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大好书”
诞生记
11月13日,在被盛装打扮成“好书小镇”的巢·艺术中心,备受全国业界与大众读者关注的第二十五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正式揭晓。
在这个快速变化、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里,“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依然坚守着对纸质书籍的热爱和对阅读的敬仰,为大众选好书,树立读书风向标。
在经过30本入围图书的编辑一一讲书环节后,本届“年度十大好书”正式出炉。《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璩家花园》《米兰讲稿》《燕东园左邻右舍》《猫鱼》《云落》《满世界寻找敦煌》《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奥登传:穿越焦虑时代》《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10本图书获选本届“年度十大好书”。《托尔金传》荣获“年度好书大赏·读者赏”,《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荣获“年度好书大赏·评委赏”。
“阅读风向标来了!”随着“年度十大好书”的揭晓,这份精选书单迅速在各大出版阅读公众号和各类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刷屏之势不可挡。它不仅激发了读者的热烈讨论,更是点燃了他们对阅读的热情。“一份高品质的书单!这绝对要加入我的阅读计划。”读者们纷纷表示,这份书单成为了他们探索知识海洋的指南针,引领着他们走向更广阔的阅读世界。
强大的品牌效应和风向标作用,让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成为全国关注度最高、品牌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图书评选活动之一。可以说,这是“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多年来始终坚持品质保持品位的成果。
创设于2006年的“年度十大好书”,源自于一个使命:中国每年新出版的书浩如烟海,读者的需求每年都在变化,如何帮助读者茫茫书海里寻找自己的“心头好”,提升大众阅读水平,成为了一种职责和担当。
因此,从创设之初起,“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就承担起帮助读者遴选好书的文化责任。“关切社会现实、观照人类境况,选取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市场影响力的新书”成为了一以贯之的选书标准。有理想情怀,有人文光芒,有现实关怀的书,才能够脱颖而出。
和往届相比,今年评选结果呈现出了中西并包、力推新人、回应时代等鲜明特点。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表示,本届入围30本的资深作家作品比重比较大,能够看得出中国当代文学在今年收获颇丰,不在社会焦点关注的时期,中国文学正在慢慢复兴,与当代社会生活贴近。他特别提到了文学新人陈冲的作品《猫鱼》,“拔开陈冲本身的明星等标签,这本书可以自豪地说,完全是作为独立作家的写作,很具有文本价值,甚至可以说超出了很多作家的写作。”
本届评选出现了两本传记,分别是入选了“年度十大好书”的《奥登传:穿越焦虑时代》和获得“年度好书大赏·读者赏”的《托尔金传》,都属于引进作品。周立民说,传记这个品种在西方学术写作中有非常成熟的规范,包括对史料和原始文献的重视,以及注重调查的严谨和语言的考究,甚至细致到注释。“这些传记的引进,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届“年度十大好书”可谓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原创非虚构作品同样表现亮眼。最终当选的“年度十大好书”中,因为获得评委最多票数而荣获“年度好书大赏·评委赏”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是一部切中时代的原创非虚构作品,评委们在推荐语里写道:“一场理想主义者跟现实的精彩交锋,一次爱书人对心中净土的深情守望。《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以非虚构之体裁,讲述了一场当代版本的理想主义者对抗风车之战,题材稀缺,写作真诚,意义深远。”
本届“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聚焦于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在中国内地首次出版的人文社科类图书,在面向全国各大出版机构征集及参考全国各类好书榜单后,形成基础书目776种,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等领域。跨领域、多专业组成的专家评委团在经过初评复评、精读交流和终评研讨等一系列严谨评审过程后,最终票选出了 “年度十大好书”。
在深圳举办的终评会上,15位来自全国各地阅读文化界与出版传媒界的专家学者相聚在一起,经历极为艰难的取舍,共同遴选出具有年度意义的十大好书。因此,每一年的“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不仅是思想碰撞的产物,也是“唇枪舌剑”的结果,为的是“不错过一本好书”。关于“究竟什么是好书”的大讨论每年都会上演。
今年评选中评委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尤其是加入了李乌鸦、魏小河两位互联网读书博主。作为今年加入的新评委,李乌鸦坦承,自己的评选标准的确和其他专家老师不太一样,“我是大众读者的口味,就是这本书读完之后,你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会不会让你有被温暖到的感觉,让你享受阅读这件事。”在李乌鸦看来,最终评选出的书单涵盖面其实很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顾到了不同读者的口味。“‘年度十大好书’的质量都非常有保证,并且受到市场的认可,很多奖项其实就是一个头衔,但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对图书的销售是有真真正正的帮助的。”
同样是今年新加入的新评委,《上海文化》杂志社编辑张定浩也坦言,自己的趣味更多在于文学和哲学这一块,相对偏向理论,在参加评选的过程,他发现“年度十大好书”并没有偏向某些专门领域,而是在寻求“最大公约数”,“评委的构成很多元,评选出的图书更加具有可读性,公众的接受度会更高一些。”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感慨道,“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在公平公正方面做得特别好,“我来之前都不知道其他评委有谁,但大家讨论的过程特别专注,体现了这个奖项的公众力和公信力。”
正是在这一轮轮的甄选和碰撞中,15位评委以专业视角与审慎精神投下自己手中的票,最终决选出了这一份品质独特、诚意满满的“年度十大好书”,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阅读书单的同时,也引领着大众的阅读品位与精神追求。
“年度十大好书”在深圳的诞生,其实有迹可循。作为爱阅之城的深圳,对好书始终有着极高的追求——2000年举办的首届深圳读书月,就成立了由中科院院士牛憨笨等14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读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100种藏书与阅读推荐书目”,旨在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按图索骥,读到新书、读到好书。此后涌现的“年度十大好书”“年度十大童书”等好书评选品牌,更是将“深圳选书”的影响力不断向全国扩散,形成书界风向标。
而多年来通过读书、评选形成的阅读氛围和阅读姿态,也造就了深圳人独特的阅读品质感。《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深圳居民人均阅读量约15本,其中纸质书6.72本,电子书则为8.25本。对于有图书购买行为的群体而言,纸质书人均购买量为13.45本,电子书则达到14.77本,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家庭纸质书藏书量为45.57本。
深圳以其浓厚的阅读氛围、年轻化和知识化的人口构成、对阅读的高品质追求,完全有资格被称为“阅读之都”。正如在本届“年度十大好书”揭晓礼现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作为评委代表发言时指出,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厚度和魅力,在于文化追求是否多样,人文氛围是否浓厚,能否城市创新创造提供别样的动力。“深圳读书月久久为功,持续为读者遴选和挖掘好书,体现了深圳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深度,在全国首屈一指。”
来源/晶报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