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上,多地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提质增效转型。其中,浙江省宁波市、辽宁省大连市、江苏省常熟市结合自身实际,交流了当地经验做法。
宁波市:
打造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的“宁波模式”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指导下,浙江省宁波市坚持垃圾分类和可回收物利用“两网融合”,全力打造全品类、全链条、可持续的可回收物管理体系,获评全国首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建设城市。
强化机制创新
统筹推进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
立足机制创新,释放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的内生动力。创新统筹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每年将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民生实事工程;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资源循环利用工作领导小组,高位统筹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工作;设立独立法人的事业单位,足额安排专项资金,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创新“两网融合”机制。出台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2部地方性法规,印发实施政策性文件32项,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有机融合。创新政企协同机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引导规范化回收企业参与体系建设。
循环集市活动现场
推动流程再造
打造可回收物全链条闭环管理
立足投递、收运、分选、处置四大环节,提升回收利用效率。优化投售服务。建设规范化可回收物回收网点6206个,实现网格化服务全覆盖。提升回收服务供给质效,打造以“智能投递+线下交售”为基础、“预约回收+人工服务”为补充、“活动引导+社会实践”为阵地的多种回收场景,满足不同群体分类投放需求。提高收运效率。构建与可回收物多元投放相匹配的收运体系,配备专用运输车辆503辆。智能网点满仓后自动派单至就近车辆,实现20分钟内完成收运;线下网点通过规划最优路线,实施公交化收运;点对点预约上门,实现可回收物不落地就近就快收运。推动精准分选。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33座,强化末端处理,坚持集约化、全域化治理。
校园科普活动现场
着力示范引领
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发动企业、群众、社会各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企业品牌示范。培育商务部重点联系企业2家,树立行业标杆,发挥带动效应。群众广泛参与。全市组建了“社会、行业、工会、青年、妇女、科协”六大类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志愿者累计达80万余人次。各界共同缔造。全市学校将资源循环利用纳入“开学第一课”,发行了全国首套含幼儿园到大学再到市民的垃圾分类系列教育丛书,打造首个教育部门认定的分类研学精品项目;设立垃圾分类志愿者学院,累计培训社会各层级超百万人次。
可回收物资源驿站
践行绿色低碳
发展可回收物行业新质生产力
促进低值利用。制定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和补贴细则,落实专项资金,激励市场主体以高价值回收产生的利润,推动开展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通过AI识别、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一体化,构建监管平台,强化信息收集、共享、分析、评估和预警,形成“分级管理、数据互联、过程上链、统一智治”数字监管模式。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并持续迭代升级智能回收箱、流动回收车等智能型回收设备,引入光分选、电涡流分选、AI机器人分选等新型技术,实现可回收物深层细分,推动高值转化和有效利用。构建多方案复合的智能化回收体系,根除传统“破烂王”堆积、分拣垃圾时产生的二次污染、无序经营等问题。
大连市:
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全周期培育
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认真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全周期培育,走出了有益探索之路。
厚植基础“土壤”
完善全周期管理新机制
大连市坚持系统思维,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机制。突出制度先行,构建总体政策体系。建立了以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主体,将垃圾分类要素内嵌至相关法规,列入相关清单,并配套多个制度文件的政策体系。系统化推进,构建全链条分类硬件体系。做实分类处置链条,实施收运全流程数字监控,推行分类车辆强制规范喷涂,探索发展东北寒冷条件下厨余垃圾协同处理技术。突出精细化保障,构建宽严适度监督体系。强化结果运用,靶向奖励优秀物业服务企业和一线工作者,吸引全市近70%的物业管理小区加入样板小区打造行列。坚持善意沟通执法理念,有效遏制违法行为。
深植分类“种子”
推行全周期培育新方式
深耕“培养一代、走出一代、引领一代”理念,完善垃圾分类进校园机制。覆盖全学段。分学段编制教材,树立“开学第一课”品牌,开展“百家校园齐行动”活动。在幼儿教育阶段,让儿童通过游戏知晓分类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孩子通过用可回收物换奖励等方式树立分类意识;在高中教育阶段,利用团组织活动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养成分类习惯;在高校教育阶段,吸引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联动家校社。组织分类讲师进校园宣教,组织学生进终端体验、进家庭督促、进社区服务。示范带全局。用典型示范带动全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一校一品”建设,选择硬件条件突出学校,建成27个校园宣教基地。
垃圾分类快闪秀活动现场
浇灌“文明之花”
打造全周期服务新品牌
打造接地气、有活力、受欢迎的“小浪花成长计划”品牌,探索新形势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融合路径。创建“小浪花”品牌。系统建立具有地域特色又包含久久为功寓意的“小浪花”品牌。构建品牌、宣教、志愿者、社区、校园等6个项目板块,启动“小浪花”课程体系研发工程。壮大“小浪花”声势。整合各方队伍,成立志愿服务总队,发挥全国分类达人引领作用,开展培育公益讲师和“寻找身边分类达人”项目。发布全城招募令,年招募志愿者1.5万人。发挥行业先锋队作用,组织“工匠杯”垃圾分类职工技能比拼,开通“分类生活号”地铁专列,行业协会发出分类倡导,加快绿色转型。深化“小浪花”社区服务。去年,志愿服务总队为社区提供“上门服务”5.3万场。
常熟市:
建立“三全”管理模式
近年来,江苏省常熟市坚持“党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民互动”原则,聚焦体系建设、制度健全、习惯养成三个关键,构建生活垃圾全流程闭环分类处置体系。
加强科学管理
构建“全流程”处置体系
始终坚持系统推进,针对县级市流动人口少、垃圾产生量少、小区规模小数量少、居民作息时间相对固定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全过程分类体系。
前端设施覆盖“全”。推行定时定点投放,不断优化投放模式,满足不同群体投放需求。全市717个小区撤除2万余个投放点,高标准新改建清洁屋1060个。中端收运力量“足”。配备收运车辆3000多辆,形成328条“公交式”收运线路,配套混收举报和拒收机制,严格落实分类收运。建立小区回收站、社区集中点、街道分拣中心三级可回收物回收网络。末端处置能力“强”。立足长远,建设各类终端设施,形成完善的终端处置和利用体系。建成焚烧设施2座,处理能力2700吨/天,建成1座协同焚烧设施、24座分散式乡镇有机垃圾处理设施等,处理能力达550吨/天。
配备收运车辆 形成“公交式”收运线路
坚持精准施策
健全“全方位”管理制度
始终坚持制度先行,持续完善组织、评价、监督机制,靶向施策推动分类提质增效。
完善机制保障。实行市、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两级专班实体运行,制定设施配置标准、作业规范和实施细则等30多个规范性文件,配套日常督导、执法检查、警示曝光等机制,推动工作落实落细。科学评价问效。健全市、街道、社区三级评价体系,并纳入部门和属地绩效考核,压实管理责任。定期评价小区分类成效,实行ABC分级管理,评定星级小区,薄弱小区结对帮扶,“一小区一方案”督促提升。智慧监管赋能,建立投收运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平台。
社区集中点
夯实基层治理
推动“全社会”习惯养成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用心用情引导全民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
宣传活动现场
坚持党建引领“核心”。市委组织部牵头建立四级党组织联动机制,市、街道两级党组织与社区“共驻共建”,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桶边督导,以“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强化基层治理“重心”。建立社区、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志愿者、居民的“五位一体”联动机制。突出宣传引导“靶心”。开展全媒体宣传和多样主题活动,创办线下课堂、线上云展馆,打造街道特色研学线路15条,在寓教于乐中普及分类知识。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编印主题读本拓展趣味课堂,组织小小督导员、分类观察行等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家校联动活动,带动家庭和全社会共同参与。
(来源:中国建设报)
期推荐
-主 编-
王 庆
-编 辑-
游 希
《中国市容环卫》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