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国际汉语节教师研讨会暨教育领导峰会圆满成功

文摘   2024-07-02 03:36   中国香港  

2024年6月29-30日, 为期两天的第四届国际汉语节教师研讨会暨教育领导峰会在广州科学城爱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顺利召开,圆满成功。本次峰会由国际汉语节协会和亚太地区中文教师协会共同主办,香港传承基金及中国涉外教育集团荣誉协办,广州爱莎科学城爱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具体承办, 以 "大道践行, 回归本质" 为主题, 探讨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促进国际中文的教与学。

国际汉语节协会由著名语言学家田小琳教授担任会长,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副教授梁源博士和香港国际汉语教学的奠基人王小平博士担任副会长, 曾登高博士、金梦瑶博士、李蓁博士、王莉莉老师、戴希衡老师、李黄萍博士、艾俊霖先生和廖伟基先生等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创建。这支卓越的师资团队确保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水准和影响力。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20位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 涵盖教育领导力、师生健康、双语/多语教育、跨语言教学、课程融合等热点话题。来自全球40多所学校的老师通过线上线下参会方式, 在知识、技能、理论和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大会特别邀请了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双语课程负责人褚莹博士、广州科学城爱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世界语言系主任和新加坡美国学校世界语总监徐朝晖老师担任主旨演讲嘉宾。    

褚莹博士分享了ISB双语课程的转型历程。这一转型历程包括关键的自我反思和持续学习, 运用变革领导理论和研究的战略应用, 以及赋予教师研究者和变革推动者的角色。这一过程体现了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语言和文化反应能力的学生, 为他们未来的复杂挑战做好准备。

徐朝晖老师分享了双语教育的核心与创新。各个学校对双语课程的设计核心目标都是在培养学生语言基础上, 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差异, 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果千差万别。双语教育的创新实践关键在于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 提供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 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人才。  

戴希衡老师带领听众一同探索语言教学领域的新进展,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 揭示那些赋能语言教学的种种, 引领与会者走向语言教学的未来, 为学生提供更富有成效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这包括:个性化教学、社交语言学习、技术辅助教学、游戏化教学、脑科学与语言教学、跨学科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多模态教学、跨文化教学以及反思性教学等。

戴老师指出,教育领域正在探讨如何促进包容和创造多元文化环境, 理解学生的文化观, 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在国际学校这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 如何在教学和课程中尊重多元文化, 将其融入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政策是值得反思的重要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 教师需要善用科技手段, 提高学生的双语跨文化能力, 成为与时俱进的教育者。

在为期两天的分会场演讲中,一众讲者围绕当前教育教学热点与参会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

岭南大学香港同学会小学的吴晓灵校长在《生源影响课程变革 - 透视教育领导力》的讲座中, 分享了学校从收生不足到人气爆发的幕后故事。吴校长介绍了学校在策划推广、课程变革, 以及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社区等方面的做法, 让每个学生都能施展所长、体验满足感。她同时也探讨了教育领导者在团队带领、危机应对等方面需要具备的技能、理论和信念。    


杭州滨江区唯诗礼幼儿园的方正玲校长则在《家园共育 大磁场启航》中, 探讨了家庭与学校合作在教育领导力中的关键地位。她分享了学校如何在快速变革的社会中, 与家长建立积极合作, 调动家长资源, 促进学习社区的发展。方校长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合作策略和规划方案, 帮助学校与家长共同推动孩子的成长。

厦门长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中文学科带头人巫重阳老师作了题为《以任务群组织单元教学 ——优化学生学习路径》的演讲。她分享了如何将国际教育理念与本土实践相结合, 解读了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理念, 并介绍了如何通过 "学习任务群" 这种特定方式, 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 达成核心素养目标。

香港耀中国际学校(小学部)六年级中文组长Ms. Shirin Lau 在《运用 UDL 教学设计以及运算思维融入小学批判思维教学》的讲座中,分享了她的行动研究。通过将普适设计学习(UDL)和运算思维应用于六年级中文教学, 以"英雄"为主题, 她引导学生从中西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辩论。通过UDL的课程设计, 她致力于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度, 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性。这种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好地应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西安梁家滩国际学校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权帅男老师带来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讲座权老师从"为何需要读整本书"和"如何读整本书"两个角度, 结合IB语言学习循环, 以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为例, 分享整本书教学与学习的奥秘。这有助于老师和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提升阅读理解和语言学习的整体效果。

广州科学城爱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文老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李颜灵老师的讲座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IB小学中文课程实践》。李老师带领参会老师们探讨了如何在IB小学中文教育实施过程中,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融入课程, 拓展中文课程的建构空间。这不仅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全球情境中学习语言, 增进对世界的理解, 还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深圳爱文学校小学部中文主班教师刘翔宇老师的讲座题为:《从古诗到现代诗, 如何将诗歌教学融入写作,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热情?》刘老师以小学高年级(3~5年级)不同诗歌项目学习为例, 以诗为媒, 和参会者们探讨了如何帮助学生从阅读过渡到写作创作, 以及如何将AI融入诗歌学习, 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灵感,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刘老师强调,诗歌学习不应局限于朗读、背诵与默写, 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如何将所阅读的诗歌转化为写作的素材进行创作,这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话题。刘老师的讲座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收获。


来自香港明爱元朗陈震夏中学的中国语文科主任吴善挥博士和陈玉群老师, 在"绘本教学应用在中学中文科课程之实务分享"讲座中, 分享了他们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应用绘本教学的创新实践。吴博士和陈老师指出, 绘本具有多元化的教育功能, 包括语言、文学、品德、科普、美感等方面, 一直深受教师的重视。然而,绕本教学多集中在幼儿和小学阶段, 在中学课程中应用相对较少。作为实践者的两位老师, 在教学中尝试以绘本为教材, 设计出跨学科、创造脉络、多元文化、图文连结、创造性思维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力求让学生全面学习语文知识, 同时接触世界公民、家国情怀、生死教育、生命探索、战争与和平等丰富多元的主题。

此外, 他们还辅以创意写作、艺术设计、反思日志等活动, 深化学生对语文及品德知识的认知和反思,希望学生能建立应有的素养。值得一提的是, 两位老师在分享讲座时, 还介绍了他们带领教师团队共同开发绘本课程的历程和挑战, 为同行提供宝贵的经验参考。通过这次分享, 我们看到绘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有可为,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相信这种创新实践必将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启示。

  

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尤其是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迭代进化异常迅速。一方面,这些新科技和新资源可以为语言学习提供越来越多的辅助和资源,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自动化的科技工具未必能真正理解学生的需求,照顾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自香港教育大学的助理教授张凌博士在题为《中文教学中的科技运用与情意关怀》的讲座中,结合中文教学中具体的例子,带领与会者们探讨了如何在应用科技时带入情意关怀(care)的思考。尤其是我们可使用创意(creative)、调整(adaptive)、反思(reflective)和成效(effective)的策略(张凌,2023),使科技能“有温度”地应用于教学,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的马胜男老师在题为《山也AI,海也AI,中文课怎么可以不AI!》的工作坊中,向参会者们介绍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提升中文教学的效率和个性化程度。马老师表示, 在AI时代, 教师应主动拥抱新技术, 充分发挥AI工具的辅助功能, 以提升备课和教学的整体效能。具体来说, AI工具可以帮助教师 节省备课时间,实现个性化教学,提供实时反馈,重塑教师角色。借助AI工具, 教师可以从单纯传授知识的角色, 转变为知识引导者和学习促进者, 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老师的分享启发了与会者全新的教学思路,大家一致认为, 在AI时代, 教师应积极拥抱新技术, 以创新的教学方法, 让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Nord Anglia International School Hong Kong的中文总监曹玉亭老师在题为《基于数据分析的学生学习成果追踪》的讲座中, 与教师们分享如何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 全面监测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表现。曹老师在讲座中强调, 精准的数据分析已成为提升学习成果、优化教学决策的必备手段。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详细跟踪和可视化呈现,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清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态和进步轨迹, 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获得直观的教学反馈, 识别学生群体中的差异化需求, 为分层教学提供依据;为学科部门管理者提供全面、客观的教学质量数据, 为教师发展和学校效果跟进提供依据。

参与的教师纷纷表示, 曹老师的分享不仅让他们认识到数据分析在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也学到了具体的数据追踪和可视化方法。大家表示会积极尝试将这些技能运用到日常的备课和教学实践中, 为学生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学习支持。

西安梁家滩国际学校中文科主任侯永钦老师在题为《课程融合视角下MYP中文语言与文学校本教材的编制策略》的讲座中, 与教师们分享了在MYP中文语言与文学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侯老师指出, IB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独立思考和全球视野, 这就要求学校在落地执行时, 需要将IB课程理念与本土文化背景相融合, 开发出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在MYP中文语言与文学校本教材的设计过程中, 侯老师强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树立全人发展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 采用整本书教学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深度学习能力;

- 鼓励师生合作探究, 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

- 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估, 全方位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 侯老师表示, 学校的MYP中文语言与文学校本教材能够更好地贯彻IB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背景知识的终身学习者打下坚实基础。

首尔外国人学校中文总监李征老师在题为《设计及整合国际中文课程》的讲座中, 和与会者们分享了学校中文教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经验。李老师首先介绍了学校的中文教学现状。作为一所面向国际学生的学校, 如何在满足不同背景学生的需求, 同时又能够贯彻国际课程理念, 一直是学校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此, 学校近年来积极探索中文课程的整合之路。李老师从课程计划、教学实践、评估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学校的具体做法。

本次讲座生动生动地呈现了首尔外国人学校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引起了与会教师的广泛共鸣。

英基启新书院超语项目负责人Lilian Wong老师就 "超语实践与反思" 的主题, 为参会教师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Lilian老师首先阐述了什么是"超语"(Translanguaging)这一概念。她指出,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学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语言的使用, 而是以自身独特的语言形态来表达思想, 体现个人的多重文化身份。Lilian老师结合英基启新书院的实践经验, 分享了学校在"超语"教学中的探索历程。她介绍了学校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创新实践。此次讲座生动地阐述了"超语"教学的内涵与实践, 引发了在场教师的深思。大家表示,将进一步丰富学校的语言教学理念,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为构建国际一流教育贡献力量。

广州博萃德学校初中语文组长张淑萍老师就"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主题,为参会者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教学分享。首先, 张老师阐述了如何将传统的二维课程转变为更立体的三维课程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其次,张老师探讨了如何构建知识结构与过程结构,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术表现。此外, 张老师介绍了概念为本的课程体系, 并分享了如何通过"脚手架"教学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过渡。张老师还分享了概念透镜的作用, 以及如何应用它来促进高阶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另外, 张老师示范了如何撰写引导性问题, 帮助学生从低阶思维进阶到高阶思维。最后, 张老师总结了概念为本的学习过程特点和步骤, 并探讨了如何设计考核学生理解的评估方式。

讲座期间, 张老师结合丰富的教学实践, 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 引发了与会教师的热烈讨论。

两天的研讨会圆满成功, 充分展现了国际汉语节协会在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 持续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创新实践, 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全球教育生态贡献力量,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

     

联系:info@chineselanguagefestival.com

国际汉语教学联盟
推动国际汉语言文化的教育和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