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建水县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十载荣耀,建水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光辉历程,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更展示了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中,建水县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权不变、政府补助、分布实施”的原则,对古城内老院落进行修缮保护,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并取得显著成效,古城内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临安模式”被作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提升人居环境的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位于临安镇东林社区卷硐街的静庐是一座百年老院落,据产权人李志伟介绍,院落由祖辈建盖于道光22年,至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他们家在这座院落里居住了69年。为了进一步对院落进行修缮保护,2019年这座承载着李志伟家几代人记忆的院落被选为新“十大院落”,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地修缮保护。
建水县2005年开始实施的古城保护与风貌恢复工作,采取“降建筑高度、降建筑密度、降人口密度”的措施,按“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分类施策,实施新老“十大院落”修缮提升等示范工程,对古城内所有的建筑风貌、层高、外立面进行严格控制,由点到线到面逐次推进古城保护与风貌恢复工作,古城内城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保护和利用,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古城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除了古城保护与风貌恢复工作,建水县还将“临安模式”拓展到棚户区改造工程等其它城市建设工作中去,不断丰富“临安模式”的实践内涵。家住在小西庄沈氏民宅的黄致英,是棚户区改造工程的众多受益者之一。曾经破旧的住房通过棚户区改造项目政策资金进行两次修缮和改造后,不仅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为此,黄志英还为棚户改造工作组送上了锦旗以表感谢。
李志伟和黄致英的亲身经历,是建水县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生动写照。“临安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恢复了古城风貌,提升了古城的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也为全国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接下来,建水县将持续创新和完善“临安模式”,将其扩展为全要素、系统性的古城保护新模式,推动建水古城保护和风貌恢复工作迈向新台阶。
记者:张诗晗 周伶玉
编辑:张诗晗 周伶玉
审核:苏浩伦
法律顾问:云南毛荣芳律师事务所 毛荣芳律师 1380877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