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殷切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为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奋斗与担当,挖掘中国前进与探索背后的青春力量,电子系研团推出《无研青年说》栏目,通过无研青年的演讲,呈现广大青年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的精神风貌,奏响新时代无研青年最强音。
大家好,我是电子工程系无研235班的黄泽新。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解电子系系史之建系初期。
建系之前,1932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成立,其中三年级设电讯组,为电子工程系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南翔高呼:“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为了保存知识的火种,清华大学受命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成立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中开展教学。
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重回北京,随着新中国成立,清华大学重获新生。从1932年电机系建立到1952年电子系建立的20年间,电讯组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工程系成立做好了准备,也奠定了电子工程系文化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
▲ 西南联大博物馆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启动了一大批专业体制改革,原清华和北大电机系电讯组合并成立了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此后17年,无线电系艰苦创业,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黄金期。第一位系主任为孟昭英院士,第二位系主任为李传信先生,后来还担任过我校党委书记。
在建系之初急需用人之际,无限电系广聘名师,其中不乏优秀毕业生,国际专家,兄弟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大批专业人才。除了师资队伍的壮大,电子系也加紧硬件建设,1959年迁入位于东主楼的新系馆,全系教职工发挥实干精神,自制实验设备。
▲ 第一任系主任孟昭英院士
▲ 第一任党总支书记李传信
▲ 清华北大电讯组53届合并后摄于礼堂前
▲ 苏联专家鲍里索夫指导教师创建实验室
▲ 1959年启用的东主楼新系馆
建系伊始,电子系就强调“真刀真枪做毕设”,逐步形成了教研并重的教育教学特色。在首届毕业答辩时,请了苏联专家来把关。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电子系大部分教职工住在五公寓,白天忙于教学与科研,晚上还彻夜探讨学术与国家未来的发展问题,因此这栋公寓晚上都是灯火通明的,“五公寓的灯光”也传为一段佳话。
1956 年,国家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无线电系自此确定了科研为电子工业服务的方针。此后十多年间,无线电系极富预见性地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三大基石“光、数字、硅”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造多个国内第一,例如1959年成功研制锗三极管,1964年成功研制质谱探漏仪,1966年成功研制大功率行波管样管等。周总理还曾莅临电子系视察我国第一台电视摄像与发送设备。到1964年,无线电系逐渐形成了半导体、电真空物理、 电真空技术、无线电设备、无线电通信、电视和无线电物理等七个教研组,基本涵盖了同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各个方面,形成亦工亦理的学科特色,成为中国无线电电子学科的开创单位之一。
▲ 学生结合教学实验自制脉冲示波器
▲ 首届毕设答辩,右一:常迥教授,前排左二:霍佳阔夫专家
▲ 1961年,周恩来总理莅临无线电系视察我国第一台电视摄像和发送设备
▲ 结合多路通讯研究真刀真枪做毕设
▲ 1966年大功率行波管样管完成
▲ 1959年成功研制气象测风雷达
▲ 1963年成功研制动目标显示雷达
52年到60年代中期,是电子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期,也是第一次创业,电子系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转变,成为院系调整后的八大系之一,并培养了三千余名毕业生。
谢谢大家!
《无研青年说》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
出品 | 黄泽新 毛吉尧
审核 | 江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