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这个具有年代感的名词正回归公众视野。
随着城市生活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下班后继续充电续航,“青年夜校”因此在社交媒体频频出圈,也成为教育市场的新风口。
目前,漳州开办的青年夜校成效如何?青年们热衷哪些文化“大餐”?本期一起来关注。
立足“有趣”
花样课程合“胃口”
“还挺有趣的!”2024年12月28日,由漳州团市委主办,以漳州市青少年宫为“主阵地”开设的新一期青年夜校开课,共开设丙烯油画、女性健身塑形、布袋木偶表演、吉他、交谊舞、生活美妆、八段锦、隶书书法、陶瓷彩绘、闽南语、中国画等11个课程,旨在丰富群众“8小时之外”的文化生活,为青年提供一个学习技能、交流思想、自我提升的平台。学员们纷纷表示,课程有料有趣,小班教学能学得更专注。
“注意五指握笔法的‘指实掌虚’,在具体书写时可以灵活、轻轻用力……”在漳州市青少年宫书法教室,书法老师苏洋彬一边为学员讲解,一边操作示范,从握笔姿势、运笔方式等一一演示。他还走到学生身边进行一对一指导。
书法课吸引不少书法爱好者
开设青年夜校,是漳州团市委服务青年的一项重要举措。
“市青年夜校开设的课程属于普惠性质,师资经过严格遴选。我们积极与知名或有资质的教师合作,引入行业前沿知识与实践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漳州市青少年宫主任胡锦山介绍,报名夜校的学员有教育从业者、办公室职员、创业者等,涵盖多个领域。
“这一期终于报上书法班了。跟着苏老师学习,感觉既有趣又减压。”“85后”柯女士对于错过前一期的书法班感到很遗憾,如今如愿以偿很开心。“看了之前学员的书法作品,挺羡慕的,希望我通过学习也能写出像样的作品。”
刘一超是上班族,以前下班后他常常宅在家里打游戏,虽然很轻松,但游戏打久了还是会有一点点“失落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团市委开设青年夜校的消息,便报名参加了吉他班。
“如果纯靠自学的话,毅力不够,在夜校有老师的鞭策,同学们的鼓励,这些外力的驱动,让我更容易坚持下来。现在我已经会弹《宝贝》《带我走》等十余首曲子。”刘一超说。
为让夜校课程与青年人更加契合,团市委坚持用户思维,整合市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社会组织、青年之家的场地与教师等资源,将青年夜校逐步打造成组织、凝聚、服务青年的新载体。
自2024年3月28日开班以来,全市已开展“青年夜校”33期,课程达50余门、课时1100余节,吸引各领域青年参加学习1.2万余人次。
聚焦“有用”
青年喜爱乐参与
开设青年夜校,课程质量是关键。只有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教学形式,才能让夜校有持久的吸引力,更好地满足青年的学习需求。
女性健身塑形课堂
“青年夜校聚焦青年需求,在‘活’字上做文章。”漳州团市委组织部干部顾灵吉介绍,首先,摸清青年生活、工作、活动场所和本地“红人、热点、实事”,让青年方便来、愿意来。坚持“青年下班、夜校开门”,注重选点布局,根据夜校所在地周边青年日常作息规律,在工作日晚间、周末、假日等青年业余灵活时间安排课程。
以龙文区为例,积极探索“社区夜校、园区夜校、零工夜校”等青年夜校多元服务模式,依托漳州市跨境电商孵化园、龙文零工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各类资源阵地,搭建集知识传授、技能提升与就业创业于一体的青年成长平台。
其次,“按需点单”,让青年乐于参与。坚持用户思维,主动问需于青年,发布线上问卷广泛征求意见,针对不同年龄段、职业和兴趣爱好的学员,精准设置课程体系。
龙文区“青年夜校”纵向搭建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青年夜校微信群”,横向组建兴趣、爱好、专长网上社群,开展“青年夜校课程许愿池”活动,根据“青年点单”开设针对性课程,满足不同青年的兴趣爱好和提升需求。
在漳州市青少年宫的教室里,在各县区的青年夜校非遗课堂上,在各地的“青年之家”,年轻人趁着闲暇时间为自己充电。他们纷纷表示,课程“含金量”很高,将生活调到自己喜欢的频道,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不一样的“夜生活”,非常惬意。
坚持“有意义”
服务青年高质量
“青年对夜校的关注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年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很大。”团市委组织部干部顾灵吉认为,“夜校可以满足青年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我们希望利用夜晚时间为青年‘解锁’更多可能,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结交趣味相投的朋友,丰富兴趣爱好。”
青年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漳州青年夜校的“多地开花”,不仅体现了当代年轻人在理论学习、技能提升、文化生活、社交拓展等层面的向往和追求,更彰显了我市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艺术资源“沉下去”的不懈努力。
记者采访期间,走进青年夜校,一间间灯火通明的教室里,青年朋友们聚在一起学习知识、交流探讨,享受美好时光。青年夜校像明灯,凝聚起向着美好生活前进的信心与力量。
顾灵吉表示,下一步团市委将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与人员组织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举办夜校与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闽南文化传承与创新、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等紧密融合起来,推出更多青年需要、引领性强的课程,让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惠及更多年轻人。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