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听语·导师说 | 刘歆阳:一名优秀青年内镜医生的星海征途

文摘   2024-06-28 16:36   上海  















山中听语·导师说   2024第一期


刘歆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内镜中心副研究员、主治医师



导师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研究员、主治医师,Endoscopy青年编委,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从事消化内镜微创诊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以第一作者在Gut等杂志发表30余篇论文,授权专利6项。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入选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医苑新星、扬帆计划、晨光计划等人才项目,获得复旦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医树奖•青年临床科技创新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荣誉。


 · 缘起光华,正谊明道 


2007年,刘歆阳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出生于医学家庭的她,一开始却并没有选择临床医学专业,而是选择了当时属于理科大类的环境科学。母亲觉得女孩子当医生太累了,所以就没让我选”,刘老师笑着说到。然而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她,早已在心里种下一颗向往医学的种子。大一下转专业时,有两条路摆在了她面前,一是继续在原专业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读下去,还有一条就是转到熟悉而陌生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她犹豫不决时,偶然的一场讲座彻底地改变了她的决定。那是2008年4月一个明媚的春日,中国工程院闻玉梅院士受邀来邯郸校区开讲座。那场讲座上,刘歆阳老师向闻院士问起了有关与人生选择的一些困惑,而闻院士用“无怨无悔”四个字概括了她选择从事医学研究的一生。胸腔内跳动着对医学的渴望,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告诉她,“不试试,怎么知道合不合适呢?”



 · 初入医门,发硎新试 


初入医学院,刘歆阳老师就展现出了优异的医学学习天赋。被问及秘诀时,刘老师谦虚地说到,可能她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吧: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每门课看三遍,第一遍看目录,了解需要掌握什么,自己还不知道什么,第二遍看重点,第三遍再返回看目录,对着目录回想自己还能记忆起哪些内容。第二条是建立和培养在脑子里“放电影”的习惯。这两条不管是对于医学考试取得好成绩还是建立临床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也正是依靠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刘歆阳老师在八年学习生涯中五度斩获国家奖学金,并为未来的从医之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石。


 · 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 


“人生的选择是复杂多变的,人生的道路也不是一眼就望得到头的”,刘老师回忆起学生时代的峥嵘岁月。尽管在医学课业学习和专业考试中如鱼得水,她却仍然会为在科研工作中遭遇挫折而沮丧。“真实实验的结果往往会与实验设计之初预想的有很大的出入,会感觉似乎一下子失去了掌控感”,但是随着不断地成长,她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在科研中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接受付出和产出不成正比这一事实,实际上人生也是如此”,刘老师如是说到。

在一个竞争激烈和注重结果的时代,许多人并没有选择尝试的勇气,也没有选择Gap的勇气。回忆起从一个初入医学院的“懵懂小白”成长为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青年翘楚,刘老师认为其中有太多的机缘巧合。早在本科阶段刘老师就加入了公卫学院老师的团队,研究家乡三聚氰胺导致的大头娃娃事件,并申请了望道学者。再到后来加入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读博和申请哈佛大学公共卫生领域的硕士,回国后准备跟随因工作变动转至东方医院的博导,结果错过了医院的规培时间,到加入中山内镜这一朝阳科室,一路的经历可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刘老师表示能够走到今天,非常感谢中山内镜的周平红主任和前辈搭建好的平台,也同时因为有尝试的勇气,刘歆阳老师一次次突破自己,从“学医太累”,“外科太辛苦”转变到如今娴熟地使用手中的内镜作为武器,完成一台又一台精彩的手术。刘老师也表示身在象牙塔内的大学阶段是一个非常适合试错的年华,要勇于尝试,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 个人的兴趣与平台的需求 


当我们问及如何看待兴趣与科研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爱好选择导师时,刘歆阳老师表示一个本科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与课题组研究方向常常是无关的,实际上很多本科生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才去关注她发的文章和研究方向,因为喜欢一个老师“爱屋及乌”。当谈及现在很“热”的医生科学家培养,即医生如何从临床问题出发,通过基础研究反哺临床实践时,她表示完成从临床到基础到临床的闭环难度非常高,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想要独立实现这一过程非常困难,只有学识渊博的“大医生”才能很好的完成。研究生和青年医生要做的就是把平台负责人所指定大方向下的科研项目做好,时刻服务于平台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只有自己融入团队,以集体的大方向为追求才有机会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临床研究。


 · 优秀医学生应该具有的素养 


刘歆阳老师认为一个优秀医学生应该具有的素养体现在复旦上医十六字培养方针中——科学素养,国际视野,领袖气质,人文情怀,一个优秀的医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同时她认为,一个学生只有拥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有所成就,并受到导师赏识。在访谈的最后,她用在哈佛留学时一位老师曾寄语她的话送给广大还在奋斗中的医学生——Ask and it will be given to you. Seek and you will find. Knock and the door will be opened to you.











科学素养 国际视野

领袖气质 人文情怀





文案|“山中听语”访谈小组

排版|宋艺菲、王滢瑄

审核|中山医院党委学生工作处(部)

九月钟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团学联“九月钟林”系列活动官方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