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回民中学
“沈阳市回民中学”的名称
从何而来?
1936年,东北全面沦陷的危难时期,时任奉天文化清真寺教长的张德纯(字子文)看到我中华儿女沦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便立下以文化振兴民族的志向和决心,利用教育团结广大群众,与日本的奴化教育抗衡,历经千辛万苦创办奉天回教文化学院,这就是今天沈阳市回民中学的前身。1942年,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需要扩大发展,回族京戏大师马连良先生来沈义演捐巨资与沈城回族群众共同努力,购买了日本锅山女子学园。1943年秋学校迁入该址,开始回汉学生兼收,这才有了我们今天回民中学的校址。1946年李学盈先生任校长主持工作,当年八月,学校名称改为沈阳市私立伊光中学。解放战争胜利后,面对新形势,学校董事会成员和校长李学盈等人鉴于当时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决定把私立伊光中学无偿捐献给国家,此后学校更名为沈阳市伊光中学。1954年经沈阳市政府批准,学校校名改称沈阳市回民中学。1959年按照沈阳市教育局统一部署,改称为沈阳市第29中学。1982年学校正式停止使用沈阳市第29中学,重新恢复沈阳市回民中学这一校名。
因为历史上回族同胞为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东北地区民族团结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党和政府保留了学校校名中的民族特色,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当前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支持。
如今的沈阳市回民中学是一所汉族、回族等多民族学生为生源的省级重点中学,在民族教育方面做出了具有亮点的成绩。2021年,学校被评为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通过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打造多元思政课程,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沈阳市回民中学的发展历程中
(一)诞生在抗战时期的“回民文化学校”——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
在东北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创办的沈阳市回民中学从它诞生的那刻起就是伴随民族大义与奋斗精神的,这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被一代代回中人传承,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底蕴。
(初建时校园旧址)
(二)战斗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伊光中学”——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革命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的伊光中学是沈阳市中学地下党组织最活跃的学校。1947年春天起,李学盈先生和中共党员孙语群及本校教员刘庆祥、赵锡全等同志,在师生中秘密宣传进步思想,油印解放区材料,散发传单,组织读书会;在学校楼上僻静处设有图书室,存有一些进步书刊,供部分师生阅读,宣传革命思想。他们参与反对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示威游行,面对敌人的武力威胁也毫不怯懦,彰显青年担当;他们身先士卒,在行动中见进步思想,先后有几名先进教师和十余名进步学生投奔解放区,参加了人民战争。历史不会遗忘那些为了人民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英雄,回中师生也不会遗忘革命年代留给我们的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革命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学生爱国运动)
(三)拼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沈阳市第29中学”——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领导下,校长李学盈和马世芬同志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克服困难,努力拼搏,使回民中学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1962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重点中学。李学盈校长先后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李校长的光荣,也是属于回民中学的荣耀。在那段与新中国一起建设和成长的岁月,回中培养了一批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领军人物:在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科学家中有回中学子的身影;当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时候,有回中学子为它送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中,有众多回中校友的辛勤耕耘!时光荏苒,或许环境不再艰苦,但是奋斗与拼搏的精神必将传承!
(四)奋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沈阳市回民中学”——笃信团结,砥砺有为的学校精神!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回中的历史也开启了新篇章。在新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全体师生的努力下,90年代初的沈阳市回民中学一度成为教学成绩全市前三甲的学校!中考成绩、高考成绩连续多次获得全区第一名,培养了多名中高考状元。在体育事业方面更是取得了载入史册的优异成绩,学校男子足球队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足球赛,就一举夺得冠军,成为中国足球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这是祖国的骄傲,更是回中的荣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巨大发展,这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更离不开一代代回中人始终秉承“笃信团结,砥砺有为”的回中精神,不懈努力。
时代的车轮不会停止奔驰,回中人也不会停止奋进的步伐!不断取得新突破的高考成绩,日渐增多的教科研成果,日益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管理体系,都将成为我们奋进的源泉。全体回中人会紧跟时代的脚步,再接再厉,不断创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