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欢乐除夕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这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传统佳节,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辞旧迎新的旋律,在每个人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今年的除夕之夜,于我而言,更是意义非凡。
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缓缓铺展开来,将整个世界笼罩其中。此时,大街小巷早已被五彩斑斓的灯光和红彤彤的灯笼装点得格外喜庆。我家的小院里,也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父亲和爷爷忙着在大门上张贴春联,那刚劲有力的字迹,饱含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我和弟弟则在一旁帮忙递着胶水,时不时地凑上前去,好奇地看着这传统的仪式。母亲和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着,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如同一场欢快的交响乐,那是家的独特音符,奏响团圆的旋律。
随着一道道美味佳肴被端上餐桌,年夜饭正式开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餐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菜肴,有象征着年年有余的红烧鱼,有寓意着吉祥如意的四喜丸子,还有那热气腾腾的饺子,每一口都包满了幸福的味道。大家举杯欢庆,互相诉说着过去一年的收获与喜悦,也为新的一年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看着长辈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心中满是温暖,这就是家的力量,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饭后,我们一家人来到院子里放烟花。父亲点燃了烟花的导火索,瞬间,一束束烟花如离弦之箭般冲向夜空,在黑暗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红的像火,燃烧着热情;黄的像光,照亮了希望;绿的像草,充满了生机。孩子们兴奋地欢呼着,大人们也被这美丽的景象所感染,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那一朵朵绽放的烟花,如同盛开在夜空中的花朵,将整个除夕之夜装点得如梦如幻。
烟花散尽,我们回到屋内,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的节目一个接一个,相声小品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优美的歌舞让我们陶醉其中。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这难得的团聚时光。不知不觉,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当——当——当——”十二声清脆的钟声,宣告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我们相互拥抱,大声说着“新年快乐”,那一刻,整个世界都被幸福和喜悦所包围。
这个除夕之夜,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但它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它让我明白了团圆的珍贵,也让我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家人会继续携手前行,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
2.岁月长卷中的年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宛如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承载着千年的传统与民族的情感,在时光长河中徐徐展开一幅充满温情与喜悦的巨幅画卷。在这幅画卷里,年味是最浓郁、最深情的笔触,伴随着岁月的流转,愈发香醇浓厚。
小时候,年味是爷爷亲手做的灯笼。每到春节前夕,爷爷就会搬出那些陈旧的竹条、彩纸和颜料,开始精心制作灯笼。我总是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爷爷身后,满心好奇与期待。只见爷爷熟练地将竹条弯曲、绑扎,搭建起灯笼的骨架,再糊上色彩鲜艳的彩纸,用毛笔蘸着颜料,在上面绘上寓意吉祥的图案,或是写上“福”“春”等字样。当夜幕降临,爷爷点亮灯笼里的蜡烛,暖黄色的光芒透过薄纸,将整个房间都映照得温馨而喜庆。我提着爷爷做的灯笼,在院子里跑来跑去,与小伙伴们炫耀,那小小的灯笼,承载着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点亮了我对春节最初的向往。
上学后,年味是大年初一的拜年。天刚蒙蒙亮,我就迫不及待地穿上崭新的衣裳,跟着父母挨家挨户去拜年。每到一户人家,长辈们都会热情地迎上来,递上各种糖果和点心。我甜甜地说着“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话,收获的不仅是满满的零食,还有长辈们的祝福和红包。走在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彼此问候,互道祝福。那一声声真挚的问候,一个个温暖的笑容,让我感受到邻里之间的和睦与友善,也让年味在大街小巷中肆意蔓延。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年味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儿时的简单快乐,而是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春节期间,我积极参与家乡举办的各种传统活动。在写春联的现场,我拿起毛笔,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墨香与年味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在制作传统美食的活动中,我跟着长辈们学习包饺子、做年糕,将满满的祝福和对生活的热爱包进饺子里,揉进年糕中。在这些活动中,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也感受到了年味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岁月悠悠,春节的庆祝方式不断变迁,从儿时爷爷做的灯笼、大年初一的拜年,到如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那份深植于中华民族内心的年味从未改变。它是对过去一年辛勤付出的总结与感恩,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展望与祈愿;它是家庭团聚的温暖,是邻里和睦的见证,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在岁月的长卷中,年味如同一首永恒的赞歌,奏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旋律,激励着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轻松学语文·高效得高分”必读👇
喜欢就点赞、在看、转发哦!关注公众号添加🌟不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