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近年来,宣威市东山镇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注重党建引领,凝聚干事合力,奏响民族团结进步“三部曲”,推动形成“共容、共融、共荣”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绘就了“和美东山石榴红 乌蒙同心共奋斗”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党建+思想引领” 构筑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共聚格局
东山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及领导干部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第一议题”、村民说事、“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书记讲党课、万名党员进党校等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突出“线上+线下”“集中教育+日常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等相关民族知识;开展“火塘夜话”“院坝讲座”“田间课堂”等“人气微宣讲”,把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唠嗑”。同时,在全镇不断掀起理论学习热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开展“火腿之乡石榴红”宣讲活动10余场次;利用赶集日人流密集和干部入户走访等时机,多层次、多领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点亮民族团结“石榴红”;发挥全镇各族群众居住、家庭、饮食、文化的互嵌优势,打造以“籽籽相拥 同心筑梦”民族团结主题示范单位,让爱党爱国教育融入日常、融入生活。
“党建+示范带打造”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着力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打造“芙蓉—恰德—火石盆”农文旅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形成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局面。将传统文化浓厚的芙蓉村建设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地,深度挖掘火石盆古村落特色,建设成各民族交往交融的传统火腿庄园,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学校、村(社区)上下功夫,芙蓉村先后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东山镇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依托“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秘境芙蓉”文旅为品牌,让旅游成为各族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以“清凉火石盆”农旅为品牌,让旅游成为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以“健康恰德”康旅为品牌,让旅游成为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以旅游为媒,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带动就业、增收富民、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平台载体,营造互嵌空间,加强合作共建,以文旅市场之繁荣,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旅游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
“党建+品牌创建” 夯实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经济基础
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支撑,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产业发展,拓展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群众增收致富。全力书写“牛文章”,投资1000万元打造乡村振兴肉牛产业示范园区,全镇肉牛存栏12000头,每年出栏4800头,法着村成功创评为全国“一村一品”(肉牛)示范村;主动抓好“花经济”,年均种植万寿菊5000余亩,发展种植百亩北美冬青,进一步丰富花卉品种;融合发展“猪产业”,紧扣宣威“优质火腿及肉制品加工基地”定位,大力打造优质生猪养殖基地,建成火石盆、芙蓉宣威火腿庄园,实现年均优质火腿产量8000余只,年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实施镇村面貌提升行动,力促集镇更加精美、村庄更加秀美、环境更加优美。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36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在2.3万人以上;加快推进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多措并举关心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用扎实举措托举“一老一小”幸福。
“党建+文化铸魂” 扩大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心理共识
坚持“润物无声”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不断探索“非遗+”的方式。传承和保护曲靖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刺绣课堂等非遗培训,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以李稳存为代表的彝绣传承人带领下,当地妇女“零投入”居家就业,以一颗针、一根线、一双巧手、一份匠心,一针一线绣出“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依托独特的地理文化特质,把“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火把节”等传统节庆变成各民族欢聚的节日空间,举办“乡村春晚”“长街宴”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和各族同胞“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依托恰德标准化乡村足球场、篮球场,举办“村BA”、全民健身日等多场万人活动,把体育赛场变成各民族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大团结的舞台。深入开展文明乡镇创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村《村规民约》,通过言传身教,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破除陈规陋习,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以“软引导”+“硬约束”推进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着力提升乡风“文明指数”,夯实民族团结法治根基,各族群众相亲相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邻里和睦蔚然成风。八大河村入选2023年中国文明网“文明村镇创建巡礼”专栏。
“党建+为民服务” 巩固各族群众邻里守望的和谐氛围
针对全镇低保困难群众,一方面认真落实各项救助帮扶政策,常态化走访慰问,使他们能够及时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争取企业、社会爱心人士、各村产业带头人、“两代表一委员”等进村组,对困境家庭、低收入群体进行帮扶慰问,推动“紧急的事情及时做、棘手的事情挺身做、热点难点事情重点做、扶贫帮困的事情天天做”。
全镇24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慰问、帮扶、义诊等暖心活动,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进民族团结,确保和谐稳定。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为载体,围绕“平安家庭”“平安成长”“平安务工”三大主题,组建24支普法工作队,积极构建普法新格局。深入探索八大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以“一张网格邻里睦、一块黑板事理明、一个小院事事议、一件好事全村扬、一个厕所户户管、一顿酒席新风树、一本账本月月唱、一面党旗发展兴”的“八个一”治理新思路,不断挖掘引入社会基层治理的新办法、新举措,持续激发基层自治新动力。“八大河经验”荣获云南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秀案例“农村基层治理”类“一等奖”,并入选为第二批全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半月谈》给予肯定报道,“八个一”治理新思路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下一步,东山镇将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载体、搭建平台,唱响民族团结好声音、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全镇上下凝心聚力,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深走实形成强大合力。
文/图 李波 彭觅
责任编辑 符开红 浦亚青
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