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传统中国节:中秋节

文摘   2024-09-17 13:30   上海  



扬州瘦西湖风景区曾有一项免门票活动,凡能全篇背诵《春江花月夜》者,可畅游园区,赏火树银花,看江南风景。园区门口早早可见排起长龙的男女老幼,口中默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千年后再次带着对月的畅思,以一抹不可言喻的温柔轻抚这座小城,勾起人们对古代“玩月”文化的好奇与向往。

月潮音图,佚名(元),辽宁省博物馆藏



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先民见此,运用智慧,制定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并逐一为之命名。现行月名是以序数词后加“月”,古时纪月方式却是多样。常见有地支加月名:子月(十一月)泉心动;物候加月名:八月“桂月”;“孟仲季”加四季: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等。其中“仲,中也”(许慎《说文解字》),“仲秋”也名“中秋”,唐宋前指秋八月,不同于今日专指八月十五。

闰中秋月帖册页,赵佶(宋),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观察日月之行,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亮上的环形山脉在其表面形成的重重阴影,也为先民撰写神话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屈原《天问》里写“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这首诗被认为是最早记载月中有兔的文献。“兔”与“月”产生联系,用科学视角解释,应与兔的生育特征有关。兔有孕约1个月(29天左右)分娩,产后再孕约1个月后又可产子,兔的这种生育能力与月的盈晦周期几乎相同,月中山脉所成阴影便被描摹为兔的形象。月中不仅有兔。秦汉时,开始出现嫦娥奔月的记载。《淮南子·览冥训》记载了后羿妻名嫦娥者,为求长生,窃药奔月。关于嫦娥姓名及故事的来源,众说纷纭,其中一说“嫦娥”即“常羲”。《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常羲”又作“常仪”,毕沅注《吕氏春秋·勿躬》曰“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蔽言”。嫦娥从帝俊之妻变为后羿之妻,不仅身份发生了改变,又据张衡《灵宪》载“嫦娥遂托身于月,化为蟾蜍”,形象也被丑化为蟾蜍样貌。不过,因为月中有神,古代帝王常行“夕月之礼”,也就是祭祀月亮的仪式。郑玄注《周礼·典瑞》道“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祭祀日月是具有政治目的的帝王行为。在民间,先唐时“夕月”“中秋”各有寓意,文献也未有“中秋节”记载,直到唐代文人间兴起“中秋玩月”,八月十五渐成节日风尚。

十一面观音菩萨(五代),莫高窟第35窟,敦煌研究院


欧阳詹在《玩月并序》里写“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玩月”可简单解释为赏月赋诗,此风古已有之,如《诗经·月出》“月出皎兮”;《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只是到了唐代,“玩月”有了固定的时间点“中秋”,而随着“中秋玩月”流行,“中秋”开始特指“八月十五”。卜陈彝在《握兰轩随笔》中写“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分析以“中秋赏月”为主题的唐诗,最早将八月十五玩月写入诗句者确为杜甫,其所著《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开启中唐及以后“中秋玩月”诗的盛行。其实在杜甫的主要生活年代,“八月十五”已开始成为具有独特寓意的日期。《开元天宝遗事》载“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传为柳宗元著的《龙城录》里记,开元六年(718年)八月十五夜,玄宗皇帝在道人帮助下夜游月宫,及归则作《霓裳羽衣舞》。此类轶闻奇事有穿凿附会之嫌,不过“八月十五唐明皇梦游广寒宫”的故事在中唐时已广为流传。不仅见于传奇小说,千里外的敦煌也留有此类记载(敦煌文献S.6836《叶净能诗》)。学者溯源中秋节时,常将玄宗皇帝轶事及其后兴起的“中秋玩月”,作为节日的形成节点。而随着文人的趣味风尚向民间宴饮游玩的转变,到两宋,“中秋节”终于以节名的形式出现在文献里(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传统节日的源起大多绕不开物候或祭祀,而中秋似乎是个例外,有些许的物候,有些许的祭祀,而更多的却是流淌心志的月华之诗。

梅月嫦娥,张熊、费以耕(清),哈佛大学博物馆藏

中秋诗与食

Mid-autumn Festival

这个节日的形成满满都是诗意,节日主题从“玩月”到“团圆”,亦是中秋诗从月白清冷到人间烟火的一个流转。唐代诗人写中秋爱写景“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爱借景抒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白居易《中秋月》)”;爱写神话人物“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权德舆《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由诗而出的词体在两宋“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创作推动下,极大地丰富了中秋诗的内容。带有悲剧色彩,曾被丑化的嫦娥,成为文人眼中“于我心有戚戚焉”。因此有“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唐笔记小说出现的月中吴刚伐桂,将“桂魄”“桂影”等推为月亮新的代称,“随人全不似婵娟,桂花影里年年见(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不过在两宋形成中秋常节后,“团圆”成为诗赋中秋的又一主题。苏轼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尽思念,却终是不得见。赵鼎《人月圆·中秋》“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芳尊美酒,年年岁岁,月满高楼”,写尽团圆,却盼岁岁年年。

清院本十二月令·八月赏月(局部),唐岱等(清),故宫博物院


花好月圆当与家人同庆,是以吴自牧《梦粱录》里记两宋中秋主题为“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良辰美景终未虚设,人间有味方得清欢。在“团圆”这个主题下,一种叫“月饼”的美食在民间流行,士庶间中秋相遗,皆取其团圆美意。中秋食月饼的历史已不可溯,根据文献记载应不晚于明代。明人田汝成所著《西湖游览志馀》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明之后关于中秋月饼的记载大量出现,时至今日,月饼仍是这个节日的主要食物。当玩月渐浸生活,节日为烟火添诗。曾为文人标尚的雅趣文化,落入尘乡成为人间胜事。而诗成中秋,虽历千年,代代无穷月圆如旧。

中秋同乐会,丰子恺,《护生画集》







朱光潜在《诗论》里写“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壁,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中式美学对“月”的喜爱在这个节日动于情而发于行。此夜,天心月圆,桂树飘香,唯伏乞三愿:一愿故友安泰,二愿所思常健,三愿清辉拂照处,岁岁有佳宴。

《诗论》,朱光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科大馆藏索书号:I052/12

《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上科大馆藏索书号:I207.23/19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上科大馆藏索书号:I207.23/31


END



上科大招生
发布上海科技大学本科招生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