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朱雁飞:“最近,大家都在热议‘我们心中的拯湖碑’,拯救杞麓湖就是拯救我们自己。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杞麓湖北岸设立着一块’拯湖碑’,它是时间的见证者,无言的诉说着杞麓湖的沧桑与变迁。这块碑设立于1981年10月,碑文中写道:建国以来,由于违背自然规律,累次开湖泻水,盲目围湖造田,导致湖缩水减,气候异常,农业生产累受旱灾严重威胁。此湖再不拯救,大有枯竭之势,通海面临不堪设想之灾......事关重大,为尊民意,勒石为誌,共同信守。”
读碑中内容,不难看出前人对杞麓湖保护非常重视,并有一种先见之明,看到了危机,定下了规矩。
“‘拯湖碑’是通过县人大定的,主要控制水位,规定可以抽多少水,大家不能随便抽水。”沙沟咀灌区管理站原站长肖福兰介绍道。
今年85岁高龄的肖福兰,负责杞麓湖水位监测、抽水等工作长达30余年,对曾经杞麓湖水急剧减少的景象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最低的水位是1983年,沙沟咀建了两级低坝站,供给沙沟咀站抽水,那年是零下三寸八(低于杞麓湖水位0.38米),田里栽着稻谷都开了很大的裂口,好多田都没有办法栽种,栽了也是晒死,1983年没有收成了,湖里没有水,我们也无法给农户供水。当时杞麓湖成了大草原,从十街就可以走着过来,来到渔场。”沙沟咀灌区管理站原站长肖福兰介绍道。
牛松山是万家社区九组牛家港口居民,自幼在杞麓湖边长大的他尽管已年过八旬,对杞麓湖曾经的美好依然历历在目。
“以前这些都是湖中心,水深得很,在1958年以前,这个渔场像个小岛一样的,有沙滩,周围都是水,水很清、很深。湖对面的人来通海城赶集,都要坐船,牛家港口每天有七八十只船停在我们村子下面。”万家社区九组牛家港口居民牛松山说。
说起杞麓湖历经的沧桑,时常到杞麓湖畔休闲赏景的牛松山大爹,不由得感慨万千。
“通海如果没有这个湖水,就只能靠天吃饭了,就像“雷响田”一样,天不下雨就无法种田,农作物生产不出来就危险了。”万家社区九组牛家港口居民牛松山说。
“通海这些蔬菜全部都是靠杞麓湖灌溉,如果通海杞麓湖水脏了,或者干了,蔬菜就栽不出来了,我们就没有收入了,也供不了娃娃读书。”万家社区九组菜农罗建芬说。
正如大家所言,杞麓湖对于通海的重要性,大家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的。杞麓湖是通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誉为通海人民的“母亲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三治一改善”,从抓“末端治湖”向“源头治理”延伸,从“抓重点措施落实”向“抓系统工作推进”深化,从“运动式突击整改”向“系统化长效化治理”转变,在污水收集处理、绿色农业转型升级、河道综合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立体化推进杞麓湖的保护治理工作。
记者朱雁飞:“古人说:‘观今宜鉴古。’从‘拯湖碑’设立来看,保护治理杞麓湖不是当前才开始的,我们从几十年前就一直在努力,并成为一代代通海人的共识。杞麓湖的保护治理,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必不可少,但达成全社会思想共识,全通海人民一起参与进来更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树立‘人人有责’的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不文明的行为改起,全力支持杞麓湖保护治理,一代接一代奋斗、一代接一代努力,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湖,造福通海子孙后代。”
编辑:杞文慧
初审:杞文慧 秦林
复审:唐文娟
编辑:杞文慧
初审:杞文慧 秦林
复审:唐文娟
终审:师云波
名城通海
穿越千年古郡的礼乐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