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普通人实现阶层跃迁的必由之路(合集完结)

文摘   2025-01-20 18:03   北京  

中国这么多人学《周易》,真正学透的有几个人呢?

我就知道一位,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个人就是孔子。

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的文化继承自夏商,礼乐制度繁盛,孔子极力赞美周礼。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位老爷子只赞颂周礼?

为什么不赞颂夏礼和殷礼呢?

答案的关键,就是这个“文”字。

文,甲骨文是一个人身上刺有花纹,也就是现在的纹身,显然这个字与人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现在我们人文并称,有人才有文,给人用的才叫文,所以又有了文化、文明等等。

孔子这句话赞颂的其实正是周礼的人文精神,用现在话说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只有以人为本了,礼乐才开始围绕着人来设计,而不是围绕着鬼神设计。

只有当礼乐围绕着人来设计,它才能“郁郁乎”地繁盛起来。

否则,如果都是为了鬼神而设计,根本不管人的感受,他还可能繁盛吗?

谁没事会用他呢?

而奠定了周之“人文主义”的正是《周易》,这也是为什么《周易》被称作“群经之首”的原因。

如果不是《周易》开了这个头,就不会有后续的孔孟、老庄、法墨……

那么对于这样一本“人文源头”的著作,我们要怎样学习呢?

在开始学之前,咱们先来看看“易”是什么?

甲骨文中,易就是一只蜥蜴的形状,也就是变色龙。

变色龙的特点是可以根据外部条件而改变颜色,所以也用来指代变化。

但是“易”与“变”是有区别的,否则为什么要单独造一个字出来呢,对不对?

区别在哪儿呢?

易是有规律的变化,是在有限的几种状态之间切换。

最常见的就是在两种状态下切换,所以才有了“赐”这个字,赐就是将作为钱的“贝”在主从二人之间切换。

另外“交易”也是在两种状态下切换,就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而变则没有规律,随意变化。

这种二元切换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没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那么什么叫“易经”呢?

所谓经,原意是纺织时的经线,不论织什么布,经线永远不动,动的是纬线,所以“经”就指代那些记录了亘古不变道理的书。

易经就是记录了不同状态间切换规律的那一本经。

易分为三,《连山》、《归藏》和《周易》,前两本已经失传,我们能看到的是《周易》。

夏用《连山》,殷用《归藏》,周用《周易》,用来干嘛呢?

用来辅助卜筮,这三本书既是当时卜筮的教科书,同时也记录了历代卜筮结果,是一个“题库”。

虽然都是用龟甲卜,用筮草筮,但是三代的解读方法却完全不同。

怎么不同呢?

夏代已不可考,殷人信鬼,他们对卜筮结果的解读方法是要严格遵照卜筮来。

例如占卜祭祀,龟甲上出现了十条裂纹,他们就奉献十头牛。

如果龟甲出现了一个类似人的形状,他们就奉献一个活人,而且必须是血统高贵的人。

这是不是与西方蒙昧的中世纪很像?

人在神秘主义面前毫无地位,更无尊严。

但是到了周文王,这种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王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易”做了整理,并且主张由人来解读占卜结果。

所有的解决方案也都落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上面,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听天由命。

这就一举奠定了中华文明人文主义的基石,中国人自此与宗教绝缘。

文王的这一创举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并不为过,西方要到两千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才摆脱了蒙昧的基督教,走上了人文主义道路。

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文王是怎么整理出《周易》的呢?

相传是老爷子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城监狱时,根据八卦的卦象揣摩,写出了《卦辞》和《爻辞》。

我猜过程大体应该是这样的。

作为当时的西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老爷子自然熟记了前人“易经”中的内容,并且熟悉八卦。

被关在监狱里百无聊赖,总要找点事做,于是他就想到了整理易经。

因为没有任何记录工具,所以老爷子只能用八卦作为符号对整理的内容进行系统编码,否则64条卦辞,加上384条爻辞,谁能记得住?

而这可能也是老爷子将八卦演为六十四卦的直接原因吧?

因为八卦实在不够用了嘛。

但是,就算有了六十四卦辅助记忆,想记住这么多条目依然非常困难,怎么办?

所以老爷子发挥天才般的想象力,将八卦对应到了八种自然要素,乾为天,坤为地……

并且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与卦辞爻辞中所讲述的道理一一对应起来,这么一来记忆有了抓手,不就容易多了?

这种“象”加之八卦本身自带的二进制系统“数”,就演变成了后来的所谓“象数”派。

咱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象数”派,作为一套二进制符号系统,他是完全有可能演化出一套完整的符号语言的。

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类似,可以作为另外一套“数学”语言的前身。

只不过成也文王,败也文王,自从导向人文主义之后,“象数”这条路基本没什么人再走了,大家纷纷开始转向“易理”。

毕竟一个农业文明只要维护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

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后来所谓研究“象数”用来算命就都是扯淡了。

就算是在周代,也只有祭祀和战争这种大事,因为条件太复杂难以抉择时才会用到卜筮,日常生活中人家根本不用。

而所谓“易理”,实际上就是文王总结出来的做人的道理。

只不过他用“后天八卦”给这些道理编排了序号,怕大家记不住,又用“卦象”来辅助记忆而已。

因为文王那个时代的汉字还没有得到发展,能够用的字有限,老爷子只能用有限的米尽量做出一锅好饭,要怎么做呢?

人家有办法,那就是寓言。

我们可以看到,卦辞和爻辞中出现的基本都是当时常见的事物龙啊、马啊、牛啊、川啊、冰啊等等。

通过寓言于物,就可以让人们感悟做人的道理。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当时就那么多字,大家就知道那么多东西,不这么写还能怎么写呢?

不过好处同时存在,那就是产生了意境,让刻板的道理显得活泼而深邃,《周易》其实是一部诗。

话又说回来,诗也有诗的坏处,牺牲了精度,太过开放,以至于各种牛鬼蛇神怎么解读的都有。

后来有一位看不下去了,于是他自己出了一版完整的解释,叫做《十翼》。

包括了《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故称《十翼》。

没错,这位就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老师,孔子。

至此,就有了我们现在能读到的《周易》完全体。

那么年轻人建议学《周易》吗?

个人以为可以学,但不是从《周易》开始学,就像我们学数学,也不会从集合论开始学,不是吗?

《周易》所以被称为群经之首,就是因为他是中华文明思想之精髓,是内核,是我们的根。

但是,内核通常比较硬,初学者啃不动,反而容易伤到牙。

所以,我们想学《周易》的话也要一步一步来,先读《道德经》和《论语》。

读了之后要去实践,实践有了体验,再回到书中验证,反复“事上磨”,最后做到知行合一。

过程中肯定有些东西搞不懂,那就要去扩展阅读,读什么呢?

《四书》、《五经》肯定是要读的,《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孙子》也要读,程朱、陆王、禅宗的书也要读。

读到什么程度呢?

读到我们觉得先贤们早已把我们看透了,说尽了,那时就算读懂了。

这是崇古吗?

不是,而是因为先贤们早已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灵魂,通过经典、成语、文字薪火相传。

我们从小说着中国话,从小也就被潜移默化成了“中国人”,区别只是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有些人以此为荣,有些人自卑到不愿意承认而已。

参加墨子俱乐部(职场创业投资)请加助教微信“moziclub”免费进群,每周作者亲临答疑哦!

道是什么?德是什么?名是什么……
一个理工男,用理性阐释《道德经》中的概念,并以自己三十年来对《道德经》的实践对其加以验证。
我讲的未必“对”,但一定有用,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墨子连山
每晚6点,独家国际经济透析,护航投资中国 丨北航-ASML-互联网-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