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装备作战运用的场景与优势
无人装备是综合运用多种新兴军事技术研制的、可替代人去完成特定任务的新型装备。近年来,无人装备越来越多地用于实战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精彩战例。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无人作战装备实战运用战果显著,显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引起军事强国的普遍关注。无人装备是新域新质重要作战平台,也是对传统武器装备的有益补充,正在从过去战场配属角色向战场主战角色加速转变。随着无人装备运用场景、运用规模日益扩大,承担任务也更加复杂多样,对战争的影响日益凸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无人装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在早期的冲突中,无人作战装备只是担负侦察监视等传统作战任务。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只有少量无人机参战。到伊拉克战争时,美军参战无人机数量已是阿富汗战争时期的3倍多。纳卡冲突中,无人机作为空中打击力量主体,被大规模用于战场,阿塞拜疆军队对亚美尼亚军队的攻击75%以上由无人机完成,对冲突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阿富汗战争开始,无人装备除继续监视职能外,开始执行军事打击任务。如今,无人装备已能够广泛执行侦察监视、火力引导、毁伤评估、扫雷排爆、对地(对海)打击、电子战等多种作战任务。近期,又广泛应用于信息战和心理战中。美军在反恐战争中常使用无人机传回实时打击视频彰显其军事能力,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也频频使用无人机拍摄、记录和“分享”其战场胜利。
俄、美两国作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对峙最烈的两大军事强国,在无人装备领域的角力由来已久。美军始终瞄准未来作战需求,以此为基准推进各方面能力建设。依托深厚的军事和技术实力,始终领跑无人装备领域的技术开发和作战运用。俄罗斯力求打赢对美国的无人装备作战军备竞赛,为维护俄罗斯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俄罗斯主要围绕不同作战域的无人装备建设,不同作战任务和需求的无人装备建设,以及反制无人作战能力建设三大基础板块,持续推进无人作战装备研发。
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被称为“21世纪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在这场战争中,无人装备首次大规模应用于战争实践,成为无人装备的关键试验场,也是透视无人装备实际作战效果的重要窗口,为我们研究新一轮军事变革和未来战争中无人装备作战运用产生了何种深刻影响,提供了极好的研究素材。历时两年多的俄乌冲突表明,无人装备正在与现代战争逐步融合,开始在预警探测、情报搜集和判读、后勤、辅助决策、精确打击等多个战争领域广泛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甚至会对军事领域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在俄乌冲突早期,俄军出动的无人机以中小型侦察无人机为主,仅动用少量察打一体无人机,同时还出动地面机器人和无人作战平台。俄军动用的无人机有“海雕”-10、“海雕”-30、“前哨”-R、“猎户座”等,机器人有天王星扫雷机器人等,主要执行侦察监视、实时打击、火力校射、反炮兵/车队伴随侦察、反渗透/破坏、人道主义走廊/车队监视等。乌军一开始使用的主力无人机为“旗手”TB-2,对俄军燃油车、地面输油装置、弹药补给车等后勤保障节点实施精准打击,但受限于飞行高度、速度等,大量TB-2 无人机被俄防空系统击落,后逐步退出战场。
在俄乌冲突第二阶段,自杀式无人机广泛用于作战。与传统无人机相比,自杀式无人机突防能力强,使用灵活。乌军主要使用美国援助的“弹簧刀”系列无人机和“凤凰幽灵”无人机。俄军则主要使用“扎拉”自杀式无人机(KUB-BLA)。KUB-BLA是俄卡拉什尼科夫公司旗下子公司扎拉于2019年推出的自杀式无人机,该机采用三角形飞翼布局,续航时间约30分钟,使用电动发动机,声学特征小,可携带多种战斗部。KUB-BLA融合了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用于对目标进行实时自主识别和分类,可将单次无人机飞行的覆盖面积增加60倍,增强了无人机的实时杀伤力和自主性。随着战事的推进,为解决无人机短缺问题,俄罗斯向伊朗采购了大量“沙赫德”自杀式无人机,并大量改装民用无人机用于自杀式攻击。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推进,乌克兰在西方国家的帮助下加快研制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机。乌克兰武装部队副总司令近期宣布,乌克兰正在测试人工智能驱动的自杀式“神风”无人机,试图将这种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战场,为前线士兵提供更强大的支持。这种无人机配备了爆炸物,可用于打击军事装备和有生力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精确打击敌方目标,实现高效杀伤。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则使得这些无人机具备了更高的自主性和智能性,能够根据战场环境实时调整飞行路线和攻击策略,极大地提高了作战效率和打击成功率。然而,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误判和误伤,成为了军事科研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巴以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战争实践中,胡塞武装使用无人机、无人艇组成编队对以色列和红海敌对势力展开袭击。无人机和无人艇根据战场变化实时、动态协同,按照指挥中心下达的任务规划和分配目标,对目标实施分布式自主攻击,初步实践了一场智能赋能的分布式协同作战,取得了很好的战绩。
二、无人装备战斗能力不断增强
无人装备作为武器装备体系的后起之秀,其实战运用能力逐步增强,发挥出了新锐力量的作战优势,形成了一定条件下的非对称作战优势。
展现空中对地面目标的非对称打击优势。无人作战平台受战场环境限制小,突防能力强,执行任务多样,对缺乏有效对抗手段的传统有人作战系统形成降维打击优势。在纳卡冲突首日作战行动中,阿塞拜疆军队即以TB-2无人机摧毁亚美尼亚军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SA-8A防空系统预警雷达,导致亚美尼亚军队防空系统作战能力一开战即受到严重限制。在最近的多场战争实践中,作战双方均注重利用无人机构建集战场侦察、火力引导、对地打击、效果评估等功能为一体的空地一体打击体系,对传统地面作战系统构成明显优势。
形成饱和攻击的压倒性优势。无人装备的灵活性和难以预测的行动路径,让传统的防御系统应对无力。特别是无人机组成“蜂群”实施饱和攻击,依靠数量优势突破敌防御阈值,提高突防概率和打击效率,令传统防御手段难以奏效。最新的战争实践表明,作战双方都注重使用无人装备展开集群攻击,给对方防御带来巨大压力。
三、无人装备作战体系效能不断提升
在近期无人装备实战运用中,或自成体系单独作战,或与传统装备协同作战,体系贡献率显著提高,提升了武器装备体系的整体效能。
运用侦察无人机快速闭合战场杀伤链,实现远程精打。美、俄等国军队均重视发挥无人机情报侦察监视能力,将之作为战场态势感知信息节点整合进现有作战体系,与炮兵火力构建“侦察-火力”系统,提升打击精度。在最新的战争实践中,作战双方均注重使用无人机实时侦察战场态势,及时将目标类型及坐标信息发送至战场指挥所,同时引导炮兵分队进行快速精准打击。
运用自杀式无人机提升杀伤链响应速度,实现“发现即摧毁”。在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使用“哈洛普”反辐射无人机,通过长时间滞留在战场上空搜索各种发射电磁波的雷达站和指挥所等高价值目标,成功摧毁亚美尼亚军队S-300防空系统、“驱虫剂-1”反无人机电子战系统。在最新的战争实践中,作战双方通常利用侦察无人机搜索对方步兵集群、坦克、自行火炮、防空系统等高价值目标,然后迅即召唤自杀式无人机或炮兵火力实施打击,实现了“发现即摧毁”。
运用人机混合编组构建杀伤网络,实现体系化作战。在近期无人装备作战运用中,无人装备与其他装备之间日益连接为有机整体,形成高中低空、远中近程、战略战役战术各层级梯次配置的无人机作战网络,极大提升了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运用的综合效能。叙利亚战争期间,叙利亚政府军同陆战机器人展开协同作战,并召唤火炮实施精确打击,成功夺占754.5高地,实现了体系作战。2020年3月,土耳其军队在叙利亚实施的“春天之盾”行动中,土军无人机与预警机、F-16战斗机、地面远程炮兵、“科拉尔”地面电子战系统等密切协同参战,较好地实现了装备协同。
四、无人装备作战效费比不断提升
随着无人装备的技术扩散和成本大幅下降,无人装备的制造变得更为容易和便捷,而低成本的无人装备同样能够完成特定战场任务,从而在现代战场上展现出极高的效费比。
以低击高、以小博大。与有人装备相比,无人装备的价格相对低廉。按2018年币值计,F-22战斗机价格1.5亿美元,而MQ-9“死神”无人机平台价格为1410万美元,复合式地面站单价708万美元。一些小型无人机与有人机的价格相差则更加悬殊。虽然价格不高,无人装备却拥有打击高价值目标的不俗能力。在近期的武装冲突中,一些武装力量经常使用价格低廉的无人机,甚至是改装后的小型民用无人机对敌方舰船或导弹基地实施攻击,给对手造成很大威胁和困扰。
具备明显的作战成本优势。面对无人机的威胁,防御一方不得不使用价格昂贵的防空导弹等兵器与之对抗,形成悬殊的作战成本比。在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使用的“哈洛普”无人机造价约250万美元、TB-2约500万美元,相对其摧毁的亚美尼亚军队每套约4000万美元的S-300防空导弹系统,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16和1∶8。
降低了空中打击门槛。相对于有人装备而言,无人装备不仅采购和维护费用低廉,而且不需要严苛的使用条件,无需经过长期复杂的培训和准备,实力弱小的一方可以通过采购等手段快速列装,形成作战能力。2023年10月19日,伊拉克什叶派武装针对美国驻扎在伊拉克的军事基地进行了无人机袭击,也门胡塞武装也对美军在也门沿海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发动了无人机袭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无人装备集群项目上的推广应用,小型商用无人机经过简单改装就变成铺天盖地的“眼睛”和“拳头”,成为军用无人机,这显然大大降低了无人打击的门槛。
无人装备代表未来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家投入到无人装备的研发中,并与其它新型装备一道改变着未来战争的形态和作战样式,在未来战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转发本公众号文章,请注明来源于上海市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会公众号)
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