,自然会进入阵痛的阶段,”国产科学仪器研发工程师王力向职场Bonus分析道,“如果国产能发展起来,这个行业的未来是不可估量的。”
需求表现在政策上则更为直观。2024年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其中的“设备更新”包含科学仪器设备更新)。3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3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该通知,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设备更新是超5万亿巨大市场。

天津大学教授汪曣曾在科学仪器高技能人才发展论坛上指出,当前科学仪器产业面临的难题在于人才缺口和就业。据职场Bonus观察,如今人才端最大的难点在于:研发岗位吸引力弱,薪资水平使得行业很难找到潜心钻研的技术人才。不过,销售岗位的薪资却较为诱人,需求量大,但流动性也强。相对关注较少的“科学仪器售后维修工程师”,反而成了这一行眼下最有发展前景的职能。

[1] 科学仪器是指用于采集、处理数据、实验、测量和检查样本等活动的一类仪器装置,包括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计量仪器、医学诊断仪器等。科学仪器品类多、应用范围广,下游包括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国防军工、医药、半导体等诸多领域。科学仪器涉及材料、光机电、信号处理等多个方面,技术壁垒高、品牌效应强,目前市场主要被发达国家企业主导。


科学仪器人才需求大盘点 ╱ 01

赶上国际还需要多久 ╱ 02




科学仪器人才需求大盘点


 销售岗:生物专业毕业生涌入,复合人才高薪

中国市场中,科学仪器销售岗位增长最明显。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热门职位中,销售类岗位占比11.6%,2025年1月10日的猎聘网数据显示,科学仪器销售相关的招聘专场新增2228个职位。

大量需求的背后是科学仪器销售岗位的高流动性。

“很难有人坚持过三个月。”科学仪器销售员吴静观察到,2024年有大批量生物专业毕业大学生涌入科学仪器销售岗位,“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想用仪器销售做过渡,然而来了之后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做销售。”

行业内,复合人才高薪难求。“年入百万不是梦,”在吴静的公司,的确有人能够创造销售神话,但毕竟是少数人。

“销售都是要看成交量的,说别的都是虚的。”然而,在被问到是否有招聘筛人的硬性指标时,吴静却又表示,有技术背景的销售,起薪就会比一般人高,“他们的人脉、技术的确优于一般销售,更容易达到百万年薪。”

刘锦波是一家进口厂商代理公司的招聘人员,他和吴静观点类似。由于先进厂商“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代理需要的销售岗位是最多的。刘锦波更倾向于招既懂技术又能将其商业化的复合型人才,“以国内985院校工科本、海外商科硕士为例,这类复合型人才硕士毕业回国月薪起步可能2万多。”

 第三方售后:仪器维修潮带来新机会,第三方售后需求增长

售后岗位也值得关注。

中国科学仪器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仪器用户数量呈几何级增长态势。“如今,规模即将迈过80亿美元的仪器行业后市场,正快速从‘幕后’转入‘台前’。”业务量与客户量的增长,对仪器厂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厂维修价格高、效率低,无法供给国内需求的缺陷,由来已久。早在2018年12月5日,北京大学就因此展开了维权活动。北京核磁共振中心800兆赫兹波谱仪故障。布鲁克公司售后要求预先支付23万人工费才愿意处理该故障。北大核磁中心拒绝,并发布了终止合作声明。

在后续北大的调查中,发现“天下苦进口厂商售后久矣”。多所高校都表示出较低的满意度,不满的原因集中在原厂售后响应慢、收费高、效率低。

如今,大范围的科学仪器服役超期,促使仪器设备更新潮 [2] 来袭,售后工作的原厂替代变得至关重要。原厂不变的高傲态度,在售后维修需求增长的时期,为第三方维修带来了商机:“原厂维修的缺点很明显,维修的频率提高的情况下,没有人能一直做冤大头。”

第三方售后打破行业垄断后,低价维修正成为新的主流。暨南大学的生物专业硕士文皓旻,研究生毕业后做过技术服务、做过材料售卖,在经历了行业震荡后,他瞄准了第三方售后这个赛道。“第三方的优势很明显,同样是把东西修好,我们的收费更低,效率更高。”工作这些年来,他感觉区别于寒冬态势的科学仪器整体行业,售后维修这个方向是“一直有活干,一直有钱拿”的状态。

三方售后维修岗位包容性强,可提供的工作岗位多。一般来说,该岗位的薪资为7-12k,一线城市招聘较多。

在学历方面,三方售后维修工程师上可容纳硕士学历,下可接受大专学历。但有生物知识储备量、熟知电路是必须的。懂英语肯研究的员工起薪则更高。

[2] 科学仪器更新潮:仅以质谱仪为例,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校院所拥有1.07万台(套)质谱仪器,原值总额为207.5亿元。华创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服役10年以上的重大仪器设备占比超36%,服役6-10年的仪器占比40%。而一般正常来说,多数科学仪器的使用寿命在5-10年;服役超过5年、原产国为美国/德国/日本的比例分别为80%/75%/78%,原产国为中国的比例也有73%。

 技术支持岗:既要知识又要实操,转销售者居多

售后技术支持和售后维修工程师,是售后环节的两类典型职位。

售后技术支持主要提供技术指导,他们通过热线电话处理客户问题,工作时间相对固定,早九晚五,一周五天,以用户满意度为考核标准。而售后维修工程师侧重于对故障产品进行实际维修。

就“技术支持”这一类别来说,因为服务的是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客户,公司产品技术含量高,存在知识壁垒,所以在头部的外企,需要应聘者具备硕博学历,和研发岗位的需求不相上下。硕士一般需有3-5年相关行业工作经验,博士可放宽到应届毕业,但专业需与生物或医学相关且倾向于有相关仪器使用经验,还看重沟通技巧。

从业者李飞发现,很多技术支持同事选择转岗销售。

薪资待遇上,技术支持略高于高校留教。李飞是博士学历,在他看到的博士应届生案例中,入职后按年薪算大概在20~50万不等。但职业倦怠期来临,很多人还是会认为这份工作“枯燥的同时,也没有销售赚的多”。

 研发岗:非对口人才的第一选择,坐冷板凳,薪资低于销售

和销售、售后维修岗位的一片欣欣向荣不同,国产科学仪器研发岗位正在面临人才流失。

研发科学仪器并非人才的第一选择。据仪职派数据显示,2023年度国内上市仪器公司研发人员平均年薪为22.69万元,而2023年度国内上市仪器公司销售人员平均年薪只有32.22万元。

国产科学仪器研发工程师王力表示,博士同学们毕业会优先选择留校任职或考进高校。“高校轻松,有编制。研发仪器难度大,赚的未必多,短时间内还不一定出成果。”

那么,科学仪器领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研发人才?王力认为是“能坐得了冷板凳的”。

研发工程师需要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行业内,国外垄断厂商的“非技术类”进入门槛加剧了研发的难度。例如液相色谱在制药客户端,外企同行软件接口不开放的情况下,研究难度加剧。除此之外,国产仪器常常陷入“仪器做出来了,长得也像,可是体质不好”的窘境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稳定的心脏和对研究的热爱是无法坚持下去的。”


赶上国际还需要多久


岗位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科学仪器真正长远的红利是其背后的国产仪器市场。

目前,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存在困境。对内,研发停留在表面,生产供应链不完善,销售困难。对外,假意断供的龙头企业,再寻出路,继续出口中国,无法倒逼国货成长。

研发的重要性被看到,但我国研发的投入强度,仍然和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研发投入占比仍有明显提升空间。2018年中国研发支出约3184亿美元,研发经费总额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即研发经费投入/GDP 的比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下: 2018 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约 2.1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2.27%,而美国为2.84%,德国为3.09%,日本为3.26%,韩国超过4%、达到 4.85%,以色列全球最高为4.95%。

“国产化替代”骤然提速的情况下,研发功利化,成果难以落地。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仪器分析室主任李昌厚教授曾分析过国产科学仪器的几大困境:
其一,国产虽有研发能力,但质量不稳,国外品牌更省心。

其二,国产科学仪器实用性专利多,开拓性专利少,当下普遍存在逐利现象。

其三,研发成果常被搁置。国家投入颇多资金于研发环节,但不少人完成论文、专利申请等任务后便不再过问,成果能否转化进入市场无人负责,产学研难以有效衔接。
研发之外,生产供应链和技术上的差距更为致命。具体表现到产品上,体现为产品性能、稳定性、精确度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卡住中国实验室离心机技术命脉的高速电机传动轴转子材料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渡过研发、生产的难关,到了销售侧,国内研究机构对国产科学仪器也并不买账。吴静告诉职场Bonus:“实验室里,大家宁愿多花钱(买进口仪器),也不愿意实验失误。”由于国产仪器难用“前科"仍在,科研机构不愿承担其带来的实验风险。

国际规则,是目前影响国产科学仪器销售的一大限制因素。

虽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如今每年已有大量政府采购项目明确向国产仪器倾斜,且不是所有的科研机构都完全排斥使用国产的科学仪器;但吴静观察到,SCI [3] 需要垄断企业的仪器数据,国产产品数据不具备权威性。这样的规则之下,“需要发表论文的学校,首选的永远不会是国产科学仪器。至少在规则变化之前,情况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事实上,欧美厂商并未断供。据从业者介绍,在受政策限制的这些年里,进口厂商为了应对本土保护政策,不是彻底停止往外输送,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选择在中国建厂投产变身“本土制造”。有观点认为:进口替代的被动机会,也只是政策初期,“上有政策,下暂无对策”时的昙花一现——被倒逼成长的强驱动,最终还是变成需要自觉的弱驱动。

将国产科学仪器抽离出被动的局面,是喜还是忧,未来国产科学仪器又会去向何方?一切等时间给我们答案。

[3]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创建于1957年。SCI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检索性刊物之一 ,也是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重要工具。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


(应受访者要求,文章中受访者吴静、王力、李飞均为化名。


撰文 | 田密

编辑 | 陈桐

排版 | 周洲

封面图 | charlesdeluvio(Unsplash)






关注+星标

让你不再错过
追踪「求职招聘」趋势风向的深度报道👇

职场Bonus
职场看红利,事业不焦虑。36氪职场风向报道,像投资人一样寻找未来职业机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