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它们”走进现实,我们该如何与之共舞?
文摘
2024-07-08 03:15
英国
2024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特斯拉的Optimus、乐居机器人的Kuavo……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形机器人,仿佛将我们带入了科幻电影的未来世界。当它们不再是屏幕中遥不可及的想象,而是真实地走进现实,与我们共享城市、共事生产,我们该如何自处?上海这座走在科技前沿的城市,率先给出了答案:发布中国首个人形机器人指导方针,吹响了机器人时代法治化、规范化发展的号角。这份由上海市法学会、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等五家机构联合撰写的指导意见,犹如一剂强心针,回应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安全等一系列关切,也揭开了人机共舞时代的新篇章。新技术的浪潮总是伴随着未知的激流,我们不禁要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是否意味着机器将取代人类?如何确保人形机器人的使用符合伦理道德,不侵犯人类的尊严和安全?面对这一新兴领域,全球合作将如何展开?上海发布的这份指导意见,不仅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提供了借鉴。它并非要限制科技的进步,而是要引导科技向善发展,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具体而言,指导意见提出了安全为先,责任明确:要求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明确制造商的主体责任,为用户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指导。伦理为本,尊重人权:强调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应符合人类伦理道德,尊重人的尊严和隐私,避免产生歧视和偏见。国际合作,共建规范:倡导建立全球性的人形机器人管理框架和国际智库,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已将人形机器人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根据工信部计划,到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2027年成为全球领导者。这不仅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更意味着中国将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同时中国企业一直在努力追赶美国同行,在人工智能等对国家至关重要的领域,以实现技术自给自足。中国企业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量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从2014年到2023年的十年间,排名将超越美国。可以预见,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在医疗、养老、教育、服务等领域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创造巨大价值。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考,积极拥抱科技创新,同时也要未雨绸缪,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灵智源
AI灵魂,钢铁骨骼,与人协作,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