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 “city不city”为啥这样红?

文摘   2024-08-25 10:39   河南  

作者简介


唐瑞敏,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研究生


随着我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扩展至54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网站),多国游客齐聚中国,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他们在中国的见闻。最近,“citycity”频繁登上微博热搜和媒体标题,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citycity”正是出自于在中国旅游的外国博主“保保熊”的短视频,他在和妹妹的对话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组,具体对话如下:

A: 妹妹来长城,长城美不美?


B: 美。



A: 长城city不city?

B: 不city啊。

A: 大自然里不city啊。毫无city啊。


结合语境和视频,“长城citycity”的意思可能有两种解释:


一是“city”为中文“刺激”的谐音,即“长城刺激不刺激”;二是“city”为“城市”,即“长城城市不城市”,实际想表达的可能是“长城和城市的景观一样吗”。基于当下媒体和他本人在其他视频中的使用语境,本文倾向用第二种解释来分析“citycity”。


从成因上看,英文的词汇“city”进入了中文“xx”的疑问格式,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采取“过度泛化”语言策略的结果。据《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xx”中的“x”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一般不能由名词充当,可以说“去不去”“好不好”,不说“水杯不水杯”“城市(city)不城市(city)”。因此,“citycity”的搭配把名词词性的“city”放进了“xx”结构中,扩大了“xx”中“x”的可进入词性范围,从而造成了偏误。


从形式上看,“citycity”是混合语码,即指在一种语言中掺杂另一种语言,如:


明天下午我会E-mail给你。

这件衣服的风格只有她能hold住了。


在日常生活、媒体和广告中,中英混合的表达已屡见不鲜,这其实显示了语言学中“语码转换”和“语义映射”的巧妙应用。“语码转换”指在对话中切换不同语言,在交际中,人们对“语码转换”的态度不一。一些人认为这种语言现象自然便捷、新颖有趣,具有准确性和实用性;另一些人则认为不符合规范,提倡使用纯正的汉语、避免外来语的过多掺杂。这是由于个体对语言使用的接受度不同而造成的,因为语言接受程度会受到个人习惯、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语义映射”指将一个词的意义延伸到另一个上下文中,产生新的含义。“city”意为“城市”,在“citycity”中,“city”已经突破了“城市”的基本义,扩张为城市所具有的“流行、时尚”等引申义,甚至可以单独作为形容词来使用,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语义。此外,还有了一般名词没有的丰富搭配,如“好city”“不city”“很city”,如:


(1)具有高楼林立、灯火通明特点的城市景观、城市化

芒果的季节,来一场“不city”的旅程,拥“神颜”山水入眠(广西文化旅游厅公众号)

想亲近大自然,不太想city?白水带公园可以满足你!(外海发布公众号)


(2)流行、受欢迎

大量外国人来华旅游,好city啊!(中国新闻网)

中国茶在法国好city啊(微博热搜)


(3)时髦、精致

夏至将至,这么穿“city不city”?(上海时装周公众号)


(4)刺激、紧张

明天出六级分数了,好city啊(新浪微博)


(5)轻松、悠闲

周末在小区里溜达,city不city?(新浪微博)


(6)无实际意义

今天,你“city不city啊”?(央视新闻)

大家说的“city不city啊”到底是什么梗?(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随着“city”的走红,其意义已经超越了该词语的基本义和引申义,甚至可以根据不同语境随时被赋予不同的语义,且难以穷尽。“citycity”之所以走红,是因为我们无法从字面得到其准确含义,虽然能够根据语境等条件推知其大致意思,但仍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给了说话人较大的语义空间,也引发了受话人的好奇心,激发了大家的使用热情和讨论热情,从而增加了相关内容的点击量和传播度。但是,这种表达方式也会让人不知所云,比如:


“昨天我去看了一场音乐会,真的好city!”


——“city”是指音乐会很棒还是很糟?



“这家咖啡馆city不city?”

——“city”是指咖啡馆的装潢现代,咖啡的味道精致,还是它很受年轻人欢迎?

究其原因,是由于该表达违反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英国哲学家格赖斯提出了语言中的合作原则,他认为在交流过程中,人们遵循某些原则来使交流顺利进行。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方式准则和关系准则。“citycity”违反了“避免模糊,尽量清晰明确,不要模棱两可;避免歧义,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达方式”的方式准则,我们无法清楚地理解“citycity”所传达的意图和信息,容易使对话产生误解或者交流失败。


“citycity”的走红,体现了中英混合语码组合的灵活性和表意的多样性,反映了当今社会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表达,促进了中文的国际传播。但是,语言创新也需要有理据性和实用性,诸如“citycity”这类非常规表达,还需要在规范使用和自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

编书匠QQ群欢迎出版社、期刊社编辑加入,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微信群请关注公众号,回复“加群”,即可获取加群方式。


编书匠
做好人,编好书。
 最新文章