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就科学播种、施药、施肥等进行示范操作,指导农民做好田间管理
“谁给老百姓办事,老百姓就拥护谁”,来自于农民的朴素评价道出了科技特派员制度25年来深入推行的事实真谛。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体制机制创新,对推动“三农”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过程中,一批又一批人员推动其发展和完善,像接力跑一样,把这一利国利民的举措做大做强。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工作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1999年,南平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入手,将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下派到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与农民群众结成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在内的科技服务,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宝塔型”新型科技服务网络,繁荣了农村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科技部对南平科技特派员这项创新性经验做了深入调研和总结。为了进一步探索南平的经验,科技部在与有关部门沟通的基础上,自2002年5月开始,先后多次召开座谈会,组织多部门研究和学习南平经验。通过交流与沟通,科技部决定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率先在西北、西南地区开展试点。
各地在试点工作中积极借鉴南平经验,同时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的运行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不是简单的下派人员,是对现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基础上的系统集成,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机制创新。它是一种适合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顺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群众的需要,源于基层的探索,源于实践的创新。它与以往的工作相比,体现了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观念创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是特殊的抓法。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这是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制度、政策、投入、工作部署等方面,坚持科技特派员在经济前台唱戏,党委和政府在后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他们把党的先进性放到实践先进生产力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去考察,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与解决“三农”问题同等对待,优化了决策的中间环节和程序,使得决策畅通,直通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基层。
第二是特殊的政策。突出政策导向,狠抓保障机制建设,前后台并重,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并举,使下派的科技人员得到了经济利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体现出政策的巨大牵引作用,通过制定具体措施打消了下派科技人员的顾虑。同时,从政策上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投入、入股和技术入股等形式开展有偿服务,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一政策,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农民对使用新技术的信赖感,在实践中提高了科技与农业结合的效果,也激励了更多的科技人员投身于广阔农村施展才干。
第三是特殊的工作方式。实行“自愿报名,双向选择”,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下派干部,把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放在第一位,农民需求什么,就派什么样的科技人员。给科技人员提供自由发挥才干、尽情施展才华和实现远大抱负的大舞台。每个科技特派员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寸有所长”的作用。他们的工作方式依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多样,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他们就组织农民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使科学技术、知识与“三农”问题实现了“无缝衔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第四是特殊的使命。科技特派员肩负着指导生产、推广科学技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特殊使命。这种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使命,要求他们具备对农民有兄弟般的深厚感情,一心一意干事业的精神风貌,把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融为一体的一技之长,时刻把农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奉献意识。他们在下派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市场需求,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正是具备了这种使命意识,广大科技特派员在农村找到了施展才干的舞台,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支持。
第五是特殊的地位。科技特派员具有自我使命感,他们注重科技大户的示范带动效应,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开展产业化开发工作,自发地实践和探索种养大户、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作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人员如何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探索出一条新路。农民信任科技特派员,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基层最具权威的“影响力”,成为将科技成功导入农村、促进科学文化知识在农村传播普及的关键所在,成为农民致富的引路人。
总之,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质是把科技、知识、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与传统农业中土地、劳动力为主的生产要素相结合,构成以科技为原动力的农业生产、发展体系,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科技特派员制度成功实践的关键,在于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科技特派员和农民、经济和社会的“多赢”。
一是政府和市场共赢。市场观念和市场机制是需要培育的,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市场规律和市场导向本身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政府的介入、行政力量、政策引导在现阶段的多数农村依然起“主导”作用。初期阶段,政府要积极引导,使科技人员带着使命、责任、义务和骄傲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要给科技人员提供舞台、创造条件、解开束缚,这叫“放虎归山”。今后如何处理好政府职能和角色的转换,从直接参与到制定规则、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的变换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深入探索的。
二是科技特派员和农民共赢。科技人员的需求和利益保障,是其能够“下乡”“留下”“创业”“发展”的动力,需要在机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科技特派员所能提供的技术、信息、渠道、市场等资源供给是否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是科技特派员制度能否得到农民欢迎并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关键,这就需要配套体系和政策的支持。如人才教育与培训体系、技术开发体系、资金支持与信用体系等 都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三是经济和社会共赢,通过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构建了开放性整合和一体化运行的系统。我国的“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再就业的能力建设问题。科技特派员在培训“传统农民再就业”和造就“现代农民”方面可以发挥特殊作用,对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深远意义。开放性整合与一体化运行的关系,特别强调的是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去建立一个“开放式系统”,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一体化运作”绝不是科技部门“包打天下”。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个机制和制度的探索和建立过程,通过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去整合政府和社会各方资源。政府创造环境,运作依靠市场。我们要积极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人称“黄榛头”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黄铭利(前右二) 在福建省建瓯市玉山镇上房村给种植锥栗的村民讲解病虫害防治法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这一鲜明时代特性,是观念和体制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在提倡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要建立利益激励机制,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科技特派员通常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农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则主要以土地入股。科技特派员在指导、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实现自身的价值。“利益共同体”的一方是农民,他们收获了切实的收入。哪里有科技特派员,哪里就成了一方热土,科技特派员让农村振兴、农村发展有了新的希望和动力;“利益共同体”的另一方是科技特派员,他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干的舞台,成了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
突出利益联结,这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制度实施以来,就采取以项目带动的办法作为科技服务的抓手,注重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改变以往过多强调科技公益性扶持和无偿服务的做法,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以技术和成果为纽带,按市场化运作方式,与农民、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共享利益。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许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支持科技特派员转化科技成果,实现合法收益。同时,积极引导科技特派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推动他们实现创新使命和体现人才价值的有机融合。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科技特派员制度应通过不断完善升级,在激励措施上下功夫,为提升农民素质、推动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应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国家层面上讲,我们研发的核心技术,应该落在具体的应用领域,落实到科技要为老百姓造福,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科技与经济双赢,才是科技创新的本义,科技创新真正含义是从创意到形成价值的全过程。科技特派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视野比较宽广,既懂科技又了解农民,还了解市场,打通了整个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的全过程,在需要的时候又引进了资金。“科技特派员”已成为一个社会诚信符号,深受广大农民的信任。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实践,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它不仅关注科技问题,更是一种制度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辩证、相互促进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正在通过优化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END
请关注上饶农科公众号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