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健康科普第一集:你的能量之源——碳水化合物的基础知识

文摘   2024-07-16 01:31   英国  


前言  


 

在人们探索健康饮食的旅程中,碳水化合物常常成为热议的焦点。碳水摄入过量容易导致肥胖,增加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To eat or not to eat, that's a question……

如今,随着人们健康管理意识的增强,许多人为了避免这些隐患而选择不吃碳水。但实际上,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碳水化合物到底是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又会碰到哪些类型的碳水化合物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碳索健康科普团队就带领大家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定义、类型和消化过程,揭开碳水的神秘面纱。


01

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和类型

碳水化合物是一类由碳、氢、氧组成的大分子。它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和乳制品,如谷物、水果、蔬菜、豆类和牛奶等。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作用是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满足各种生理活动所需。

各种简单碳水化合物的结构


根据结构特点,碳水化合物又可以分为两大“家族”:简单碳水化合物和复杂碳水化合物

- 简单碳水化合物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它们能迅速被身体吸收,提供即时能量,但很快就会被“消耗”掉。

- 复杂碳水化合物常指多糖,包括淀粉和纤维素等,它们在消化过程中缓慢释放能量,能够提供更持久的“动力”。所以我们在后文谈论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时,通常是复杂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分类


02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之旅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从进入口腔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你咀嚼含有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的食物时,口腔中的淀粉酶就开始将其分解为麦芽糖。不过,食物只在口腔中停留几秒钟,这些时间不足以让它们全都分解。

随后,平滑肌的收缩把食物送到了胃。由于胃酸的酸性环境,淀粉酶的活性会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也暂时放缓。食物在胃里的停留时间大约为2至4小时,然后才会进入小肠。

在小肠中,消化过程重新开始。胰腺分泌的胰淀粉酶会继续分解淀粉,而分解产生的麦芽糖则进一步被水解成单糖,最终被小肠细胞吸收。这个过程通常持续几个小时。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过程


通过小肠壁的微绒毛被吸收的单糖会进入血液循环,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它可以直接被细胞利用,或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以备不时之需。

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膳食纤维。它们虽然不能在小肠中被分解吸收,但在大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促进肠道蠕动和维系肠道菌群的平衡,对维持消化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去向


由此可见,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部的消化过程就像一个生产线,从口腔开始,经过胃和小肠,再来到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肝脏,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


关注  

我们  


 

碳索健康,科普碳水化合物相关知识的专业团队


作为专注于碳水化合物相关营养流行病学的学生科普团队,我们会在之后的推文中介绍碳水化合物的生理作用、饮食指导,并分析热门饮食模式、探究其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碳水化合物,从而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欢迎关注“碳索健康SHSMU”公众号,加入我们的讨论,一起探索碳水化合物的世界,做出更明智的饮食选择。


微信公众号:碳索健康SHSMU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2008). Position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Health implications of dietary fiber. 

[2] Slavin, J. L. (2013). Fiber and prebiotics: Mechanisms and health benefits. Nutrients, 5(4), 1417-1435.

[3] Iovanna, J. L., & Dagorn, J. C. (1982). Digestion of carbohydrates: A view of the molecular aspects.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44, 383-393. 

[4] Robyt, J. F. (1998). Enzyme catalysis of the hydrolysis of starch. Advances in Carbohydrate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53, 119-192.

 [5] Topping, D. L., & Clifton, P. M. (2001).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nd human colonic function: Roles of resistant starch and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s. Physiological Reviews, 81(3), 1031-1064.

 [6] Newsholme, E. A., & Leech, A. R. (2010). Biochemistry for the medical sciences. John Wiley & Sons.



文字 | 黄泽涵

排版 | 黄泽涵 曹诗佳

审核 | 曹诗佳

指导 | 许岚

支持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生健康科普摇篮计划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碳索健康SHSMU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科普公众号,专注于碳水化合物相关营养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