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 跋山涉水也要找到“你”

政务   2024-12-09 15:44   重庆  


“穿过一片玉米地,叶片上全是虫,硬起头皮闯过去,鸡皮疙瘩都一下就起来了!”


“翻墙、搭梯子是常事,全员‘女汉子’!”


“有蛇、马蜂窝,最难防的是蚊虫跳蚤,经常全身都被咬满红疙瘩!”


“饿了,就吃点野果;累了,就用江水洗脚洗脸;尽量少喝水,野外上厕所不方便。”


……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穿梭在人迹罕至的密林

跋涉在淤泥遍布的河滩

攀爬在仅可落脚的江边崖壁

……

只为找寻文物,让文物“活”起来

他们就是江北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员

江北文物的“守护者”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距今已十余年,文物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今年,开启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已认定、登记的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普查文物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


从五月开始,历经长达数月的酷暑高温,他们行走在江北区的大街小巷、山林江岸,开展严谨的“田野调查”。



时间紧   任务重   “全员出动”


与前三次文物普查不同的是,这次普查周期由五年缩短为三年,平时冬春两季枯草季开展的户外工作只能提前,集中在七八九月进行。


夏天野外温度高达四十五六度,但所有人必须“全副武装”。穿厚T恤,更吸汗,一天下来上面全是盐霜;外穿背心,装各种仪器、工具;穿厚底登山鞋、工装裤,防蛇;手套必须戴,方便边走边开路;随身携带登山杖,辅助爬山,拨开树枝,赶走蛇虫兽,发现捕兽夹;露出的皮肤包括脸,必须喷上防蚊药……

▲普查队员搭着梯子四处测量。 

这次“田野调查”可谓是全员出动。江北区文管所所有工作人员兵分两队,每队9人,分工合作,分别负责引路、开路、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图片采集、测绘画图、航拍等工作。


张明,经年扎根文物保护一线,带队人;熊莉,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十几年,负责统筹、信息收集、资料整理上传;刘晓梅,文物保护工作“老板凳”,负责现场信息采集、测量、拍照;朱千红,文物保护“新生代”,负责野外现场测绘、画图;“老夏”夏仁宏,55岁“义务文保员”,多年文物保护志愿者……普查队员们个个都是精兵强将,身兼数职。

▲队员认真核对数据。 

田野调查”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要“走得、坐得、说得、写得”,除了身体素质好,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比如“识土”,如何分辨墓葬群附近的生土、熟土,盗洞一般出现在哪个方位,当地地质地理,山脉走势……“‘田野调查’也是一次对业务知识的考察和精进。”张明表示。



翻山越岭 也要找到“你”


除了复查已登记的文物,寻找新文物也是这次普查的重要任务。根据文物志愿者提供的线索,加上查找档案核实史料,他们推断出在五宝沿江半崖壁上有一片清代的题刻。


早上五点半,一行人赶在太阳出来前,穿上厚重的装备,向五宝镇出发了。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预判的地点,但此刻江水已经漫过岩壁,这次队员们一无所获。


但是这种重要的文物遗迹绝不能轻易放弃。过了一个多星期,等到水退了,他们又第二次前往。退水后的滩涂小树林,行走极其艰难。河滩的淤泥黏且深,一步一个脚印。他们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


前方陡然出现一片乱坟岗。要说心里不发怵那是假的,但是不经过这里就到不了前面的崖壁。


“走!”张明一声令下,大家加紧步伐,匆匆而又小心地依次通过。


终于站在崖壁前,崖壁却被浓密的植物遮得严严实实。一组人用手里的砍刀砍去身边杂草矮树,来回反复查看。

▲攀爬岩壁,寻找题记,高空作业是常事。

岩壁风化严重,断层复杂,杂树林立。就在大家沮丧得几乎要放弃之时,突然一个角落显露出不太明显的人工凿刻痕迹。


“终于找到了!”欢呼声四起,那一刻,所有的辛劳都变成了兴奋。“孝人亭题刻”,两百多个平方米的题刻,第一次被后人发现并记录。


一次,他们获知线索,在江北境内一个无人区,有一个墓葬群。第二天六点就出发,一路在茅草中穿行。


草高过头顶看不到路,他们在深沟里迷路了。脚下草窟、乱石,深浅不一,为防滑倒、掉队,大家边走边喊,互相照应。最终,翻过两座山,开路斧头都砍飞了,才在山坳里找到“李家岗古墓葬”。上面有碑记,清楚地保留了“由楚入蜀”等文字内容。

▲队员们一路在茅草中穿行。

“这是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史的重要实物依据,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这样保存完好的墓葬群已经不多了!”这一发现让大家为之一振,顾不得周身的疲劳,赶紧拿出工具,测绘、记录、拍照、录视频。等记录完,拖着疲惫的步伐走出大山,大家才惊觉,一天都没有吃饭。

▲队员们在为古墓“留档”。  



“最美的风景”都在路上


一次,根据文保员提供的线索,通过查阅资料和老地图,他们确定“大方寺”在五宝镇一处无人区的山顶上。那里海拔750多米,植被茂盛,人迹罕至。当天已经走了四个普查点。为了不耽误进度,大家吃完饭,下午两点又出发了。


山下只有两户人家。经过多方询问,好不容易找到一位80多岁的村民带路。


此刻正是最热的时候,山下有一小段山路小径,山上多年都没人上去了。路旁茅草有两米多高,大家边走边砍。一不小心还会掉进地下的空土坑。张明和志愿者老夏用镰刀、斧头、油锯一起开路。一路还要防着野猪和蛇。等走到目的地,不少人工装裤都划烂了,手也被割伤。


花了三个小时,终于在山顶找到遗址。在周边用砍刀砍出一小片空地后,开始记录。记录完太阳也将下山,阳光映照在山间,茅草泛着金光,来时的路显得那么美。“今天任务顺利完成,我们合个影吧!”疲惫中,队员们坐在山头,利用这片刻的休憩,留下为数不多的合影。

▲任务顺利完成后的合影。  



“铁腿功”“巴壁虎”“火眼金睛”


“耗儿石”,一处隐藏在江里的石刻,要到达,必须要经过一段河滩。滩上有一条深沟,两三米宽的淤泥,淹到小腿。怎么办?张明带头跳进淤泥,一步步挪到对岸。再找手臂粗的两根断木头,搭起一座“桥”。其余的人从“桥”上走过,颤颤巍巍大气都不敢喘。


江北境内保留最美的石马河“野猪岩”古栈道。为全面记录下它的资料,队员刘晓梅从岩壁上屈身走过,在仅能侧身倚靠、比脚宽不了多少的崖边测绘,采集数据、记录影像,脚下就是滔滔江水。

▲尽管身后是滔滔江水,队员依旧在采集数据、记录影像。

五宝观音寺石刻,在无人区“隐身”多年。四周灌木杂草丛生。上去只有一段“通天”路,最窄的地方不足20公分,还有松动塌方的危险。作为石头建筑,观音寺石刻被岁月侵蚀已经有部分塌陷,留下相关资料迫在眉睫,还要格外细致。冒着塌陷的危险,队员们站在“通天路”上,甚至绕到背后为它做了全身3D资料留存。


为了采集协睦村崖壁上的石刻资料,队员们要先爬上几十米的山崖,爬到一半,中间再搭楼梯,登顶后像壁虎一样吊在崖边测绘。


很多近现代建筑,已经处于危房状态。为了以后修复,必须要进去采集数据,要上下左右全方位测绘、丈量,记录房屋结构,要眼疾手快……

▲队员在测绘危旧文物遗址。

一次次,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行走在无人之境。他们戏称自己是“铁腿功”“巴壁虎”“火眼金睛”,能够“上天入地”。



只希望文物发掘保护“后继有人”


“沙凼古井”“观音庙”……截至今年10月,此次普查总计普查200余处,包括石窟寺及石刻、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新发现文物60余处。


“每去一个地方,都尽量多留影像资料。细部、大样、建筑结构,都现场记录绘制。这些文物古迹,反映的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用物化的东西承载历史发展的痕迹,是历史的见证!”


除了文物古迹,他们还沿途追寻遗落民间的非遗文化,为老百姓讲解文物保护知识,普及法律法规。“我们遇到很多热心群众、志愿者。走访当地了解建筑历史时,当地老百姓都很支持,有的还专程带我们回家去看资料照片;各镇街、部门,给我们很多帮助!”

▲志愿者与普查队员同行。 

如今,“李家岗古墓群”很快就要挂牌保护,其他保护复建工作也在陆续开展中。


“传承,一代人是做不完的。基层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让老百姓能够见证历史变迁的过程,留住中华文明的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只希望文物发掘保护后继有人!”采访到最后,队员们都很感慨。或许,这也是每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声。



总编辑:张千里

副总编辑:刘昆
责任编辑:瞿泽娟
编辑:唐维迪
记者:赵倩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推荐  阅读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江北新闻
权威发布、最新资讯、便民服务、形象展示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