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喊: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喊:杀”
图1
即使抗日年代早已过去,但每当听到有关抗日的歌曲,依旧热血澎湃,《大刀进行曲》便是其中之一。
谈及《大刀进行曲》,就绕不开一位抗日英雄——宋哲元。
毛主席曾致信宋哲元,夸赞道:“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
蒋介石曾被“不听话”的宋哲元气得不轻,后不得不忍气吞声,好言相待。
图2
作为不折不扣的抗日英雄,宋哲元的抗日史让人可歌可泣,赞叹不已。可唯独他做过的一件事饱受世人的争议,那便是对待战俘的问题上。
宋哲元究竟做了哪些令人钦佩的事迹?他又是如何对待战俘的?
抗日,从不含糊
宋哲元自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后,就跟着冯玉祥走南闯北,作为西北军五虎将之一,他用过硬的实力和令人叹服的品格闯出了自己的名声。
图3
1930年,在各路军阀的混战中,有用不俗实力的冯玉祥在内部倒戈、战事持久等多重原因的加持下,以战败而告终。
面对惨痛的局面,宋哲元不忍放弃,竭力召集残部。为了生存,他决定归入蒋介石旗下,由负责战场收尾的张学良对其部队进行改编重用。
1931年6月,经过改编的宋哲元部队,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其中,宋哲元担任军长一职,管理三个师,领导共四万余人的军队。
从此,宋哲元既是29军的超强大脑,亦是29军的的主心骨。
图4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对沈阳发起攻击,挑起战争。
身为中国人,身为将士,宋哲元的职责就是保护祖国领土,保护一方人民,对打仗根本无所畏惧,更会愤然前行。
可是,蒋介石的一句“不抵抗”,再加上东北军的全面溃败,建立“伪满洲国”使东北地区的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令爱国的宋哲元忍无可忍。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宋哲元愤慨地呐喊道。
此话是爱国人士的宋哲元的肺腑之言,也是他的行为准则。
图5
1932年7月8日,迟迟等不来国民党出动的宋哲元紧急向张学良上书,根据多年领兵打仗的经验,制定出如何沉痛打击关东军、收复失地的计划,并请求上级同意自己出兵,立刻赶赴战场。
尽管宋哲元言辞凿凿,尽管他愿挺身而出,但说到底他也只是蒋介石众多手下之一,纵有他有抱负万千,上面不发话,他也只能服从军令。
左等右等,宋哲元的一腔热血被关了个闭门羹。
然而,蒋介石想用妥协与日军和平相处,却迎来日军的步步紧逼,兔子急了也得咬人。
1933年3月,宋哲元迎来上场的机会,带队从察哈尔省张家口出发前往长城沿线,并修筑防线。在重要地点(喜峰口和罗文峪)严加防守,排兵布阵。
图6
此前,29军虽无上场的机会,但宋哲元每日都对军中士兵强加训练,要求他们严守军纪,严阵以待,从未丝毫松懈,就等随时能上战场保家卫国。所以,29军能快速进入战斗状态。
在修筑战壕的沿线中,喜峰口的进攻最为猛烈,也正是喜峰口一战,让日军头疼不已。
自宋哲元派赵登禹率旅夺回喜峰口后,日军数次调动资源进攻,结果被一次又一次地打下来。不光如此,29军还深夜突袭日军,大批日军连第二天的太阳都无缘看到,就在睡梦中被结果,还因此收缴了大批武器,补充了军中的武器库。
嚣张气焰的日军如临大敌,不仅感慨:喜峰口成了我们的坟墓,而阻碍竟是宋哲元。
日军能说出这番话也是真正怕了宋哲元领导的29军,毕竟29军的武器装备跟日军不再一个级别,他们是靠手中大刀硬生生地击退了日军,守住了喜峰口。后29军又加急前往其他战线抵御日军。
图7
对于喜峰口的胜利,民众欢呼不已,情绪高涨,对29军、对宋哲元竖起了大拇指,《大刀进行曲》火遍大街小巷。
奈何情势再变,蒋介石一心寻求和平相处,最终委屈求全地签订了《塘沽协定》。看到签订的协定内容,宋哲元暴怒,他的字典里只有战死沙场,绝无妥协让步外敌致使领土拱手让人一说。
即使被迫和谐相处,但29军时常与日军产生摩擦,正义之举成为日军的绊脚石,不断地对国民党当局进行投诉,最终宋哲元察省主席的职务被免去。
宋哲元是聪明人,他不甘被蒋介石拿捏,所以他做了一件令国民党感到诧异的事。
图8
宋哲元一声令下,29军进驻北平。蒋介石慌了,日军也慌了,刚签订的《何梅协定》无声之间便被打破,出乎双方意料。随即宋哲元又命令部下与日军来往,令日军和蒋介石相互揣测,堪称一招妙招,令29军在夹缝中寻到生存之法。
1940年4月5日,宋哲元因病离世。就在他病重之际,依旧心系国家。
宋哲元爱国的热忱天地可鉴,是不折不扣的抗日英雄。那么惹出非议的事情又是怎么样呢?时间要倒回到北伐时期,一个人物的出场。
恶贯满盈之徒
1926年起,陕西凤翔地区的人民因一支部队的到来,生活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个个怨声载道。罪魁祸首正是党玉琨。
图9
党玉琨原本是靖国军首领郭坚的部下。因为童年生活艰辛,经常饥寒交迫,所以他深知填饱肚子生存下去的重要。世道混乱,让长大的党玉琨决心投靠军阀。
郭坚是进步人士,自辛亥革命时,他积极投身到革命行列,同众同仁一起争取革命的胜利。随后,他带领的部队被陈树藩编入旗下,后又经历多番战役。
1915年,随着袁世凯称帝,郭坚起兵声讨,然而陈树藩却要承认袁世凯的地位,引起郭坚不满。此后,陈树藩与郭坚心照不宣,两人反目,郭坚欲将陈树藩除之而后快。
图10
1918年8月8日,陕西靖国军正式成立后,郭坚担任第一路司令,先后攻克了扶风、宝鸡、凤翔等地,并选定在凤翔设立司令部。
党玉琨知道郭坚的部队在凤翔,便前往投靠。此后,党玉琨经历了一段“舒服”的日子。
在队中混出成绩的党玉琨从底层一步步迈向高位,先后担任过排长、连长、团长等职位。后又担任为陕西精国军第一路第三支队司令,可以说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可这一切随着冯玉祥的侵入,变得不复存在。
1921年8月,冯玉祥奉命来到陕西,郭坚的部队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不仅备受打压,郭坚也被盯上。
图11
1921年8月13日,郭坚被冯玉祥诱杀,靖国军被迫编入军阀,党玉琨这个时候带着余部逃走。
谁也不曾想,时隔五年,党玉琨重回凤翔,割据一方。若是他继承郭坚正义的一面,保护平安,也会慢慢得到拥护。然而,党玉琨及其部下丑陋的嘴脸尽显。吃喝嫖赌,压榨民众,坏事做尽,甚至干起了盗墓勾当。
党玉琨年少时在古董商店里当过学徒,自然知道古董的价值,如果变卖古董,何愁没钱养活军队,富裕自己。
1927年,党玉琨的部下组织大批民众前往宝鸡东郊戴家湾,大肆挖掘附近秦汉时期的古墓群,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现世,就连罕见的西周夔纹铜禁和珂尊也难逃一劫。
图12
挖掘工作持续了近一年,上千件文物被挖掘出土,而这些文物大部分的结局是辗转流失到了海外,何其让人悲愤。
1928年5月,党玉琨在内的各陕西军队对冯玉祥发起进攻,陕西顿时硝烟四起。宋哲元接到支援的命令后随即赶赴战场。
党玉琨没有想到冯玉祥的支援会如此之快,几路陕西军队恶战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不过,党玉琨并没有气馁,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支援和资源,依旧坚守在凤翔,对穷追在后的宋哲元部队进行防御。
凤翔外围的城墙被古人设计成易守难攻的模样,党玉琨很有信心不被攻破,并且宋哲元初试强攻后也皱起了眉头。
凤翔久久无法攻下,士兵只要攀上城墙就会被轻而易举地拿捏,究竟该如何找到突破口呢?
图13
几经思虑,宋哲元决定改变策略,不从高处入手,反从低处进攻。低处又是如何进攻呢?
原来,宋哲元先是命部下从城墙外挖了一个深坑,深度达到后又向着城根挖去。半个月后,终于挖到了城根。洞坑内部,部下根据指令放置了大量的炸药。同时,城外的武器装备一一就位。
所有准备全部就绪,宋哲元一声令下,炮弹声、炸药声、枪声瞬间响彻凤翔。凤翔的城墙片刻间就破了个大口子,宋哲元的部下争前抢后地冲了进去。
宋哲元的军队训练有素,而党玉琨的部下平时欺负欺负百姓还行,根本没法跟宋哲元的军队相比。
图14
毫无意外,宋哲元攻占了凤翔,消灭了头目党玉琨,杀死敌军两千余人,共有5000多敌军被生擒。
5000多俘虏该如何处置?宋哲元一声令下:杀无赦!
俘虏的结局
“什么?你要杀了俘虏?我不同意!”张维玺摇头说道。
张维玺是紧急支援宋哲元攻凤翔的十三军军长。
“张军长稍安勿躁,听我慢慢道来”宋哲元说起了他的看法。
宋哲元觉得眼下各地陕军蠢蠢欲动,如果要切实地解决问题,拿党玉琨出头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而且党玉琨和其部下恶贯满盈,平日里恶贯满盈,欺压百姓,又公然盗掘文物,他们的罪责多到数不清,是该杀之人。
一番分析下来,张维玺松动了态度,同意了宋哲元的处置方式。
图15
1928年8月28日,部下接到宋哲元和张维玺的指令:屠杀4000多名俘虏,并由宋哲元亲自监督。
行刑的关帝庙选在了关帝庙前,旁边有一口井,方便处理尸体。
行刑当天,当地的百姓闻风而来,都守在一旁看俘虏的下场。
俘虏一个接一个地被拖跪到井口边,只要后面的刽子手手起刀落,俘虏的头颅便跟身体分家,落入井中,紧接着刽子手便会把躯体揣进井中,又抬起手中的刀,准备解决下一个俘虏,一连串的动作干净利落。
血腥的场面对平民百姓来说多少不太能适应,再加上血腥味的飘散,很多人胃部已经不适。
其中有部分俘虏看到前车之鉴已经吓破胆,为了留个全尸,甘愿跳入井中,死的体面。
随着时间的流逝,刽子手已经处决了几百个俘虏,就在准备执行下一个俘虏时,一位老农冲进了人群,护着俘虏痛声喊道:“我儿是被‘党跛子’拐去的,不是自愿的,饶了他吧,如果一定要杀他,就连我也一起杀了吧”。
图16
看见一位父亲不顾生死,拼死护着将要行刑的儿子,怎能不让人为之心疼,在场的各位又是谁的儿女,又是谁的父母。
宋哲元不是万恶之人,他看到眼前的情形也不免心生感动。他还没说话,一旁的张维玺也出言求情,最后免了这名俘虏的死刑。
图17
其后,将还未行刑的4000多名俘虏交给各团执行死刑。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宋哲元的做法,第十三军第十七师师长赵凤林便是其中之一。
赵凤林安顿其部下道:“你们看着来,如果不是万恶不赦的人,就放他们一条生路吧”。
正是赵凤林的善意,令1000多名俘虏逃过一劫。
意料之中的是,经过凤翔大屠杀的消息传遍了陕西,不论是土匪还是其他陕军,都对宋哲元心生胆怯,不愿与他正面作战。
不得不说,宋哲元不仅是一名爱国人士,还有极高的战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