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设为星标
最近由于微信推送规则改变,为避免您错过我们的文章,请您点击蓝字【慧保天下】进入主页,点击右上角【···】,在弹出菜单中选择“设为星标”
点击图片购买《保险新时代2024》
自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以来,财产保险行业,特别是车险业务,逐渐进入了一个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稳”。一是增长稳,财险市场保费增速始终保持正增长态势,虽然增速有所下滑,但稳定性尤为突出;二是盈利稳,自车险综合改革以来,车险承保效益一直表现良好,而长期亏损的非车险业务近年来也显示出改善的迹象。
不过,“稳”字当头的财险业并没有因为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彻底解决所有问题,事实上,不少行业顽疾仍存,且短期内并无根治之法,逐步化解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达成更高质量的发展因而成为2025年财险行业必须直面的课题。
为了解行业核心动向,2024年12月27日,『慧保天下』在京举行“2024财产险/人身险年终策略闭门研讨会”,两场闭门会议,六十多位来自财险公司、寿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的高管莅临现场,并围绕2024/2025年行业关注的热门话题进行了主题分享,以及深入的交流讨论,有理论分析也有技术探讨,有共识也有分歧,有乐观也有悲观,但各种观点、情绪碰撞之下,最鲜活的财险业、寿险业当下最核心的问题得以呈现在与会者面前。本文根据“2024财产险年终策略闭门研讨会”而作,作为系列文章开篇之一,总结八大趋势,基本代表了当下财产险公司高管们的共识。
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4年12月6日印发《关于强监管防风险促改革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二十条具体措施,旨在推动财险业高质量发展,该方案也因此被业界称之为“财险二十条”。
表面看来,“财险二十条”是对于新“国十条”的呼应,概述的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未来的施政方针,但在不少与会人士看来,财险司发布“财险二十条”既是正当其时,也是顺势而为。
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在市场以两位数及以上增速高速成长时期,市场主体普遍存在做大做强的规模冲动,而现在市场增长放缓,增速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数,市场逐渐成为存量市场,再也难以支撑承保端的“野心”,同时,低利率之下,险企资产端收益率下降,无法再用高投资收益来弥补承保亏损,承保盈利变得尤为关键。
而从股东的角度出发,在经历时间的洗礼后,已变得更加务实和理性,在经济下行期,股东们对增长和发展的期望逐步降低,反而更期望财险公司创造更高效益。
业界高管指出,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不管监管有没有提出要求,内因和外因都推动财险业自然倾向于效益优先和高质量发展。监管机构此时发布相关文件,是顺应市场趋势,财险业有望实现内源式增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根据麦肯锡于2024年底发布的《2024年全球保险业报告:展望亚洲财险业的未来》,在2022年之前的十年里,亚洲财险保费年增长约5%,与美洲增长速度相当,超过了欧洲、中东和非洲。不过,在这十年的后半程,亚洲增长却有所放缓,2017年到2022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仅为3%,不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更低于美洲(6.5%),甚至低于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平均水平(3.6%)。
国内财险业的走势也大致相同。根据统计,疫情之前,包括2019年,国内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基本都维持两位数及以上增速,而从2020年开始,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就降至个位数,其中2021年受车险综改影响,同比增速甚至只有0.68%。2024年前11月,财产险公司保费增速更是仅为5.8%。
这些数据引发了与会高管的深思,中国财险市场潜力巨大,但为何增速却不断下降,高质量发展是不是一定意味着低速增长?
麦肯锡在报告中针对亚洲财险业增速降低给出的解释是消费者认知有限,可购买且可负担的保险产品不足,这些问题在新兴市场尤为明显。低渗透率也与市场成熟度直接相关。此外,亚洲人更热衷储蓄,也被认为是财产险渗透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显然,麦肯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答人们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财险业需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而要想发展就需要找到新的增量,新的增量在哪里,该怎么做,这是摆在当下财险业面前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之一。
2024年7月,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首破50%大关,此后月份,渗透率更一直维持在50%以上,国内乘用车市场结构迎来历史性时刻,而对于财险市场而言,挑战才刚刚开始。
新能源车,尤其是高风险新能源车投保难、投保贵的问题有增无减,舆情压力、监管压力,沉重地压在诸多财险公司身上,财险公司叫苦不迭,同时,新能源车险出险率高、定损难、维修半垄断等问题依然如影随形。有财险公司统计显示,新能源车的赔付率是燃油车的1.4倍,出险率是传统油车的2.5倍。
新能源战略作为国家战略,事关国计民生,财险业支持理所应当,但作为商业机构,公司效益与高风险新能源车险持续亏损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
有险企高管直言,买新能源车可以获得补贴,但使用环节没有补贴,财险公司承担亏损风险进行承保,实际就是在变相补贴行业。
也有各种建议拟打破这一局面,有谏言进一步放开自主定价系数者,但监管早在2024年上半年就进行了尝试,于2024年5月发布《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但是至今未能落地,可见阻力之大。
也有业界人士直言,新能源车零整比系数远高于燃油车,应该公布零整比,倒逼零配件降价,但是出于种种考量,这项工作已经暂停,何时能够重启尚未可知。
新能源车险困局究竟该如何解决才能皆大欢喜?2025年,这仍将困扰财险行业。
车险通过车险综改,严格执行报行合一,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如今,行业又开始探讨在非车险领域实施报行合一。
实施“报行合一”对于高度同质化竞争、容易陷入囚徒困境的财险业而言,其降低费用率,推动承保效益改善的作用立竿见影,行业自然热烈欢迎。有险企高管直言,“并非所有竞争都是合理的,不少行业陷入内卷,这对于经济伤害巨大”,其举例称,同为新能源车龙头,比亚迪和特斯拉,前者规模更大,但是利润却只有后者的1/5-1/4,就是内卷的后果,因此,财险业的内卷,必须禁止。
不过,相较于车险这一单一险种,非车险囊括太多险种,健康险、农险、责任险、意外险、企财险、航运险……每个险种条款、费率都大不相同,类似车险一样的报行合一改革注定在非车险领域无法实施。
即便是同一险种,针对不同招标项目,财险公司拟定的条款也都大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如何推进非车险领域的报行合一是个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
按照有关规定,新会计准则将最晚于2026年实施,加快新旧会计准则的切换因此成为当下险企(非上市险企)的重要任务之一。伴随着实施的不断深入,更多影响也开始显现。
人们常常认为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对于人身险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财产险业,但实际上,其对于财产险业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小觑。
首先是成本高企,某中型险企高管表示,公司切换新会计准则,全部成本预计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这对于中小险企而言,无疑是一笔高额的支出。
而且,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将导致部分业务收入不能计入保费收入,进而导致保费收入缩水的情况,在财险业也将存在,政保类业务尤为重灾区。政保类业务本来就是亏损重灾区,其规模一旦缩水,将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降低险企参与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伴随新会计准则的切换,很多高管将无法理解财务报表,经营管理观念也面临一定挑战。
近一段时间以来,医保局系统频频发声,明确表态将赋能商业健康险发展,这让整个行业,乃至资本市场都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希望——商业健康险低迷数年,是时候再度腾飞了。
不过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保险业,尤其是经营短期健康险较多的财险业又开始感受到了压力。
医保数据赋能商业健康险,固然能推动商业健康险发展,进行更精细化的风险管控乃至定价等等,但医保局系统的出发点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出发点并不相同,构建在DRG/DIP两种医保支付改革基础上的“医保数据赋能商保”,二者的衔接能否更加紧密,能否切实解决问题,都尚须进一步观察。
更重要的是,健康险市场出现新的利好,也意味着险企将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市场内卷或因此进一步强化。此外,新会计准则切换后,一些健康险业务无法再计入保费收入,这也会导致健康险在财险公司战略地位的变化。
有与会人士通过分析国际市场数据,更表示,在医保为主,商保为辅的体系之下,商保占比注定不会太高。
财险市场马太效应显著的问题由来已久,十几年来,打破竞争格局者寥寥,整个市场格局依然是“死水微澜”。大型财险公司固然是整个财险市场的压舱石,他们稳住,整个财险市场就基本能够稳住,但对于中小型险企而言,作为市场上数量最多的存在,他们的发展质量问题也同样值得高度关注。
当下,伴随行业发展主题逐渐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即便是中小型财险公司也面临强资本约束,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不少与会高管表示,公司已经明确放弃了对于规模的考核,将利润摆在发展首位,同时强化定价能力、科技能力,尽量压降成本,一些公司也确实因此实现了持续的承保盈利,但整体来看,大部分中小型险企依然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成为整个财险行业的边际力量,拉低行业整体盈利水平。
业界人士对于中小型财险公司转型开出的药方基本大同小异,“差异化”更是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很多中小型财险公司而言,如何理解差异化,如何践行差异化,依然是巨大的课题。
中小型财险公司需要战略差异化,也需要监管差异化,有业界人士直言,基于风控和合规的要求,保险公司要配备合规负责人、总风险官、总精算师、审计负责人……如果按照监管的要求配备,大概需要近10个高管,而且是互斥的,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还不能分管业务。一个规模保费在20亿或者10亿左右的小公司,跟规模在五六千亿的大公司如果是一样的高管配置,其成本将很难承担,所以中小型财险公司需要一定差异化的监管指导。
无论产险行业还是寿险行业都在大刀阔斧推进报行合一,其初衷是降低行业的费用率水平,帮助行业整体降本增效,但在这个过程中,各类保险中介成为受到影响最大的领域,在产险领域,很多原来单纯依靠出单赚取差价的保险中介公司,被迫停止营业。
从结果来看,报行合一确实降低了财险公司的成本,但对于很多中介从业者而言,他们收入来源也因此大幅缩水,有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直言:“保险中介公司从保险公司赚取费用,但也依靠这些费用为很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全面报行合一的大背景下,保险中介公司,尤其财险中介是不是将彻底走向消亡?诸多保险公司高管对此观点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单纯依靠出单赚取差价、缺乏技术含量的保险中介退出市场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很多拥有专业能力的保险中介公司,未来依然大有可为,尤其是非车险领域,几乎可以与各个行业发生联系,产生成千上万的险种,保险公司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占据优势,而保险中介公司只要能在其中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构建起足够的专业能力与竞争壁垒,就可以长期生存。
除此之外,财险公司越来越注重提供“保险+服务”式的发展,在很多服务领域,保险中介机构乃至其他第三方公司,也大有可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