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韩万胜:早部署早行动,融合改革向纵深推进

体娱   2025-01-15 18:34   天津  

文|「广电独家」崔忠芳

榆林传媒中心的体制机制完全融为一体,全体采编系统实现了一体化,内容生产实现了移动化、多元化。

榆林传媒中心的融合改革已经进行了8年多。始于2016年12月的这场改革,经历了挂牌合并阶段、机构融合重组阶段、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和区域一体化融合阶段。

“融合改革过程中,我们主要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人员构成非常复杂、收入严重失衡、思想极度不稳,阻力特别大;二是干部职工全媒体运营思维和采编技能跟不上发展需要。”回首往昔,榆林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韩万胜颇为感慨

好在,榆林市3家主流媒体的合并融合改革早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媒体,是陕西省第一家启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地市级媒体,由于行动早,抓住了中央和省给予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机遇,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红利。再加上榆林市委的支持政策措施精准有力,选任了敢担当、懂改革、精业务的领导班子,各项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融合改革后,榆林传媒中心的体制机制完全融为一体,全体采编系统实现了一体化,内容生产实现了移动化、多元化。”韩万胜说。

如今,榆林传媒中心试点建设加快,媒体融合持续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建成融入全省“一张网、一朵云”网络架构的市级融媒体平台,形成省市县三级平台贯通、业务协同格局,正在向市域、省域一体化发展迈进。
2016年12月16日榆林传媒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融合改革走过4个阶段

「广电独家」: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榆林传媒中心的融合改革历程。

韩万胜:榆林传媒中心媒体的融合改革,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一是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挂牌合并阶段。榆林传媒中心成立,榆林日报社、榆林广播电视台和榆林新闻网3家市级媒体形式上合并,各自独立运行,处于“你是你,我是我”的状态。

二是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底,机构融合重组阶段。出台融合改革方案,全面开展管理体制机制融合改革,3家单位在机构和人员上“合二为一”,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三是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坚持移动优先、一体化原则,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改革制度,实现机构设置、人事管理、薪酬绩效、职称评聘、考核奖惩、机关服务、技术运维、全媒采访、发布传播、党建业务等“十个一体化”,基本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标。

四是2022年5月至今,区域一体化融合阶段。市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建设加快,媒体融合持续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建成融入全省“一张网、一朵云”网络架构的市级融媒体平台,形成省市县三级平台贯通、业务协同格局,正在向市域、省域一体化发展迈进。
2023年7月全省媒体融合现场会

「广电独家」:融合以来,榆林传媒中心取得了哪些成效?

韩万胜:榆林传媒中心融合改革的成效亮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体制机制完全融为一体。

特别是在机构人员上彻底合并整合了3家新闻单位内设部门和公司,在考核管理上实行同一标准、一体管理,报纸和广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真正融为一体。

二是全体采编系统实现一体化。

中心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和“不跟风、不攀比、不浪费”的原则,持续不断升级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采编系统,强化先进技术支撑力。

2018年,我们率先在全省建成市级融媒体报道指挥中心,实现全媒体策采编发播一体指挥调度;2020年,率先在全国地市级媒体攻克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各采编系统信息互通技术壁垒,构建起全中心“一张网”“一个库”“一只船”的采编系统平台;2023年,率先将市级融媒体平台融入全省一张网、一朵云网络架构,形成省市县三级平台贯通,业务协同的良性发展格局。
与榆林学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三是内容生产实现移动化、多元化。

融合改革以来,我们全面深入互联网主阵地,6年来,各移动端媒体刊播浏览量“10万+”的作品3500余件,其中“1000万+”的作品107件,总用户量由2018年的22万增长到1700万。

尤其是我们坚持精品化、多元化路径,累计生产电影1部、纪录片23部、广播剧6部、微电影72部,开展全媒体直播活动330余场,培育出“郝记者讲好故事”等记者网红账号5个。

将党建引领贯穿改革始终

「广电独家」:有些地市级融媒体中心的融合会走人员简单相加的老路,榆林传媒中心在人员融合上探索出哪些新路径?

韩万胜:在人员融合上,我们将党建引领贯穿始终。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我们在机构融合前,先将3家单位的党组织融合到位,通过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打破干部职工间的融合思想壁垒,使他们在思想上认可、支持融合。

其次,在干部管理上,我们坚决打破全体干部职工身份限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全员实行聘任制,考核管理上所有人员一视同仁。

再次,在绩效薪酬分配上,我们按照“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倾斜一线”的原则,实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制度,实现多劳多得。

最后,业务融合上,我们连续4年开展全媒体采编技能大练兵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采取专题培训、师徒传帮带等方式,全面提升了一线采编人员全媒体采编技能。
日本IPDA国际先锋设计大奖

「广电独家」:要素保障是媒体融合向深度迈进的重要支撑,中心在要素融合上有哪些经验?

韩万胜:一是人员向一线倾斜。

在调整人员时,我们将从几个单位精简后的人员全部分配到采编一线,将具体新媒体发展思维和技能的业务骨干分配到移动端新媒体采编部门,主力军全面挺进互联网主阵地。

二是考核奖励向一线倾斜。

我们对一线记者实施“4321”考核制度,即月度绩效考核新媒体占40%、报纸占30%、电视占20%、广播占10%,倒逼记者成长为“能写、能拍、能剪、能编”的全媒体记者。同时,在考核绩效系数设置上,记者高于编辑,编辑高于行政后勤,有力稳定了采编力量。

三是资金设备向一线倾斜。

我们设立了“创新创优奖”“突出贡献奖”“总编辑奖”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基本上全部面向全媒体采编一线,只要有比较突出的业绩都有相应奖励。

在采编设备上,笔记本电脑、相机、摄影机、移动传稿系统等全媒体采编设备做到人手一套,并为采访部门配置了无人机、全景摄像、全媒体演播室等硬件装备。
摄制播出五集人物纪录片《榆林骄子——胡星元》

「广电独家」:在内容融合方面,中心推行了哪些举措?

韩万胜:一是以考核指挥棒促进内容融合。我们加大了新媒体内容生产考核权重,制定了创新创优奖励措施,重奖优质融媒体内容生产个人和团队。

二是全面深入移动主战场。我们新成立了短视频部、微博微信客户端编辑部等新媒体内容生产部门,整合中心各部门力量常态化开展融媒体直播,持续扶植记者“网红”队伍。
全面优化升级改版了榆林发布客户端

明确方向,把握先机,精准有力

「广电独家」:在榆林传媒中心建立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突围的?

韩万胜:在榆林传媒中心融合改革过程中,我们主要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人员构成非常复杂、收入严重失衡、思想极度不稳,阻力特别大;二是干部职工全媒体运营思维和采编技能跟不上发展需要。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在人员管理和薪酬待遇上,打破在编和各类聘用人员身份限制,根据经营收入情况,所有人员薪资待遇参照收入最高的榆林日报社干部人均收入标准核算,干部职工人均收入比融合前增长40%,特别是积极争取市委支持,适度增加单位科级以上领导职数,同时开展职称评聘改革试点,干部上升渠道更加畅通。

通过以上措施,全体干部职工在身份上有认同、收入上有增加、事业上有盼头,积极主动支持融合改革发展。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设立了“传媒大讲堂”专题讲座,每年邀请数名国内传媒界知名专家学者、编辑记者、运营团队为全体干部职工授课,开拓了干部职工的视野,增强了融合发展思维。

我们还持续3年开展全媒体采编技能大练兵活动,对全体业务人员进行轮训,“一专多能”的采编队伍基本建成。

同时强化融媒体内容考核激励,将日常绩效考核和特别奖励向新媒体内容倾斜,新媒体内容生产、为多个平台供稿成为记者工作常态。
电影《老腰鼓》开机

「广电独家」:就地市级媒体融合改革,你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韩万胜:我们认为,推进地市级媒体融合改革,一是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改革部署,必须早部署早行动。

榆林市3家主流媒体的合并融合改革早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媒体,是陕西省第一家启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地市级媒体,由于行动早,第一时间抓住了中央和省上给予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机遇,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同时,榆林传媒中心融合改革时期正处于媒体经营状况较好的时期,干部职工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改革进行得十分顺利,把握住了改革先机和主动权。

二是党委政府支持政策措施必须精准有力。

榆林市委针对榆林传媒中心在机构整合、体制机制改革、资金筹措等方面改革面临的困难,量身制定了《关于推进榆林传媒中心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有效解决了融合改革存在的难题。政策支持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是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媒体是宣传党的声音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媒姓党,坚持守正创新。

榆林传媒中心融合改革将党的领导、党建引领贯彻改革全过程全领域,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的领导为改革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四是推进改革必须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为了深入推进改革,榆林市委给榆林传媒中心精心选任了敢担当、懂改革、精业务的领导班子,保证了各项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成为改革真正落地的核心执行力量。
成立陕西直播产业研究院榆林分院

“实用、管用、好用”,皆为我所用

「广电独家」:在挖掘行业新质生产力方面,你们有哪些思考?

韩万胜:对于地市级媒体来讲,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传播技术和平台,只要“实用、管用、好用”,就应该全部拿来为我所用。

重点要在加快推进大数据、超高清、虚拟现实、5G等新技术实战应用的基础上,积极拥抱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探索前沿传播技术的实践应用,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权。

同时,地市级媒体要更加注重培养和引进适应新闻传播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智能型人才,筑牢人才竞争力这个根基。
圆满承办了第三届榆林文创大赛

「广电独家」:2025年,主流媒体加速推进系统化变革。接下来,榆林传媒中心将围绕哪些方向开展重点工作?

韩万胜:下一步,我们计划重点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优化地市级媒体融合体制机制,根据当前互联网传播技术发展需要,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机制,始终引领媒体融合发展趋势。

二是深化省市县融媒体平台应用,探索市域融媒体中心一体化发展路径。

三是按照“媒体+政务服务商务”模式,整合和融合本地信息资源,加快提升媒体综合服务水平。

四是聚焦新闻主业,坚持公益属性,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创新媒体经营模式,开拓发展增收渠道,全力实现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


请点赞”“在看”第一时间接收行业最新信息

广电独家
关注传媒价值变化 推动产业财富增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