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杨杨笔下的杞麓湖

政务   2024-12-04 13:49   云南  





“一水抱城郭,看柳渡渔庄

螺洲蟹舍,岚平烟静

置身宛在画图中”

这是古人用来赞美杞麓湖的诗句


杞麓湖是哺育通海29万人的摇篮

她以母亲般的爱滋养着通海的每个人

以润物无声的方式

连接着每个通海人的心


杞麓湖

是一片真正的乐土

是一片最诗意的浪漫之地

是我们看得见的自然“社会”

是我们的生命之湖

……

这是作家杨杨对杞麓湖的深情告白



一起走进杨杨笔下的杞麓湖


杞麓湖,通海人民的“幸福地理学”

作者:杨杨


我眼含热泪,凝望着杞麓湖


最近以来,我常常伫立杞麓湖畔,看看周围起伏的群山和一片片调色板一样的菜地,天空的云朵出奇的多,有时像一座座连绵的雪山,有时像深谷里的巨大悬崖,有时又像万马奔腾的草原……更多的时候,太阳光从云朵上照射下来,形成一个个浩大的光影,缓缓移动在湖水之上,而当我抬头仰望时,在云朵与云朵之间,却留下很多空隙,那是深蓝的苍穹。



面对这片湖水,这些青山,这片土地,我甚至有了这样的想象,如此恢弘的天地,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活现场,一年四季,一天到晚,这里的太阳、气候、土壤、植物、与通海人之间,好像有一种神秘的语言在沟通,在吟诵,它们互相召唤,互相启示。站在这样的天地之间,我们如同一群初民从远方赶到这里,与这里的各族同胞相聚一起,参加一场举世无双的欢庆大典,虔诚地朝拜这里的名山、田园、古城、河流、古道、古村……


杞麓湖,一片真正的乐土


我们无需学习多么高深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无需深度体验,只要是通海人,只要是在通海生活或工作过,或者刚刚进入通海之地,便能感受到这是一片真正的乐土,是一片最诗意的浪漫之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每个人都是山水田园诗人,都在创作一曲属于自己的乐水乐山的“山水壮歌”。在这里,我能用眼睛看到通海的历史,看到每一个场景都那么生动迷人。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在通海生活和行走的人,都感到自己能像水里的鱼儿一样活着,像阳光下的树木一样生长着。为此,我们永远无法忘却杞麓湖对通海地区的塑造之功,永远不能拒绝这种“幸福地理学”对我们的启示意义。



是啊,大自然既然能把这片灵山圣水赐给通海,通海人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山水地理管理学”。这正如人一出生,其生命就被界定在有关的“族谱”和特定的地理背景中一样,通海人民与生俱来就已融入与杞麓湖组成的强大的“血亲”集团之中。


其实,我们的先人早已开始关注这种神秘的关系了,他们认为“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寒而不理”,“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土逾高,其气逾厚;水逾深,其气逾大。”无独有偶,古罗马人也认为“山水风景皆为一个地方具有生命内在精神的外部显现。”这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把一个地方视为一个生命体,而山水就是那个地方暗含着的一股趋向完美的固有力量,可以说它们是一种特殊的“场”,也是一种灵验的“气”。挺拔的山,喻阳;曲柔的水,喻阴,它们共同组成了互容、互动、互增、互补、互长的对立而统一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作用之下,水为周边的山所容纳,而且被山塑造成了湖海、江河、溪流等等。同时,山也被自己身体内外的水所滋养,并被雕造成峰峦、丘陵、平地等等。它们就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自己的“体形”和“秩序”,最终让那个地方成为特定时空中的完美的生命体。这种“诗性”的分析,似乎能为一个地方的生存发展增加一点哲学意味和智慧,也让我们感到自己正在一种深厚而光辉的古今文化中成长,这种感觉何等美妙和快乐。


杞麓湖,我们看得见的自然“社会”


当然,我们非常明白,通海的山水城郭并非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或者说它就是一种看得见的自然的“社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作家、诗人对通海“幸福地理学”的密切关注和考察研究,其实就是为了发现、揭示和利用其中蕴含在这种“社会”之中的那种固有的规律和力量,使人们生活的地方更有秩序,更有持久的生机和动力。他们在走遍了通海的山山水水之后,凭借着他们的智慧、才情和灵性,仔细分析了通海山、水、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从而对通海城乡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学说。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通海保护治理为发展之基,谋划“山水通海”,推进“生态通海”,促进“富裕通海”,激发“活力通海”,打造“魅力通海”,创造“幸福通海”。


现实的通海,依然像水晶或露珠那样清亮动人。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的生活现场就是一个幸福的天堂,每一次劳作,每一次呼吸,每一次睡眠,生活里一切细节,都是天堂一般的感觉。这种天性的感觉正在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地强化和增强。可以说,通海人越来越意识到维护这种天性山水的重要意义,越来越意识到保护通海山水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海人正是在这片古老而鲜活的土地建立起一种新的时间观、历史观、自然观和发展观,正在从这片土地上那些古老的事物身上学习如何保持自己生命的尊严和立场,正在与这片大地和其他生命保持着诗意的想象及和谐的关系。


我们栖息在这片大地上,感受并见证着太阳是如此青睐这片土地,它散发着无限热量的光芒,滋养着这片大地上的一切植物,诸如稻谷、烟叶、玉米、蒜薹、洋葱、番茄、蒜苗、青菜、芹菜等等,它们在阳光下如同中魔一样的生长,而当我们迎来丰收的时刻,它们的果实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我曾猜想这里的太阳、气候和土壤,好像与这里的植物签订了某种协约,让它们之间都能以一种亲和的姿态、色彩、温度和力量,相处于同一个空间,相互呼应,相互提升,相互滋补。难怪这一带的各族同胞喜欢这样说:我们的田园就是花园,什么都能种,种什么成什么,样样都好。


这里种植的许多经济作物,都是省内国内一流的优质产品,每一样都可以说是我们的文化地标,在云南乃至中国具有“领风气之先”的意义。这里的许多植物已被誉为“摇钱树”或“绿色股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湖畔人民的生活状态,让我们成了典型的“云烟之乡”、“鱼米之乡”、“云菜之乡”的主人,这其实也就是通海人书写的一页页“幸福地理学”。


杞麓湖,我们的生命之湖



杞麓湖曾经呐喊过,那是深情的呼喊,疼痛的呼叫,甚至是绝望中的尖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个让我们唱尽赞歌,无比自豪的高原湖泊,多少年来,曾经给我们多少清冽的水,给我们多少丰饶的粮,给我们多少香甜的蔬菜,给了我们多少美味的鱼虾,还给了我们赏心悦目的风景,这些年我们猛然发现了这里所拥有的山、城、田、湖的伟大自然格局,但唯独遗忘了我们自己,唯独在赞美之余,似乎忘记了自身的责任和存在。其实,湖畔的人,才是风景的灵魂,才是风景的主人。而今,我们最需要的是自我唤醒,望着眼前混沌而虚弱的杞麓湖,我们不能仅仅用“母亲湖”之喻就一词带过,她其实是我们的生命之湖,是我们自身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当我们直面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反思,而不是麻木不仁或者抱怨不已。我们要重新找回失去的感觉,重建内心的秩序,在我们的心底里树立起一座真正的“拯湖碑”,碑文就一句话:拯救杞麓湖,就是拯救我们自





来源:书林岛

编辑:杞文慧

初审:杞文慧 

复审:唐文娟

终审:师云波




















































































名城通海

穿越千年古郡的礼乐光影

名城通海
通海县融媒体中心官方账号。党政工作动态、新闻发布、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对外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