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巨响60年
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的日子。60年前,巨大的蘑菇云从罗布泊腾空而起,“东方巨响”震惊世界。60年后,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原子城里,参观纪念的人们络绎不绝,人们追寻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的“两弹一星”精神,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巨大力量。
为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引导电子系研究生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电子系研团将推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系列推送。
1964 年 10 月 16 日 15 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沙漠深处的一声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
▲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在内外交困中崛起,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令全世界惊叹。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时,不得不将目光再次聚焦到那个遥远的地方——金银滩。
金银滩草原,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这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曾建有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国营二二一厂。
▲ 二二一厂旧址
“只有新中国好了生活才能更好”
1958年秋天,宁静的草原上突然传来一个消息——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世代居住在金银滩草原的牧民们需要搬去很远的地方。
接到搬迁任务的是海北州第一任州长夏茸尕布,为了动员大家,他义无反顾地拆了自家帐篷,让母亲和妹妹率先搬迁。接着便一家一家地走、一户一户地说。他告诉牧民群众:“只有新中国好了生活才能更好。”
短短几天后,1279户牧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金银滩,赶着牛羊,驮着帐篷,踏过草原,跨过河流,翻越垭口,向刚察县、祁连县等地搬迁。
▲ 搬迁途中
“三顶帐篷起家”
一群人迁徙离去,就意味着另一群人迁徙而来。
1958年8月,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基地在金银滩草原上悄然成立。初期的基地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三顶帐篷”作为办公场所。
那时候,草原上天寒地冻、帐篷里四处漏风。没有桌子,就趴在木箱上绘制图纸;没有可以喝的水,就用火炉融化雪水……
▲ 搭建帐篷
后来,随着集结到草原的队伍不断壮大,大家就开始挖“地窝子”、盖“干打垒”土房。至1962年底,基地建设人口突破2万人。
广大建设者和干部职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高原缺氧、水肿等病症和生活物资缺乏、生产设备简陋等条件,按照“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工作要求,以三顶帐篷起家,挖土方、盖厂房、建铁路、修公路……1964年6月,一个水、电、暖、路齐备,集科研、生产、生活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本建成,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必备条件。
▲ 基地建设
“一把铝壶闹革命”
在基地具备科研、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后,全国各地的大批科研专家、技术工人怀着“受命于危难之中”的责任感,怀着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服从国家需要,毫不犹豫地踏上征途,为祖国核事业奔赴风雪高原。
就是在那个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一些中国籍的科学巨匠冲破重重阻挠,历尽艰辛,相继归来。
他们用算盘珠子和手摇计算机,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用铜锯锯炸药,拿铝壶熬炸药,被人喻为:“一把铝壶闹革命”。
▲ 研制原子弹时使用的手摇计算机
▲ 科学家用算盘计算数据
为了尽快研制原子弹,在艰难的环境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奋发图强,集智攻关,加快研制进程。没有人员就突击培训,以老带新;没有图纸,自己动手绘制;没有原材料,土法上马进行研制;没有合适的仪器设备,手工操作。
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惊人的速度,不仅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核航弹,而且研制生产出与各种运载工具相配套、具有不同当量的6个型号核武器产品,装备部队,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中华民族也从此挺起了自己的脊梁。
有奖竞答
为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引导电子系研究生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电子系研团将会在每一期系列推送文末发布仅48小时内有效的答题链接,每人每天仅可答题一次,多次答题者以第一次答案为准。
本系列共有6期推送,有5以上(含5次)题目全部答对者即可获得精美礼品。
▲答题链接(仅在本推送发布后48h内有效,每人每天仅可答题一次)
*最终获奖人员将在系列推送结束后由工作人员通知。
*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电子系研团所有。
*部分图文来源于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
图文 | 电子系研团宣传部
编辑 | 王薪贵
审核 | 江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