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2024深圳读书论坛“在历史的天空下”高端对话在深圳书城中心城北区台阶举办。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家梁晓声与北京作协副主席、作家乔叶围绕“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对谈。对话由全民阅读形象大使李潘主持。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嘉宾的精辟见解和智慧火花不断涌现、金句频出,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重磅的思想盛宴。
“地理意义上再大,都远不如精神意义上的大。”在乔叶看来,大湾区之“大”,要落在精神世界的辽阔和丰富之上。“读书是天底下精神意义上最物美价廉的事情,它蕴藏着人世间最长的道路。”乔叶说,读书需要读经典,比如像《红楼梦》这样经过岁月淘洗、时间锤炼的经典,其特点就在于内在容量很大,“比我们活得还要大”。
乔叶举例说,她十几岁时候,爱看《红楼梦》中的爱情片段、优美词句,但到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看到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它一直在容纳我的人生,随着年龄增长,我会去体贴不同角色的苦楚,从中能读出非常多人生的滋味。”
乔叶回忆说,自己过去来过很多次深圳,全是因为各种读书活动,在她看来,深圳是一座花香与书香同样浓郁的城市。“像深圳读书月举办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届,如果一个孩子今年二十五岁,一直伴随着读书月成长,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乔叶还留意到,深圳读者很年轻,而且因为深圳本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读者的阅读趣味很广泛,“在阅读上生机勃勃、充满了生长性。”
梁晓声一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有着自己显著的阅读趣味,比如会读更多香港和澳门作家的作品,但彼此之间又有差异,因此构成了丰富的读书现象,他期待未来大湾区能在交流与碰撞中诞生更多优秀的作品。梁晓声还观察说,深圳的读书人口在全国能排到比较靠前的位置,而且每次来深圳,都能看到深圳家长热衷于带孩子到图书馆等阅读场所,这在其他城市是不多见的。
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不仅仅通过阅读得以塑造,创作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梁晓声在写作之前,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做过多年的外稿编辑,看过很多的剧本。梁晓声说,写作者多看一点儿,就不会在构思时就很激动。看好作品多一些,对自己的写作就会有一个标尺。“看得多写得多,对自己也会有自信,甚至会觉得自己写的不比经典差。”只有读得多一些,才能奉献得多一些,对审美甚至对风景都会敏感些,对美的敏感性养成后,会反哺创作本身。
乔叶在写作《宝水》时,手边就一直放着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她认为,身为作家,某种意义上阅读比写作更重要,阅读的份额要超过写作的份额才会感到比较踏实,“只有深切领会到读书的好,写作才可能写得好。”
在当下,许多人都热衷于刷视频,由此“挤占”了阅读的时间。对此,梁晓声和乔叶都直言,自己也刷短视频,但心态却各有不同。
梁晓声坦言,自己因为健康问题需要吸氧,这个时间里做不了别的事情,就只能刷短视频。“但总感觉刷短视频,是对不起自己的事儿,尤其是刷到没有价值的视频,实际上对心灵是有害的。”“我总想,刷了一个多小时,难道刷不到有意义的内容吗?因此又延长了十几分钟,结果还是没有。”“但看一个小时的书,会感觉收获很大,能悟到别人告诉不了你的东西。”
梁晓声表示,不一定要把读书和刷视频以及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对立起来,但文科生的人生与多读经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读书的文科生,本身就已经是在‘躺平’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书就在那,想一想自己的人生,如果一切都很寻常,但假如还有一件事能让人生变得不寻常起来,那大概率只有读书这件事,机会就在我们面前。”梁晓声寄语青年读者。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些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有些爱情就是用来心碎的。”乔叶说,人生需要有一些无聊的趣味,来填补人生的空白之处。而且在她看来,刷短视频不一定没有意义,比如可以看读书活动的直播。但乔叶也表示,碎片的时间不一定就只能有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时间可以攒起来,慢慢构成一个整体阅读,“每天就算读50页,一个月就能读完《战争与和平》,会获得对经典的深入感受,这是非常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